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关钟楼:汕头开埠的历史见证

maker+ 名家志 2024-04-11


解读汕头海关钟楼

| 编者按 |

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汕头定调的,不是车水马龙中的汽笛与街市中的喧闹、小公园片区日夜灯火璀璨,而是海关钟楼传来的钟声。


老一辈的汕头人都把海关钟楼的钟声称作标准时间,习惯于听海关的钟声安排作息,曾有一些工厂将中午12时的钟声作为上午的下班时间,一些人家也把其作为午餐的开饭时间。


就是习惯“聆听”这个动作,百年来,矗立在外马路2号的海关钟楼,为几代人见证了汕头开埠通商的繁华,承载了老一辈对汕头埠起起落落的几多回忆。

| 建筑档案

坐落地点 – 汕头市金平区外马路2号

始建年份 – 公元1919年

竣工年份 – 公元1921年

结构类型 – 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面积 – 1556平方米

建筑形状 – 矩形平面

建筑层数 – 2层

建筑高度 – 12米


历史背景


汕头的开埠设关、海关主权的收回以及解放后汕头的发展,每一段历史,潮海关钟楼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被迫开放汕头为通商口岸,又在妈屿岛设立由洋人税务司把持的潮州新关(后称潮海关,又称洋关)。


第一任税务司是美国人华为士。“潮海关地界碑”就是设关时所立。

△ 地界碑(左)、粤海关惠州总口(右)


1865年迁入居平路办公。澄海县政府遵广东总督之令,将潮海关大楼(钟楼)所在地海坪填地划归潮海关使用。设于现老妈宫对面巷内,该地后称新关街。


鉴此,潮汕地区并存着两个海关:

一个是中国人自己管理的潮州新关,俗称常管;

一个是外籍人员操办的潮海关,俗称新关。


1860-1901年间,潮汕地区出现了两关并存的局面,这段时间里粤海新关(常关)与潮海关(洋关)的任务分工是:


前者是对航行于国内除通商口岸外的贸易船只及其载运货物进行征税管理,后者主要是针对对外贸易及进出通商口岸的轮船进行监管。

△ 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


1901年11月,据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潮海关接管汕头“常关”业务,至此,汕头海关全由外国人把持。


1919年,潮海关在海关填地南部动工兴建潮海关办公楼(钟楼)及验货厂。


1921年,潮海关迁至现外马路2号新办公楼(钟楼)办公,8月9日举行落成典礼。

△ 1921年兴建中的主体建筑


楼上为办公楼,楼下为保税处,海关的右侧还建筑一座查货场,出入口的货物,均须经过此场查验。


海关占地颇大,除海关及验货场外,尚有不少关产,均建成楼屋,居住海关洋员。

△ 二十年代时期海关钟楼与验货厂


1927年,“八一”起义军抵达汕头,郭沫若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145和146号令,任潮海关监督兼交涉员(相当于海关关长)。


郭沫若是汕头海关历史上第一名中共党员。虽然他任职的时间只有短短7天,但发了5份文件,包括了任职咨文、约见税务司、借调翻译、借船艇和要求拨发津贴等内容。

△ 郭沫若任潮海关监督的任命书


自开埠至抗战胜利共80年,一直由英、美、日等国所把持的引航权,至1947年3月20日汕头港引水分处设立才回到国人手中。


1950年,按照海关总署的指示,潮海关更名为汕头海关。


解放后至1988年,海关钟楼一直是汕头海关总部机关的办公所在地。此后又先后成为教育处、调查局及缉私局的办公场所。


2006年,汕头海关启动了对钟楼进行原貌的修复工程。

△ 水彩 《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 林宇嘉 画


走进钟楼


伦敦的古老大本钟、上海外滩的海关钟楼、汕头的老海关钟楼,这些钟楼都是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该址是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建筑之一,也是汕头辟为通商口岸的重要标志之一,见证了百载商埠的沧桑巨变。


汕头海关钟楼为欧式古典建筑风格,是目前汕头市区为数不多尚保存完好的民国初期建筑。

△ 钟楼外部


英国人于1919年开工建设,1921年建成,潮海关迁入办公。


海关钟楼坐北向南,建筑风格属欧式长方体、钢筋混凝土红砖结构,钟楼高12米,分上下两层。

△ 钢筋混凝土红砖结构


走廊环绕四周,内部装饰考究,天台周围有160个米字形通花装饰。


正门上方区域用大理石贴面装饰,顶端雕刻有一尊雄狮头像,显得庄严肃穆,正中央镶嵌了一面以罗马数字作为标识的大钟。


”海关钟楼”因此而得名。


民国时期,这座钟楼每天都会准点报时。


中山公园九曲桥的炮山安置有土炮报时,中午12时海关钟楼声一响,公园即放午炮。


因而旧时汕头有“钟楼鸣,午炮响”的说法。

△ 汕头中山公园炮山


钟楼现况


随着城市的发展,潮海关钟楼同许多老建筑一样面临搬迁问题。


作为汕头埠早期的建筑之一,保护其原地不动,不仅是在保护一栋文物建筑,更是保护汕头海关发展的历史,汕头埠发展的历史。


当时汕头海关领导和全关都在努力,汕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有媒体甚至省里也都很重视这件事。

△ 海关钟楼外部


2006年12月,汕头海关投入500余万元,正式启动对钟楼的修复工程,并于2008年6月顺利完工。


2008年10月22日,潮海关钟楼开辟为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并对外开放,为这座城市保留住一座深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

△ 钟楼大门


钟楼外观修复遵循“容貌复原”原则,保留了原来欧式古典建筑风格,恢复了天台上被破坏的通花。


时钟的机械零件坏了,改成电子钟,但也保留了原先模样,报时区间设定为:


每天从早晨6时开始,晚上10时结束,每整点报时一次。

△ 大钟

△ 大钟内部特写

△ 海关钟楼电子报时装置


内部除了楼梯等,空间上根据筹备陈列馆的需求把房间打通了。


室内面积1500多平方米,并作为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对公众开放。

△ 展厅内部


展厅分为两层,一楼展示“解放前的汕头海关”历史。


展品包括旧时海关的一些业务票证、公函等,也有一些旧时海关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用品等;


二楼展示“当代汕头海关”情况,主要是解放后改革开放前汕头海关的发展情况。

△ 关史陈列馆展厅

△ 馆内展品展现了当年海关人员的工作生活


展品包括许多珍贵的历史文档和图片资料。


如妈屿关产房契原件、共产党员郭沫若任潮海关监督(相当于现在的关长)的咨文、海关监督马文车强行收回50里内常关的伟大创举历史记录等重要文物。


展品中一份粤海关的银锭拓片还有曲折的故事:当年海关有配套的银行,专门管理税款,并把收来的税银熔解成银锭再统一上缴,一个银锭相当于十两白银。


当时海盗比较猖獗,官府的银行也被多次洗劫。

△ 光绪年间的银锭


传说当年有一批海盗把船停靠在汕头妈屿岛的东面海滩,洗劫岛上的银行后,把其中几个装满银锭的木箱放在水里,作为搬运时登船的台阶。


官兵追缉过来后,海盗匆忙逃跑,几个做台阶的木箱就来不及搬走,陷到了滩涂里。


解放后有人到那里游泳,在沙滩上踩到了一枚银锭,消息传开以后,很多市民过去挖掘,一共挖到了12枚,流入民间。


汕头海关筹办关史陈列馆时,潮州的小得斋先生特地制作了两枚银锭的拓片捐赠给汕头海关。 

△ 印有潮海关钟楼的银票


还有一枚银票,是民国时期集益银庄发行的银票,正面背景图案就是潮海关钟楼。


这表明,在当年,海关钟楼是汕头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说明了海关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2010年5月海关钟楼以“潮海关旧址”冠名。


2012年7月3日,广东省政府正式公布了“潮海关旧址(钟楼)”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灯塔


据史载,1860年,潮海关开关之时,就是汕头开埠之日。作为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潮海关因此与这个城市的发展轨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对外通商贸易,使上世纪20年代的汕头迎来了发展的机遇,远洋航线四通八达,经济辐射涵盖粤东、赣南、闽西南,日、德、法、美、俄等国商人纷纷来汕经商贸易。


至30年代,汕头口岸的进出口船舶总吨位已居全国第三,从而造就了“百载商埠”的繁荣与盛名。


著名潮汕文化研究学者黄赞发说:“汕头海关钟楼见证了汕头开埠的历史,也见证了近代洋人把持我海关管理权的屈辱史,更见证了汕头发展的变迁,也为汕头现在的发展提供着启示。”

△ 海关钟楼  王丹 画





海关钟楼地址 _ 汕头市金平区外马路2号





总策编 | PLAN

郑仲标

文稿 | WRITER

谢继玲

摄影 | PHOTOGRAPHY

翁志雄  章朝康  陈臣哲

画作 | PAINTINGS

王  丹

图片 | PICTURE

部分网络

资料 | MATERIAL

海关发布  《汕头文化符号》

书法 | CALLIGRAPHY

吴著明

 编辑 | EDITOR

马己芬


刊载于《汕头建筑》NO.24

本文对原文有删减及综合整理





你可能还想查阅:






声明:凡转载名家志原创文章,请开头标注完整来源和文末附上以下二维码;如需转载,请回复【转载】,未经授权转载,统统关小黑屋啦。


Copyringt ©名家策划管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