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夜空】第161期|项丽敏:夏日黄昏即景
新安
夜空
让文学唤醒梦想 用艺术点缀人生
夏日黄昏即景
项 丽 敏
夏至后天黑得晚,七点钟太阳还没落山。我出门的时候是六点半,黄昏光线最柔和的时候。走到十字畈村口,一片水田里响着突突突的声音,是犁田机在翻耕。此时翻耕水田应该是种晚稻。
很快就看到了鹭群,低空飞着,犁田机开到哪儿,它们飞到哪儿,落在新翻过来的田泥上,又一哄而起地飞开。鹭群毫不在乎犁田机的轰鸣声——犁田机是为它们提供美味大餐的厨师,虽然模样丑陋,怪异,一副坏脾气的样子。
那些藏在泥下的小东西,被翻上来的瞬间一定傻掉了,吓得魂都没有了,想躲又来不及躲,只能听天由命。也有侥幸逃脱的,趁着白鹭飞起来的时候重新钻入泥下——犁田机在水田里横冲直撞,鹭群也就不能长时间停在那里,得迅速地飞开避让,不然就撞在可爱又可怕的家伙身上了。
水田里的场景很热闹,简直像一幕乡野风的舞台剧,而天空的落日霞光就是这舞台的背景。可惜出门时没有带相机,想回去取,又怕来不及,反倒错过了观看这幕黄昏景象。
这个时间南边的天色也很丰富,这丰富是雨后的云层和黄昏的光线营造的——接近山脉的云是墨蓝,略高一些的云是霭蓝、夕雾蓝,然后是青灰、银灰。一层层堆卷,铺陈,色度由深至浅,很有质感。
稻田里是大面积的绿色,泛着淡金光泽。稻田中间有一座白色的房子,此时也是淡金色的。这户人家为什么把房子落在稻田中间呢?孤零零,仿佛故意与村庄保持距离。不过从我站着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很美的,浑然天地间的美,如果这是一幅油画,那么白房子显然就是画面的焦点,点睛之笔。
用手机拍摄下稻田里的白房子和南边天空的云层,就在我重新转过身面向落日方向时,目光落在近处的稻田里,确切地说,落在稻田中间袅袅飘舞的烟雾上。
冬天下过霜的清晨,在河面经常能看到这烟雾,像身材修长的女子踏波轻舞。只不过冬日河面的烟雾是乳白,而眼前的烟雾是金色的,大约是夕晖映照的缘故吧。
起先看见的只是稻田中间一处,很快发现对面田埂也有,丝丝缕缕。
稻田里怎么会有烟雾?奇怪的是,这烟雾像是有根的,根扎在田间固定的地方,仿佛那地方有一个秘密出口——就像屋顶的烟囱,烟雾就从那里钻出来,不停地钻出来。
想起小时候,夏天乘凉,听奶奶说过看见生魂的事,轻飘飘的一缕,变来变去。火焰低的人才能看见,火焰高的人是看不见的。
奶奶说人肩膀上有两盏火焰,走夜路的时候,不管听到谁喊你都不能回头,一回头火焰就灭了,魂就丢了。
这田里的烟雾也是轻飘飘的一缕,变来变去。某个瞬间,我觉得那说不定就是谁丢失的生魂。
如果真的是生魂,那也是我丢失的。此刻我站在那里,就是一副失魂的样子。我被这金色的烟雾迷住了,做不了声,也舍不得眨眼睛。烟雾不停变幻着形状,一会变胖,从中间分开成两缕,接着又绞在一起,扭成麻花,随后又变得细细长长,丝带一样。如果生魂是这样有意思的东西,看见也是难得的幸运,没有什么可怕的。
暮色渐浓,落日就要收走它最后的余晖,天很快黑下来。天一黑就看不见这灵异场景了,那么我怎么才能确定刚才看见的不是幻觉?
打开手机,我要趁着最后的亮光把看见的拍摄下来。
我拍摄的举动引起路人的注意,不一会,就听到路边有人大叫:看,那田里在冒烟……
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能看见这灵异的一幕,别人也能看见。
奇怪,烟是从哪里来的?
地底下冒出的。
叫声又吸引过来几个人,指指点点。
哪里是冒烟,那是虫阵。有路过的农夫说道。
虫阵?
对啊,蠓虫的虫阵,这东西很讨厌,太阳一落山就到处飞。农夫说着就伸手在空中挥舞了一下,驱赶那些飞在他眼前的蠓虫。
惊呼田里冒烟的人没有再做声,似乎有点惭愧——生在乡间的人,居然连这也不知道,大惊小怪的。
我心里也暗暗惭愧,为自己同样的不知,更多的是失落。明白这么迷人的金色烟雾,原来不过是蠓虫在黄昏的聚集、群体狂欢,就仿佛魔法被人揭穿,恍然大悟的同时也兴味索然。
再看那田间飘舞的一缕,依然还是美的,但已失去它迷惑人的魔力了。
END
“
作者简介
项丽敏,七十年代出生,自然文学写作者,曾生活于皖南太平湖畔,现居黄山北麓的浦溪河边。长期对故乡和自然生态进行细致地观察、拍摄和记录,同时正视人的内心与精神的生态,在生活美学领域深受读者喜爱。已出版《临湖:太平湖摄手记》《器物里的旧光阴》《一个人的湖》《山中岁时》《浦溪河的一年》《像南瓜一样活着》等。
黄山日报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陈夏暑
摄影图片|项丽敏
联合出品|黄山市作协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
(微信同步)
新安夜空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要求:原创首发!要有正能量!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值班编辑:程红妹
责任编辑:胡玉琪
二审:王翠竹
终审:李学军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