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关注当下是最大的雄心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寺庙里当和尚,当时天下大乱,无人烧香拜佛,所以寺庙里的日子尤其清苦。朱元璋吃了上顿没下顿,只好离开寺庙,到处要饭(佛家称为“化缘”)。
在乞讨过程中,朱元璋注意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也遇见了一些农民起义军,对他们的印象很深刻,而这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常常大吃大喝。
朱元璋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过上这种好日子!
后来,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因作战勇敢、智慧百出而在军中站稳脚跟。再后来,他当上了最大起义兵团的司令,先后灭掉了两个实力派起义兵团。1368年,他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称帝后的某一天,朱元璋心烦意乱地找刘伯温聊天。他对刘伯温说:“我跟你说个秘密,你不要传出去。早些年做和尚时,我的雄心壮志就是吃饱饭。后来参加了农民军,有点改变,只是想打家劫舍,想不到弄假成真,做了皇帝。现在我的心啊,总是忽上忽下的,不安定。”
刘伯温说:“这就对了,您的雄心壮志跟你所处的当下有关。一个成大事的人,必须认真地走好当下的每一步。这就是最大的雄心。”
从大部分历史伟人的人生履历中我们都会发现,他们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理想,或者说是雄心壮志。
我们不必对此当真,因为为了渲染他们的超级能力,历史学家使用了“事后追溯”的手法,以引导我们相信,伟大的人物从小就不平凡。
其实,人性化地讲,你忍心让一个人在10岁的时候就决定其未来一辈子要做什么吗?或者是15岁、20岁?你又怎么可能在10岁或者15岁或者20岁时就故步自封地为自己树立一个壮志,无论客观环境如何改变,都矢志不渝?
有人问王阳明,如何内圣外王?
王阳明说:“别想那么多,关注当下,在当下的事上端正你的念头。圣人之心如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不必瞻前顾后。”
也就是说,我们的雄心就是关注当下,走好每一步。如果走错了,不要紧,关注当下的错误,加以修正,然后继续向前走。
看似只顾眼前,没有雄心,其实这才是最大的雄心。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二期)
稿件来源:《发现》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邮政订阅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