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李侍尧:贪官的另类结局

2016-01-13 小小 领导文萃
点击上方“领导文萃”可以订阅哦!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70岁的乾隆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始他的第五次南巡,巡着巡着,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插曲。有人举报,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

李侍尧是乾隆最倚重的重臣之一,不但倚重,而且交情深厚。乾隆不想收拾他,可现在有人举报,而乾隆一向以铁腕反腐著称,在此之前,像李侍尧这样封疆大吏一级因贪污被杀的有云贵总督恒文、山东巡抚原任山西布政使蒋洲、山西布政使杨龙文、贵州巡抚良卿、湖南巡抚方世俊和广西巡抚原任云南布政使钱度,以及步军统领(即所谓九门提督)兼兵部尚书鄂善和驻南疆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等多人。

但这一次,万一案情查实,对李侍尧,他是杀还是不杀,杀了舍不得,不杀置国法于何地?乾隆犹豫了,就问和珅,爱卿啊,这事怎么办才好?和珅说:李侍尧历任封疆,久居督抚之位二十多年,拥兵自重,在督抚当中影响很大。现在既然有人举报,不论是否属实,都应该派出钦差,对李侍尧详查一下,无罪呢还其清白,有罪呢皇上裁断,您看怎么样?

乾隆一听有道理,或者被“拥兵自重”这四个字刺了一下,下决心查。他任命30岁的和珅为钦差大臣,与刑部侍郎喀宁阿立即前往云南调查李侍尧。

和珅审案


和珅这么积极地想办一下李侍尧,也有他的小想法,李侍尧位高权重,扳倒了他,才显出自己这个政坛新贵是有实力的,不是光靠长得帅会几句诗才得到皇帝的宠信,简言之,他要证明自己是能臣而不是弄臣。

现在,和珅做了钦差,兴冲冲离开了南巡队伍,一路向贵州进发。

与此同时,乾隆下旨让户部尚书英廉抄了李侍尧在京城的家。

李侍尧在云南,和珅去贵州做什么?

他是去找贵州巡抚舒常做帮手。在清代,巡抚比总督要低一级。但是,总督和巡抚却可以互相监督,和珅就想从舒常那儿得到点料。

和珅一到贵州,就拿出圣旨,当众宣读。圣旨大意是让舒常协助和珅办案。

舒常也不傻,他不想趟这个浑水,就说自己上任才一年,对李侍尧不了解,帮不上忙。

和珅继续攻心,他说:“舒大人,您的难处我也知道,不过您要明白,皇上让您协同查案,这是对您的信任啊,我刚才已经当众宣读了圣旨,您和我共同查办李侍尧一事,贵州的官员们已是人所共知,李侍尧恐怕很快就会得到消息,将您视作敌人了,舒大人是为皇上办事,不要有太多顾虑,只要案件查实,必有您的一份功劳,孰轻孰重还请舒大人想清楚!”

这一来,舒常明白,自己这是被绑上和珅的船了,不管帮不帮和珅,都已经站在了李侍尧的对立面。

三天后,和珅和舒常一起奔赴昆明查案。

二月下旬,和珅等人抵达昆明。一到总督府,和珅首先向李侍尧宣读圣旨,宣布将李侍尧暂且革职,要他闭门思过,反省自己的贪渎行为。由舒常暂时署理云贵总督事务。

皇帝犯难了


乾隆四十五年三月上旬,和珅向乾隆奏称:经查询,李侍尧收受庄肇奎银二千两,素尔方阿银三千两,汪圻银五千两,德起银二千两,张珑银四千两,共银一万六千两。又以修理在京房屋收受素尔方阿银五千两,德起银五千两。又勒卖珠子两颗给同知方洛、昆明县知县杨奋共要银五千两。以上情节经审讯李侍尧家人张永受等与素尔方阿等各供相符,李侍尧亦不否认。总计李侍尧受贿索贿约计三万一千两。

案情清楚了,不过,李侍尧难道统共就收受了区区三万两贿赂吗?当然不是,因为出京时,皇帝就交待和珅,这事要“就案办案”,这是皇帝给自己和李侍尧留余地呢。

不过,这三万一千两已够让李侍尧死十几回了。贪污罪在《大清律例》中相当于“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犯这种罪,四十两银子就够杀头了,不过,实际上是千两以上才定罪“斩监候”,也就是死缓。

贿赂罪呢?《大清律例》分为“枉法赃”和“不枉法赃”两种。“枉法赃”是拿人钱财替人办事,“不枉法赃”就是拿了钱但没办事。原则上“枉法赃”八十两就是死罪,绞刑;“不枉法赃”二百四十两才处绞刑。如果依法治罪,十个李侍尧也完蛋了。

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官员们贪贿成风,三万两银子对一个封疆大吏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

乾隆接到和珅的奏章时,他正在苏北巡游。皇帝一看,这李侍尧果然有问题。而更大的问题是,这里提到的受贿和送贿都和“办贡”有关系。也就是说,李侍尧犯罪多半竟是为了自己。

此时,一份李侍尧的抄家报告也送到了御前。清单中,银子并不算多,但奇珍异宝却不少。比如有“黄金佛”三座,“珍珠葡萄”一架,“珊瑚树”四尺者三株等。

乾隆清楚地记得,这都是李侍尧之前进献的贡品,按清朝皇室的规定,贡品一般按进三退一的比例收纳,皇上一般只留下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退还给进贡者,以示恩宠。

英廉又报告说:三月初二,有一个李侍尧的家人叫喜儿的,自行投到官府,供称刚开了年,和珅我家主人就差我从云南进京,交给我一张贡单,准备照此单备办万寿贡物,没想到到京之后,见李家已被封了门,知道李总督坏了事,所以特来投案。随着奏折送到的,是李侍尧准备采办的贡单,也就是说刚进入正月,李侍尧就开始为乾隆的七十大寿准备贡品了!乾隆七十大寿要八月份才到啊!再看清单,光是珍贵的玉器、瓷器、木器就有八十多件,怎么样收集、怎么样护送都有详细规划。

看来,一切真的是“办贡”惹的祸。

乾隆犹豫了,如果一切因为“办贡”而起,杀了他我于心何忍。而且李侍尧够爷们,他的供词里始终没有提到一句和“办贡”有关的话,“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杠”,这是给我留面子啊。

可是这事也不能就这么算了,又是海宁举报,又是京城抄家,云南办案,到现在,不能办得连个影都没有,怎么向天下人交待。

于是皇帝先下谕旨,将李侍尧革职拿问,素尔方阿、汪圻、庄肇奎、张珑、方洛、杨奋一并革职,交和珅等严审。

皇帝又让和珅先拿个方案。和珅仔细揣摩皇帝的心思后,初拟的方案是“斩监候”。本来,这事接下来应该交给刑部,然后由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核拟速奏”。不过,乾隆知道,这样一来李侍尧就完了。三法司一定会依法判决,“斩监候”会变成“斩立决”。

乾隆另辟蹊径,批交“大学士、九卿会同核拟具奏”。大学士九卿会议解决的是“事体重大或理有疑难”的问题。

九卿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大理寺、通政使司九个衙门的首长,当时叫“堂官”。由于各部院首长实行满汉复职制,所以每部有满汉尚书二人、满汉侍郎四人,即六位堂官,加上七八位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如果都到齐了,总该在四五十人上下。

乾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知道,之前的九卿会议,大家请假的请假,闲聊的闲聊,还有人闭目养神,会往往一开就是几天,什么建设性意见都拿不出来。

可谁承想,这回九卿们积极参会,效率出奇的高,意见罕见的统一,一致认为和珅所办李侍尧一案,就其犯罪事实讲,结实可靠,无可动摇,惟拟罪过轻,应从重改为斩立决。

皇帝傻眼了。

他不死心。接下来又将和珅和大学士“九卿会审”的审判意见,传给各省的总督、巡抚,要求他们对李侍尧一案,深入研讨、各抒己见,并对上述两种审判意见说出明确看法,不得模棱两可!

乾隆的这个灵感,是个忽然想起,之前湖广总督富勒浑前往江南行在接驾时,他问富勒浑对李侍尧案有何看法。富勒浑的意见是免李侍尧一死,说这次饶了李侍尧,将来他一定会更加死心塌地地报答皇上的恩情。当时乾隆没发话,现在想起来,这事若交各地督抚们讨论,估计会有人替李侍尧说情,至少富勒浑会,好歹得给我个饶了李侍尧的由头啊!

可是他再次大失所望,督抚们纷纷表示:对李侍尧这等贪官,杀无赦。连富勒浑也改了口,称李侍尧死罪难饶。

原来,上一次富勒浑替李侍尧说话时,皇帝没表态,富勒浑很害怕,担心自己说错话了,所以这次急忙抓住机会改正错误,想不到他这一变卦,又把乾隆给闪了。

最后,迟迟来到的安徽巡抚闵鹗元的奏章,让乾隆眼前一亮。闵鹗元接到上谕后,反复思量,结论是皇上并不想杀李侍尧,但又不想让人觉得他不依法办事,所以他想让大臣们把不杀李侍尧的理由说出来。

闵鹗元于是写奏章,说希望皇上能依据“八议”的规定,考虑李侍尧的功劳和能力,适当减刑。

什么是“八议”呢,这是古代由皇亲国戚、官僚贵族所享有的一种司法特权,也就是对法律规定的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者依法减轻处罚。

乾隆一想,对啦,不是有这个制度吗?我怎么忘了。这也难怪,清朝开国以来,偏重从严治官,很少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八议”制度。

皇帝有台阶下了,十月,乾隆颁布谕旨,说既然闵鹗元依据“议勤”、“议能”的规定为李侍尧求情,我也不能做得太过分,就免他一死吧!

“善解人意”的闵鹗元受到皇帝的嘉奖,被调到富庶的江苏去当巡抚了,和珅更是飞黄腾达,被提拔为户部尚书,紧接着又得到了“在议政大臣上行走”的殊荣,不久又被实授为“御前大臣”。

乾隆四十六年(1781),也就是李侍尧坐牢的第二年,甘肃爆发起义,皇上特旨将李侍尧放了出来,并且赏给他三品顶戴、孔雀翎,让他到甘肃镇压起义。李侍尧不仅干净利索地把起义平息下去,而且还和阿桂、和珅等人一起,在甘肃清查“甘肃冒赈案”。就这样,李侍尧平乱查案屡屡立功,没几年就又坐上了总督的宝座,而且还加封“太子太保”。最后,李侍尧还因为立功,被“图形紫光阁”,位列乾隆朝二十位功臣之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乾隆这次治贪的结果让官员们,特别是和珅学会了一个道理:“只有皇上才是最可靠的保护伞”,他牢记这句话,一步一步踏上了对皇帝逢迎,对官员搜刮的贪腐之路。和珅最终超越了他所查办过的所有贪官,成长为清朝第一巨贪!

(摘自《组工文萃》2015年第十期)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调查|沟通|品读|言论
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荟萃领导艺术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微信号: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