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馆标,更是汕头第一座大型城市雕塑

maker+ 名家志 2024-04-11


解读原汕头市图书馆《启明》雕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办,让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城市雕塑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如为汕头人熟悉的石塑“启明”,出自国家一级美术师唐大禧之手。


作为馆标雕塑,“启明”成为许多汕头人至今依然清晰和温馨的记忆。

△ 雕塑基座书法由吴南生题


| 雕塑档案

坐落地点 – 汕头市外马路149号(现汕头市文化馆)

创作时间 – 1983年

建成年份 – 1984年10月1日

雕塑高度 – 530cm

雕塑用材 – 花岗石

雕塑坐向 – 座北朝南

历史时刻 – 1987年荣获首届全国城雕优秀作品奖

                广州市首届文学艺术红棉奖一等奖




出自大家之手


雕塑“启明”位于原汕头市图书馆(现汕头市文化馆)入口。


“启明”出自汕头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唐大禧之手,由汕头市石雕厂制作,于1987年荣获获首届全国城雕优秀作品奖和广州市首届文学艺术红棉奖一等奖。

△ 唐大禧


唐大禧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担任广州雕塑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化联合会委员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海的女儿》、《壮丽诗篇》、《叶欣》、《思想者》等。

△ 唐大禧题《启明》


唐大禧对《启明》雕塑的创作曾有这样的描述:


黎明前地平线上有颗明亮的星,人们把它叫做启明星。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城市雕塑兴起,“中华母亲”是一个热题,涵大爱,怀理想,尚科学,我把这些理念和“启明”糅合在一起,创作了雕塑《启明》。 

△ 石雕《启明》与铜雕《启明》




汕头市第一座大型城市雕塑


汕头市图书馆创建于1921年3月29日,后曾数次搬迁,原址用途现为汕头市文化馆。

△ 汕头市图书馆旧址(1955年摄)


启明”作为馆标,由唐大禧于1983年开始创作并于1984年国庆在原汕头市图书馆落成。


这也是汕头市第一座大型城市雕塑。

△ 汕头市图书馆旧址


这座5.3米高的石雕,是以一位母亲左手托起婴孩、右手举起四角形为形创作。


此四角星与汕头特区政府门前雕塑《升腾》的四角形有异曲同工之处。

△ 《启明》雕塑


母亲眼神似与手中婴孩对视,又似目光看向远方;身上披肩缕作长条环绕身体,均等分布的流向如同流水。


与唐大禧的《海的女儿》等雕塑作品的创作手法同出一辙,蕴含“海的元素”。

△ 《启明》雕塑特写


由于“启明”采用花岗石创作而成,耐雨水侵蚀和风化。


经岁月打磨,石雕表面虽粗糙,但略显质感,仍可清晰地用肉眼可见,母亲手中婴孩的肌肉纹理和发丝。


日积月累,“启明”渐渐地成为了这座城市“文化地标”的直观体现。

△ 《启明》雕塑特写




精神寓意:托起城市的朝阳


如果说,工夫茶、潮汕美食、潮剧潮曲,是温婉柔情的城市名片,那么独具创造性和凝炼力的公共雕塑,就是鲜活的城市精神象征。


像广州的”五羊雕塑“、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等都是城市精神最永恒、最华彩的艺术史诗,是演绎城市精神最简练的城市名片。

△ 《启明》雕塑背面


雕塑《启明》是唐大禧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家乡创作第一个雕塑作品,寓意文化启蒙的精神。


作者将自己的家乡视为这位母亲,其左手托起的婴孩比作家乡的未来,寄望汕头在改革开发初期的发展犹如早晨的太阳冉冉升起。


他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 《启明》雕塑


小至一个学校,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图书馆,都有“点睛”之作,她的存在和品位,就是这所学校、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文化品位。


或许,“启明”在未来会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启明》雕塑地址 _ 汕头市外马路149号






总策编 | CREATOR

郑仲标

文稿 | WRITER

李嫚玉

摄影 | PHOTOGRAPHY

翁志雄  蔡海松  吴钊全

图片 | PICTURE

部分网络

书法 | CALLIGRAPHY

吴著明

 编辑 | EDITOR

马己芬


刊载于《汕头勘察设计》NO.10

本文对作者原文有删减及综合整理


<<  滑动查看原文  >>





你可能还想查阅:






声明:凡转载名家志原创文章,请开头标注完整来源和文末附上以下二维码;如需转载,请回复【转载】,未经授权转载,统统关小黑屋啦。


Copyringt ©名家策划管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