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会否成为超级大国
国家崛起用10年,国民崛起还得30年
翟东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阎学通教授预测2023年中国和美国将形成两个超级大国并存的新两极格局。所谓两极格局,是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双寡头模型,主要表现在中国国力在整体上和美国相当,而没有其他任何第三国能和中、美相抗衡。
对于阎教授的趋势判断,我是基本同意的。但问题在于,这一双寡头状态是否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觉得未必。
其一,“中国梦”应该比国家崛起的含义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国家崛起中的主题是国家,但是中国梦的实现应该还包括中国人的崛起。若把国家看作目的,人就不过是国家争雄竞长的工具。而历史告诉我们,大国竞争往往是以剥夺和牺牲本国民众短期福利为代价的,往往意味着各项资源的对外输出和投放。其结果是,对内对外政策的轻重缓急将体现国家的主体性而非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应该是在国家崛起的同时,有效提升中国普通民众的安全感、富足感和自豪感。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让中国“人”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而不是边缘。这里的“中心”蕴含着政治上的、战略上的,也包括经济和文化上的中心。我们应该追求人均GDP达到世界较高水平,而不是追求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可以耀武扬威的“面子”工程。人的生活是里子,国势是面子,不能因为面子而牺牲里子。
其二,双寡头模式的争霸很有可能让中国重复当年德国和苏联等挑战者命运。
美国做了大半个世纪的霸主,现在世界上多数大国都可谓是其“小兄弟”,都是美国主导体系下的既得利益者,对美国体系“乐见其衰”的恐怕没有多少。一旦两强争霸,格局肯定对中国不利,因为要对抗的不仅仅是美国本身,而是大半个世界。
如今,我们在战略突围上已经有一些做法,比如,和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等非西方国家一起,用新兴大国整体崛起应对当前挑战。但这类手法并不足以根本改变中国30年的战略格局。
在我看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靠进一步推动全球化。中国人口占世界不小比例,而且其人的综合竞争力非常强大,这一点看看在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开枝散叶的华人就一目了然了。须知跑出去的中国人最初都是没资产、没文化、没地位的底层农民,但是一代人不到就在经济上快速上升为优势群体。
10年后中国或达不到超级大国水平
罗援(著名军事专家,解放军退役少将,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超级大国是建立在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评估之上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硬实力(GDP、科学技术成果、武器装备等),也包括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国际感召力、国际诚信度、国民素质、文化建设等)。在评定是否是超级大国的标准中,一些变量可以进行量化,但还有很多变量,比如国民素质、软实力,都难以被量化。即便10年后中国经济总量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但中国受其他方面所限,特别是人均GDP,仍然不能算作超级大国。
从军队来讲,中美在军队现代化建设方面,有可比之处,也有不可比之处。双方在目标、性质、起点、投入上都不一样。我们要达到美国的军事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10年后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我想这个看法过于乐观了吧。
要成为超级大国,就必须另起炉灶
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在我看来,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超级大国有特殊的含义。不仅是自身实力强,对外也需要奉行对抗性的战略。虽然毫无疑问,中国10年之后的整体实力会比现在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但是,中国的外交政策仍会以奉行和平为主,不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外交政策。所以从这点上,我不赞成说中国会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不过,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我们的外交政策肯定会随之进行调整:承担并发挥更多的国际责任。无论中国是否成为超级大国,这都是需要去做的。但肩负更多国际责任,不意味着去和他国进行对抗。中国已经提出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是建立新型的管控中美关系的方式。这就是和“超级大国”的明显区别。我想关键在于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不是要推翻现有的国际体系,而是在千方百计地融入这个体系。“融入”本身就是对现存体系的接受,尽管现有体系不完美,但这个体系对中国的发展利大于弊。
(摘自《领导文萃》2013年11月下)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