芳华满园!黄山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70年风云激荡,70年满纸芳华。铅与火为证,山河与岁月为名,黄山日报迎来创刊70周年。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走过筚路蓝缕,走过艰难曲折,走出属于报社的雄关漫道。无论媒体形态怎么变化,黄山日报的初心从未改变。7月3日下午,黄山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在市委市政府会堂举行,年轻记者、退休报人、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未来。现将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汪美君:再向东风诉此情
退休干部职工代表
扎根报社30多年,见证了黄山日报从周三刊、四开四版小报,到周六刊、对开八版大报、拥有直属企业、现代全媒体传播矩阵的时代变迁;见证了报纸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到数字化的技术进步;也见证了报社从借用车间办公、三十几人的“小单位”,到如今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全媒体对外宣传、发布的历史跨越……
因为一直从事档案工作,我对报社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更多的了解。退休之际,我受命编纂一本具有社史性质的《黄山日报社大事记》。编纂过程很辛苦,多少次我从白天工作到万家灯火初上,直至灯火阑珊,有时累得筋疲力尽,回家的路都走不动。后期我患病不轻,仍硬撑着不放弃,真的是我很想为自己热爱的单位做点贡献。
我人生唯一的工作单位是黄山日报社,起点是她,终点亦是。30多年来,我勤勤恳恳、认真努力完成报社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我为黄山日报做了一些小小的贡献,报社亦给了我荣誉和锻炼提升自我的机会,我的人生得以历练和成长。
我的青春、梦想、希望、热情都在黄山日报社开花、结果。汗水的故事太长,果实的篇章太短,语言绘不尽万千风景,也道不尽岁月深处的艰辛与温暖,一生守住一个梦、一辈子工作在一个单位,的确是世间不可多得的深情。
汪悦:生日快乐,我的报
今天,能够代表一线采编人员在黄山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上致敬我们的报社我们的家,我感到无比荣幸。先送上我们诚挚的祝福:生日快乐,我的报!
感谢黄山日报,这个平台给了我们观察世界、开阔眼界的最好视角,也让我们更加真切体会到坚守初心使命的重大意义。
这些年,采编记者们一直积极参与报社“新春走基层”“走转改”等实践活动,进厂房、访社区、走田坎、入农家,用脚丈量黄山大地,用心感受家国变迁,用情唱响乡村赞歌,以实际行动砥砺初心使命;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系列报道中,为踏寻革命先辈足迹,挖掘先烈感人故事,感受黄山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深入边陲,走访老区,在祁门大山里我和同事徒步数个多小时;在火热的重点项目工地,在紧张繁忙的工厂,在生机勃勃的田野,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我们用眼睛观察,用笔和相机记录,用真情诉说,用汗水换来读者的无数次点赞……
感谢黄山日报,让我们能够触摸时代脉搏,记录和见证这个时代,也明白了再平凡的岗位都可做到极致、成就精彩。
感谢黄山日报,让我们时时感受本领恐慌、能力不足,保持了不断学习探索的动力和紧迫感。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我们将努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守正创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好,把改革开放的成果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期盼表达好,讲好新时代黄山故事。
未来,我和同事们还将继续奔走在会议活动现场,奔走在企业车间的第一线,奔走在乡村田间地头,记录黄山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我相信,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朱光明:携手同心向未来
我想表达的第一个词语是——感谢。黄山日报是吾师吾友,更是我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沃土。我与黄山日报真正意义上的结缘应该是1994年,那年我就读于徽州师专中文系,我们的老师经常拿黄山日报上的文学作品当教材给我们授课,从那时起我就成了黄山日报的一名普通读者。三十年来,无论在哪一个环境,无论在哪一个岗位,我都始终坚持读报,它就像一本活页教科书,一盏明灯,影响着、改变着我的生活,照亮我的人生路。
我想表达的第二个词语是——点赞。作为一名读者,我深切感到黄山日报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每一步前行的脚步都记载着黄山前进的步伐;作为一名业余新闻工作者,我常在APP、朋友圈里看见黄山日报的老师们不分昼夜地采编,见证了编辑记者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正因为如此,我们读者才会深切感受到,报纸字里行间与百姓急难愁盼所产生的那份深度共鸣,才会吸引培养一批又一批忠实读者!
我想表达的第三个词语是——希望。希望我们这艘黄山党报战舰,能继续引航全市新闻宣传工作,为党发声,为民代言,越办越好!期待黄山日报有更多板块讲述的基层故事,展现基层形象,给我们基层奋斗者提供更多出彩的机会。我将一如既往当好一名忠实的通讯员,当好一名读者,继续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和前进的力量;我将继续做一名奋斗者,深耕这片沃土,讲好我的故事,讲好黟县教育的故事,为讲好大黄山故事贡献一份力量,传递更多正能量!
余治淮:一路同行见发展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一直是从事戏剧文学创作的。可1986年,组织上决定将我从县文化局创作研究室调到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外宣工作。那时候新闻媒体少,电视机都还没普及,黄山日报无疑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最好的传媒。那时各单位领导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黄山日报,看看有没有写我们黟县的文章。黟县与兄弟区县相比,毕竟小一些,新闻素材也相对要少。因此这方面压力很大。在部里几位前辈的指导下,我暗暗努力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斗胆给黄山日报投稿。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写的一篇稿子出现在黄山日报的二版上,那份兴奋之情,用“欣喜若狂”四个字来形容绝不过分。
打那以后,我一门心思地扑在新闻写作上。我所写的稿子基本上都是投给黄山日报,渐渐地,我和黄山日报的编辑、记者成了朋友。再后来,我成了黄山日报的重点作者,他们和我约稿,每个星期必须写一篇。可以说,黄山日报为我架起了不断进步的阶梯。没有黄山日报对我的帮助,我就没有后来的进步。所以我要诚挚地说一句:谢谢你,黄山日报!
不经意间,黄山日报发展成了融报纸、杂志、数字报、新媒体于一体的全媒体党媒,宣传传播更加立体。前几天黄山市代表团到上海考察,我们在家几乎是同步从手机端看到了活动动态。这几天黄山举办国际对话会,活动还没完全结束,我们就从黄山日报移动端分享了市委书记凌云推介大美黄山的美文。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实效、变革令人惊奇。
希望黄山日报社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好传统报纸,一手抓好新媒体全媒体建设,把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汪家庚:院媒合作乘风上
我与黄山日报真正结缘,始于我1986年7月入职黄山学院前身的徽州师专党委宣传部,我负责学校校报和广播站管理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与黄山日报社有了不少接触,也积极向黄山日报投稿,陆续发了一些消息类“豆腐干”。后来就想着需要写点大块文章,好好表现一下。特别是2004年我担任校(黄山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负责新闻宣传工作以后,黄山日报对于我的本职工作来说,意义就更加重要了。如果说我在徽州师专、黄山高专、黄山学院三个发展阶段,在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岗位上还做了那么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话,我想曾经的徽州报,后来的黄山日报给了我很多展示的机会,今天我在此由衷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你,黄山日报。
2014年3月,我转岗到新成立的二级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工作,我与黄山日报的联系不仅没有减少,还进一步增加了。文传学院成立9年来,我们推深做实新闻院系与地方媒体的合作,在黄山日报社设立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和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黄山日报社选派骨干采编人员来我院授课,学院选派副高以上专业老师到报社挂职锻炼,并派遣新闻学专业学生到报社实习实训等。双方多次商讨新时代新时期校媒合作的定位方向与模式,聚焦发力黄山日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文传学院应用型复合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我坚信在黄山市委、黄山学院党委坚强领导下,乘着6月27日上海大学与黄山市人民政府、黄山学院签署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东风,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开拓奋进,把院媒合作推向更高水平,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周阳:书写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七十年筚路蓝缕,七十年砥砺奋进。黄山日报一路走来,十分不易!她有厚度。70年来,25500多个日夜的沉淀积累和厚积薄发,黄山日报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从精到强的党报发展路径,奏响了全媒体时代最强音;她有高度。70年来,黄山日报始终坚持与党同心,坚守“党报姓党”的初心使命,始终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竭力为党的事业鼓与呼,让党的主张成为最强音;她有深度。70年来,黄山日报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以饱蘸理性与激情之笔,忠实记录徽州大地的风云岁月和沧桑巨变,成为黄山改革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参与者;她有温度。70年来,黄山日报始终坚持与人民同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切实发挥好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陪同黄山日报一路前行:一起坚持政治家办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旗帜鲜明地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要求落实到新闻生产、舆论引导、阵地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一起全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人才为本,大力推进内容品质化、媒体品牌化、传播智能化、服务智慧化;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开展“新春走基层”“市域边界乡村振兴行”等活动,践行“四力”教育实践,拜人民群众为师,在田间地头找素材,继续推出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新闻和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化精品。
吴江海:七十芳华正少年
今天上午,我前往歙县采访小川乡采访古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佛才。村民见到我来,打趣说道,黄山日报记者又来啦!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黄山日报在黄山百姓心中的地位。
黄山日报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不仅因为黄山日报是邓小平同志唯一题写报名的全国地市级党报,而且因为这份党报始终是历史风云的记录者、改革开放的见证者、黄山故事的讲述者。
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精彩篇章难以忘怀。从徽州撤地建市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从典型农林山区到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70年来,黄山日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用媒体视角记录新时代新征程的气象万千,用新闻作品讲述黄山大地的沧桑巨变,把黄山力量、黄山贡献、黄山精神,凝聚成一个个具有穿越时空生命力的精彩故事、珍贵瞬间,成为了所有黄山人的共同记忆,树立起了良好的党报形象和媒体品牌。
岁月的长河中,总有无数动人的记忆留存心海。今年是我调到安徽日报工作30周年,也是我与黄山日报建立深厚友谊的30年。作为驻站记者和黄山日报的老读者,黄山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黄山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黄山日报与安徽日报的合作更加广泛,在重大选题报道、融媒体作品生产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
70年,25500多天。那些人、那些事,叠加在一起,就浓缩成一部黄山的发展史,这也是黄山日报70年的奋斗史。
七十归来仍少年。衷心祝愿黄山日报在黄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出新出彩、越办越好。
推荐阅读初心如磐七十载!黄山日报守正创新再出发越“夜”越精彩!屯溪这里袅袅升起烟火气
烟雨徽州,水墨江南的轻灵韵致
才聚徽州 创业黄山!杭州分站赛后天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