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学区房,越来越多家长带孩子出海了,你要了解的5大教育趋势
最近学区房又热起来了,西城区上千万的学区房要靠抢。
获取北京教育资源门槛越来越高,有90后朋友一家,准备花十年,读EMBA+公司上市,积分落户搞定北京户口,给孩子上学。
教育如此昂贵,竞争如此激烈,这让很多家长焦虑。作为教育研究者和曾经的业内人士,我想从更大的视角,来描叙教育的趋势,尤其是大家关注的海外教育。
全文字数: 3074
阅读时间: 10 分钟
1
趋势一:上大学越来越容易
一所211大学老师告诉我,多年前,他们专业就已经就招不满学生了。
2018年,全国79所自主招生高校,只有三所招满了,其余76所大学都没招满。北京的二本三本已经连续4年没招满,上海也是一样。即使在传说中的高考大省,广东、山东和河南,高考录取比例一直在涨,越来越多的高校招不满。
因为大学在扩招,但孩子没那么多了。
全国新生婴儿下降一直持续到2000年,从2001年至2015年,长期徘徊在每年1700万左右低值。小学招生数量,也是历史最低值,已经持续10余年。此后,也会只降不升。高考录取率,过去40年间,也由5%左右,一路攀升至将近80%。
不仅是中国,大学招生难已经是全球的趋势,这个趋势会越来越严重。过去八年,美国大学录取人数下降了11%。招不到人。全美四千多所大学、学院,越来越多的学校招不满学生。
其他国家,英国、澳洲、加拿大,都是一样的趋势,高等教育资源过剩,是一个短期不会逆转的全球趋势。
2
趋势二:上好大学越来越难
很多家长会疑惑,那为何考大学越来越激烈,TOEFL、SAT、ACT分数都在涨?
因为好大学的本科基本不扩招。清华北大本科从2000人左右扩到3000多,中科大则基本没扩。总体录取率,985高校,全国的录取率在1.5%左右,211大学的录取率在5%左右。2019年,一万考生只有5个能去北大清华。
扩招的主力是这两个,一是普通大学。二是硕士和博士,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上名校研究生的竞争难度,是远远小于其本科的。
相应的,整个社会对学历要求拉高了。普通大学文凭相对贬值,研究生文凭相对贬值。名校本科,成为最值钱的文凭。
美国也是如此。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本科招生常年稳定在2000人左右,这几十年,申请人数成倍增加,录取率直线下降。
2019年,哈佛申请43330,录取2009人,最后入学1650人(有些超级学霸去了别的学校)。我们家滴答特别向往的加州理工,去年只招生不到三百本科生,全部本科生加起来不足一千人。
这二十年,全球赴美留学学生大增。光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就从几万人,暴增到将近40万人。但这些顶尖大学的本科招生,几乎都没增加。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
常春藤高校录取率一直在下降
3
趋势三:“爬藤”之路越来越难掌控
“爬藤”需要“卡位”。
“卡位”最开始在美国精英阶层流行,把孩子送去特定的顶尖私立寄宿中学,孩子顺其自然进入常春藤或其它顶尖名校。爷爷、父亲和孙儿辈上同样的中学、大学,一代接一代。布什家族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打破了这种输送机制。普通家庭卷入“卡位”竞争,精英家庭也不能躺赢,必须非常努力,才能保证不掉下来。“卡位”竞争从私立学校扩展到公立学校,从高中提前到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从白人扩展到少数族裔。
这也是“亚裔诉哈佛招生不公”案件的背景,有钱的白人,和擅长读书的华裔,感觉“卡位”的优势受到威胁。
“卡位”之风也从美国蔓延到日本、韩国和中国。学区房+北京户口,就是“卡位”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起步价。在北上广,“卡位”竞争已经提前到了幼升小。
这远远不是全部。还要一个最重要的:孩子的学业表现。这是最难实现的。这些年,全世界的各种教育理论都在中国大显身手。满足家长们“爬藤、超车“的愿望。
譬如“英语非母语的孩子,四岁就掌握上千单词,五六岁能看英文哈利波特全集,小学阶段搞定英语”。“海淀黄村家长”、“顺义妈妈”。以及各种小众运动、特长班,兴趣班。甚至组织孩子去非洲当志愿者,都成为一个产业。
以考试导向的“爬藤”,将中国学生的成绩和简历刷的越来越完美,譬如英语,托福考不到110,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如此完美的成绩和简历,猛烈的冲击了美国的大学招生录取体系。
首先,大学招生官非常难区分学生的真实天赋;其次,本国学生录取时,白人及其他少数族裔学生考试成绩远远落后与亚裔尤其是华裔学生。
美国去年爆出的“大学招生丑闻”案件,几十个明星、企业家、高管卷入,包括几个华裔家庭。一部分家长已经判刑坐牢了,最新的一个是加拿大华裔家长,40万美元把孩子弄进UCLA,判刑5个月。深层次原因就是“爬藤”越来越难了,精英家长和中介公司铤而走险,企图用钱铺平名校之路。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相信这种旁门左道,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从最精英大学开始,纷纷取消SAT等标准化考试的硬性要求。这也是国内“爬藤”模式的巨大隐患,当孩子按照现在方式刷题、考试、补课,五年十年之后,可能面临“竹篮打水一场空”——人家把规则改掉了。这个趋势目前已能看到端倪,这10多年,内地留学生人数猛增,但能进入“藤校“的不增反减。
4
趋势四:放眼多元资源越来越重要
真正要比拼的,是观察了解孩子,发现匹配相应教育资源的能力。
在北京,除了那一二十所名校,还有很多不错的中小学和老师。美国的大学,除了常春藤,还有大把优质的大学资源。
丢掉不切实际的藤校幻想,去美国上好大学会越来越容易。以我们家所在的纽约州立大学为例,全美排名七八十名,有些“爬藤”的中国家长可能都看不上。但很多专业都是全美排名前列,法学院、医学院这两个最重要的学院,也是响当当的。
很多中国学生毕业后,在纽约、硅谷等地找到很好的工作,或在北美继续深造。他们的学术表现和工作成就,跟很多“藤校”毕业生差别不大。所以,家长的视野和选择,成为关键。家长要放宽视野,努力去寻找教育资源的落差。不要只盯着金字塔尖。
教育的差异,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差异,然后才是教育体系的差异。譬如,在中国要拼过千万人才能挤入还可以的大学,同样的努力足以让你去到非常好的美国大学。即使暂时是学渣,也可以通过进入社区大学,然后转学。很多中国留学生都这样实现自己的本科梦,甚至名校梦。
另外,专业的重要性会越来越重要,远大于学校排名。看到很多英美名牌大学,开设针对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的课程。有的只是为了捞钱,跟那些学校苦心经营维护的专业相比,含金量天上地下,也就是忽悠国内的政府机构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将来随着留学普及化,这些文凭的含金量就会暴露原形。
5
趋势五:全球范围内获取教育资源
路有千万条,条条通罗马。
教育应该国际化,而不是美国化。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高地,但不是唯一。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韩、以及亚洲拉美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基础教育就更多元了,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整体上是好于美国的。
我正在做的博士研究,是研究中国人带孩子在海外读书。这个研究给我打开一扇窗,发现中国人为了孩子,以各种方式出国的太多了。(在世界各地的家长们,欢迎留言或在文末加群,交流分享经历)
北美情况。美国陪读很困难,家长必须先搞定工作、或者学习、交流访问身份,才能带孩子过来。有点曲折,但用这种方式的群体也是非常庞大的,有机会到美国生活一段时间的家长,基本都会带着孩子。加拿大相对容易,可以用访问签证的方式陪读。费用相对美国低一些,教育体系基本一致,语言文化上也相通,是很多家长理想的目的地。
西欧、澳洲也是传统带孩子读书的地方。近年来的新趋势是,大批家长带着孩子前往东欧、北欧、东南亚等地,寻求适合孩子的教育资源。譬如在东南亚的泰国清迈、曼谷,马兰西亚、新加坡,教育质量也很好,性价比高,离中国距离近,文化上有亲近。所以,这些地区都有相当规模的中国家长和孩子。总体看,带孩子出海的规模之大,选择之丰富,在人类历史上,应该也是空前的。
带孩子出国的绝大部分是母亲。经济条件上,很多都是普通中产家庭,他们靠勇气和智慧,在全世界找和自己财力和目标匹配的教育资源。
这不仅是中国,印度也有。历史上,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家长都走过这条路。教育国际化是大趋势。这次疫情,会让这个趋势暂停一段,但长期趋势不会变。
我的感悟是,教育不是要去竞争,教育是一个拓宽视野,发现自我的过程。无论在国内,还是世界各地,希望我们都能耐心的观察孩子,鼓励试错,发现和呵护天赋,帮他/她找到匹配的资源。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热爱探索这个世界,对生活充满信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在这里分享,美国加拿大的工作生活经历。对北美教育生活有兴趣的朋友,从K-博,欢迎关注。
欢迎转载,但必须在正文前署名,并附上二维码
欢迎世界各地陪读家长加群,交流分享互助。
近期文章
留学美国是不是错误的选择?校园如何开放,课怎么上?你们关心的都来了(深度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