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官场小说为何日渐式微
一度大红的官场小说逐渐式微,只是因为作者的想象力跟不上一日千里的现实吗?官场,有太多的猫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不可言说的秘密,不可触碰的禁区,直到1998年,湖南作家王跃文50万字的长篇小说《国画》出版,才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
但近年来,在中央大力反腐的大背景下,官场小说的前景却似乎变得有点暗淡不清了。2013年9月,《人民日报》发文:“近几年流行的官场小说、宫斗剧……一个共同主题是权谋:谁的权术高明谁就能在社会或职场的残酷‘竞争’中胜出;好人斗不过坏人,好人只有变坏、变得比坏人更坏才能战胜坏人。”这篇文章主要批评《甄嬛传》,却连带着将官场小说一并纳入讨伐的对象。写作环境,似乎没有那么宽松。可是你也不能说《人民日报》说得不对,这些年官场小说日渐式微,究其原因,恐怕还不是外部政治势力的压制,而是内部文学写作的崩盘。
借着官场小说的名头,从揭秘仕途进退,官场沉浮,演变为泛滥成灾的渲染权色交易,官场小说,不再是反腐先锋,而成为了晋身官场的初学者学习权谋之术的葵花宝典。一时间,泥沙俱下,官场小说严重变味,当然影响到读者对它的阅读期待和市场表现。
就是具有代表性、曾经引起轰动的官场小说,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作品的软肋。就像当年的阶级斗争小说,坏人就是坏人,好人就是好人的脸谱化现象比比皆是。张平《国家干部》中的嶝江市常务副市长夏中民,还是“清官模式”中的青天大老爷,高风亮节,嫉恶如仇,似乎没有人性中的弱点,也不依靠民主政治的建设,最终还是“省委书记解决问题”的老套路。许开祯的《政法书记》像是新时期的黑帮小说,王晓方《驻京办主任》中的人物,不出声则已,一说话就滔滔不绝长篇大论,而且都是革命大道理,不免让读者厌烦,同时也让他们猜疑,这是不是作者为了凑字数而想出的一招?
如果官场小说就是意淫中国官场,给读者一个虚无缥缈的亮色未来,那么这样严重脱离现实土壤的文学之花,也是必然要枯萎的吧?在作家叶兆言看来,腐败根本不值得小说家去描写,因为反腐必须要靠法律、靠制度,让文学来反腐,就有点想当然了,恐怕也未必有什么效果。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一些反映官场现实或者说潜规则的小说,通过出版以及改编电视剧的方式公之于众,总比完全包在纸里继续黑幕来得好吧。
(摘自《领导文萃》2016年4月下)
稿件来源:《新民周刊》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