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西魏改革谋主苏绰

2017-06-27 眭达明 领导文萃

苏绰为西魏的改革倾注了全部心血,宇文泰对苏绰也深为赏识和信任,君臣相得、相知、相互信任到这种程度,在历史上实属少见。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当时,南方有梁朝,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势。三方之中,西魏的势力最为弱小。但十几年之后,西魏却转弱为强,胜过了东魏。后来,宇文泰的儿子不仅统一了北方,而且还为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西魏能日益强大起来,是因为宇文泰在关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宇文泰是一个汉化较深的鲜卑人。他执掌西魏政权后,锐意改革,欲走富民强国之路。他颁布二十四条,后来增加到三十六条,称为“中兴永式”(式就是法)。它的主要内容是:严禁贪污,裁减官员,设立正长(正指闾正、族正,长指保长。保、闾、族是地方基层组织的名称),实行屯田,规定计账法(租赋的预计数)和户籍法等。这些改革政策的施行,使西魏的封建秩序得到稳定,国家的财税收入有了保障,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此基础上,宇文泰于公元541年又颁布“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攫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的六条诏书,要求州县守宰作为施政守则。为使百官熟悉它的内容,宇文泰还专门设立学校,挑选官吏在夜间到校学习,规定不通晓这个诏书的人不许当官。

“六条诏书”的提出,使西魏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汉化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中“攫贤良”一条,认为门第高不一定能保证有才德,把才德提到了第一位。这是打破门阀传统的一种新精神,意在打破过去只讲门第资荫的做法,强调在任用官吏、选举人才上注重德贤才良,因而是一种卓越的人才观。又如“先修心”一条,把官吏的心术端正与否作为从政的重要前提,因而十分强调官吏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再如“尽地利”一条,把人民生计的好坏看做是治乱兴衰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政府要鼓励农民耕垦,发展农副业生产。

“六条诏书”不仅成了西魏施政的纲领,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后,也始终把“六条诏书”当作施政的纲领,其重要意义于此可见。它的颁布施行,使西魏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宇文泰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得到了北镇军人和鲜卑贵族的支持,同时,也和他不断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参加,并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而汉族知识分子的代表,当时担任宇文泰大行台左丞并“参典机密”的苏绰,则是西魏改革的谋主。

苏绰(公元498—546年),字令绰,西魏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他出生关中大族,累世为官。他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公元534年,由于他的堂兄、汾州刺史苏让的推荐,他被宇文泰任命为行台郎中。苏绰任行台郎中一年多,其才能却未得到宇文泰的赏识。然而“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台中咸称其能”(《北史》及《周书》)。宇文泰和行台尚书周惠达议事,周惠达回答不出,便请求出外找人商议一下。他每次都是找到苏绰,然后再进去讲给宇文泰听。宇文泰很满意,问:“是谁帮你想的对策呀?”周惠达便说是苏绰。并说:“这个人有王佐之才。”宇文泰点头说:“我也久闻其名”,不久便提拔苏绰为著作郎。

但苏绰真正为宇文泰所赏识,是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三四月间两人一次深谈之后。这一天,宇文泰与公卿大臣们去昆明池观鱼,来到长安城西汉朝仓池故址,宇文泰回过头来问随从大臣,竟没有人知道有关仓池的情况。有人说:“苏绰博学多才,请问问他。”宇文泰就召见苏绰,苏绰一一回答了所提的问题。宇文泰十分高兴,就从开天辟地问起,直到各个朝代兴盛衰亡的历史,苏绰都对答如流。宇文泰被他的谈话吸引住了,于是打消出游的计划,留下苏绰过夜并继续谈下去。苏绰向宇文泰说了治乱兴亡和治国安邦的经验和方法,详细阐述了作为帝王的诀窍,同时讲述了申不害、韩非学说的大意。宇文泰先是躺着听苏绰谈论,听着听着,他躺不住了,整整衣服端坐而听,后来又不知不觉移坐靠拢苏绰。两人一直谈到天亮,兴犹未尽。第二天上朝, 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当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宇文泰“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博学多才的苏绰,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账、户籍之法”。又“减官员、置二长,并置屯田以资军国。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同上),为西魏的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宇文泰的秘书,苏绰在文书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他除了制定“文案程式”,颁布施行外,又“所行公文,为之条式”,使人耳目一新。魏晋以来,特别是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尤其是南朝的骈文,无非是留连良辰美景,描述风花雪月。这种文风也逐渐传至北方。宇文泰相当讨厌这种文风,“欲革其弊”。苏绰便仿《尚书》作《大诰》,宇文泰即令文章必须依此为准则。所以说,苏绰对西魏的文体和文风,也同样起了革弊和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苏绰为西魏的改革倾注了全部心血,宇文泰对苏绰也深为赏识和信任,对他“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君臣相得、相知、相互信任到这种程度,在历史上实属少见。公元545年,四十八岁的苏绰被宇文泰重用为“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并命苏绰依《周礼》改革西魏官制。但因他“积思劳倦,遂成气疾”,第二年,年仅四十九岁的苏绰便逝世了。改官制的任务由卢辩继承其事(《周书·卢辩传》)。

苏绰虽然深得宇文泰的赏识和重用,后来又居高官,位同三公,但他的生活极其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他死后,宇文泰深切悼念,问朝廷大臣怎么纪念最好。有个官员说,俭约最可表彰苏绰的美德。宇文泰接受了这个意见,用一辆布车把苏绰的灵柩载回本乡安葬。他亲自送出郊外,并在灵车后举杯祭奠:“尚书平生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吾去,奈何!”因悲痛恸哭,手中的杯子掉落于地,宇文泰都未发觉。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四期)

稿件来源:《秘书政治》

 推荐阅读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