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习近平用典技巧管窥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重要文章和著作,处处彰显平实深邃的语言魅力,媒体和社会各界称之为“习氏风格”。大量引用或化用典故,是“习氏风格”的特色所在。典故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更是先贤历经砥砺的生活智慧。善用典故,既能让语言典雅含蓄,又可使文句言简意赅,从而增强文字的表现力。以《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一书收录的讲话、文章为例,其中的用典以引用为主、化用为辅。引用典故体现出习总书记严谨的文风和对传统文化的熟稔与敬畏,化用典故体现出习总书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灵动与智慧。笔者试以《习近平用典》一书为参照,对习总书记灵活化用典故的方法、目的、意义等略作总结归纳。
比如习总书记于《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将“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荀子·大略》)改为“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如”字,《说文解字》称其本意为“从随”,故《荀子》原文强调为官当不负平生所学。习总书记用“为”字替代,强调的是为官者的“再学习”,因为原有的知识未必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权。又如习总书记在《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将“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西汉桓宽《盐铁论》)改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世”字,《说文解字》称其本意为“三十年为一世”。桓宽将其引申为“各时代”。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过去,传统一脉相承,唯各时代的具体情况不同,故智慧的人要“随世而制”。习总书记将其改为“事”,则立足于亚洲国家拥有不同的历史,之所以能聚集于此,实是因“事”而来,求同存异,谋求发展。
比如习总书记于《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将“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改为“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润”字,《说文解字》称其本意为“水曰润下”,故可引申为“润泽”“渐渍”“增益”等,据此想见大海阔大之貌。但一般读者对此并不能深刻理解,故习总书记将“润”换作“阔”,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又如习总书记于《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将“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改为“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古汉语中,“治”与“政”语义有相同之处,今日尚有“政治”“治国理政”等词汇。但“治”与其后的“之”语音相近,节奏感不强,故习总书记将其换作“政”,既无损于原意,亦朗朗上口,更易理解。
比如习总书记于《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将“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韩非子·喻老》)精简为“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十个字。在《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等文中,将“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宋苏轼《范增论》)精简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八个字。以上两例原文皆为单行散句,语势承上文而来,平缓而无张力。去掉“此皆”“者也”“也”“之”等虚词后,化散为骈,对仗工整,文字精练,语势倍增,让人读后更觉警策。
比如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等文中,将“夫审大小而图之,乌用贪?衡彼己而施之,乌用忿?酌缓急而布之,乌用急?君能戒此三者,于霸也近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增删为“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去其繁冗而增其典雅,删其芜杂而统一句式,使情感、态度、观点等顺势铺陈而出,而增补“连上下而通之”一句,既贯通文脉,亦彰显意图。
比如习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将“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四维》)与“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国颂》)合并为“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此合并,使前后相随,错落有致,重点突出,而经典的四言短句铺陈而下,又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如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等文中,将“古人所以临大事而不乱”(宋苏东坡《策略》)与“士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者,鲜矣”(宋苏东坡《陈侗知陕州制》)合并为“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如此并句,一意而两说之,既反复强调核心观点,又造成语气的叠加,显示出极强的语言整合能力。
比如习总书记于《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将“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清曾国藩《治心经·诚心篇》)的意思巧妙更改为“为官避事平生耻”七个字。这样的句子,语言朴实无华,文字通俗易懂,用意深远警策,生动地呈现出共产党人不辞辛劳、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可谓点铁成金、化平庸为神奇的典范。
习总书记用典,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深邃,对公文写作极具启迪意义。公文写作在文体文风上具有特殊性,一般要求严谨、庄重、准确、简练。但是,如果严谨有余,灵动不足,终难显深度。倘若以习总书记的用典方法为榜样,并自觉遵循经世致用的宗旨,就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由穿行,让沉睡的古典重焕生机,使文章充满个性魅力。公文写作者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将上述用典方法运用到公文写作实践中,切实提高公文写作能力。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6年第九期)
稿件来源:《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