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做一个精神贵族
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在给该校研究生的毕业致辞中,劝告毕业生“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王安忆的三个“嘱咐”引发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和热议, 《中国青年报》的在线调查也显示,61.1%的受访者认为,这三个“嘱咐”适合当下的年轻人。
有人认为,“当前国内功利的价值导向尤其突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不太平衡”,同时,“当下实用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和快速的社会发展节奏,影响了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要想做到王安忆的三个“嘱咐”,其实并不容易。但是,不容易并不意味着没必要,更不等于可以随便放弃,越是在功利主义横行、社会潮流裹挟个人独立判断的时候,我们越要像“当代人类精神生活导师”雅斯贝斯所希望的那样去做一个“精神贵族”,王安忆的三个“嘱咐”实际上也有这方面的要求。
一个“精神贵族”,除了能做“有用”之事,在实用主义流行泛滥的时候,更有勇气去做“无用”之事,去修“无用”之学。当然,任何时代都存在功利性的价值导向,人们想办法应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并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整个社会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做“有用”之事,而不愿意去学习哲学、文学等“无用”之学,不去关注文明、正义等看似“无用”、实则重之又重的东西,这种价值取向就过于单一了,不利于年轻人的整个人生,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创新和进步,因为过于功利会导致年轻人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让人缺乏信仰和理想,做事不看兴趣,而只看有用无用, “痛苦地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拼命追求自己批判的东西”,就很难专注于某项事业并做出卓越的成果,严重时个人和社会都会陷入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
实际上,人类精神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一个人的生命也是非常宽广的,根本不能只用“有用”和“无用”来衡量,何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有用”和“无用”常常是相互转化的,生命也包含了所有的矛盾,曾经“有用”的会变成“无用”,曾经“无用”的甚至会变得非常“有用”,有时候生命甚至会矛盾重重,分不清哪些“有用”,哪些“无用”。蔡康永说:“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没有什么用。爱情,光荣,正义,尊严,文明,这些一再在灰暗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才是人生的珍宝,才经得起反复追求。”如果我们只盯着“有用”的东西,个人的视野和心胸就会变得非常狭窄,在判断人生时就会经常出现失误,而且正如奥修所言,“当一个人只是有用的,他是死的。你可以使用他,现在他是一个机械化的东西、一个工具,而不是他本身的目的”,失去自我,仅仅成为别人利用的“一个工具”,这种人即使怀里抱着很多“有用”的东西,而自己却过得并不幸福快乐。周国平说:“一切信仰的核心就是对于内在生活的无比看重,把它看得比外在生活重要得多。”同时,“习惯于过内在生活的人知道,心灵里的饥渴是不可能用外部世界里的任何东西解除的。”
当一个人超越了“有用”和“无用”的羁绊和纠结,能够理智地看待功利和实用,他自然就会从内心世界里寻找更重要的“人生的珍宝”,从而保持一种从容优雅的心境,避免在“过于追求效率”中被同化、被分裂,懂得“如何小心翼翼地以虔诚之心看世界,向细微之物学习谦卑与忠诚”,拥有创造、智慧和心灵的满足,并且学会谦让和观照,有德有信,知道仰望和觉悟,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成为一个“精神贵族”,而这也意味着你将很难被挫败。
每个年轻人都应当是一个精神贵族,按照雅斯贝斯的说法,“精神贵族的意思是每个人对自己严格要求,并非表示要高过他人和要求他人”。在当前,年轻人要想严格要求自己,就要首先在精神上严格要求自己,并努力实现王安忆的三个“嘱咐”,不再单纯用“有用”来要求自己,而是坚持向内心走,拥有健全的灵魂,认识到人类精神的广阔空间,让自我变得从容优雅,激发出更大的潜能和更高远的理想,在学习和认知内外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根,为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捍卫理想和真理的人,也为日后走向社会不畏艰苦、上下求索。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3年第六期)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