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谣谚中的清朝官场百态

2018-02-26 刘振修 领导文萃

清代社会中流传着很多关于官场情况的谣谚俚语,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清王朝官场的制度、特征、弊端、各色人物的行为和心态,以及官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构成了一幅幅官场百态图。

千里投任只怕到

千里投任最怕的是到达上任地点后,还没上任或没做几天官,就遇到被提升、调任、革职或本人死亡的情况。因为千里投任不但旅途劳苦,而且花路费太多,而路费又常是借的。到千里以外做官的人都是为发财而去的,本打算到任后好好大捞一笔银子,先还清路费,然后再多多积蓄钱财。但如果刚一到任就遇到升、调、革、散的情况,都不能马上捞钱了。不但原来的路费白花了,借的钱也还不上,连回家或再行赴任的盘缠也要再找人借,如果死亡,尸骨还要扔在异乡,那就更可悲了。

新官忙碌石呆子,旧官快活石狮子

谚语流行于京城东边,是说那些资历浅的新官虽然辛苦至极,忙碌得像个石滚子,也得不到提拔;那些旧官仗着资历深,可以不做事情,就像傻坐的石狮子似的,却过得非常快乐。清朝官员升迁靠熬资格是普遍现象,因为升迁靠熬资格,所以造成上层官员老化,七老八十的官僚比比皆是,有的上朝还要人搀扶。正如小说中描写的:“等顶子红了,官升足了,胡子也白了,耳朵也聋了,火性也消灭了。”    

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

和尚只有在京城才便于投靠权门,广化布施,发财得势;在京和尚势大财大是朝野闻名的。官员则相反,做京官不能直接向人民搜刮,京官都很清苦;外任官员则有机会直接鱼肉百姓,捞钱发财。因而京官都羡慕外官,视外任官员为利薮,总盼着外放。清末陈夔龙外放河南布政使后,有人提议陈应留京大用,任外务部侍郎,侍郎位高于布政使,但陈夔龙却不愿意做,就是因为侍郎的收入远远不如布政使。

前一为军机,扬眉吐气;前二为御史,不敢放屁;

后一为翰林,昏天黑地;后二为部曹,全无主意

这是清代中叶北京流行的一首谣谚,借一乘轿子的前后4个轿夫,来比喻当时官场上的4种京官。凡充军机大臣或军机章京者,均为受重用、有权势的得意人物,大都倨傲不谦,趾高气扬,如同第一名轿夫昂首挺胸之状。御史为言官,本应直言直谏,据理力争,但却噤若寒蝉,无声无息,恰如第二名轿夫,位在乘坐之前,不敢放屁。翰林出身的文学之士,又居清秘之地,因而不谙世故,常发迂阔不切实际之论,如同第三名轿夫隐在轿后,全无所见,不知天地。部曹(各部司员)只知秉承上司旨意,办事不敢直抒己见,更乏刚直奋发之士,恰似第四名轿夫,只随前者步伐,全无自己的主张。

这4种京官,实际上代表了3种类型的官僚:一为权势煊赫的官僚,一为不通世务的官僚,一为尸位素餐的官僚。

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

“附郭”指附郭县,也叫首县,即为县城和府城或省城同在一处的县,也即知县与知府或巡抚同在一城。附郭县令居所在府、省所辖诸州县的领袖地位,因而其迎来送往,招待过往长官的任务也较其他州县为重,所谓“趋跄倥骢,供亿纷纭,疲于奔命”。其中与巡抚同城的附郭县令又比与知府同城的附郭县令任务更重。附郭县令这一特点,使官场中的人都认为附郭县令太难当,当不得。此谣谚即用极而言之的说法,道出了官场中流行的这种看法。谣谚说,前生作了恶的人才当附郭县令呢,这是报应,作恶多端,报应也重。

一曰红,二曰圆融,三曰路路通,四曰认识古董,五曰不怕大亏空,六曰围棋马吊当中,七曰梨园弟子殷勤奉,八曰衣服齐整言语从容,九曰主恩宪德满口常称颂,十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这首十字令形容附郭县令迎来送往,招待长官的各种状态。附郭县令迎来送往、招待长官必须办事圆通,讲究衣冠穿戴、言语举止,且应会下棋打牌,鉴赏古董,以伴客人。长官莅临和他往来时,要接风饯行;长官要看戏,就要叫戏班来侍奉;平时见到长官,则要满口“皇上洪恩,长官盛德”之类的颂扬之语。虽然招待费用花得太多,造成大亏空也不要紧,因为全塞在长官的口袋里了。  

(摘自《领导文萃》2017年11月下)

稿件来源:《文史博览》

精彩回顾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

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