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春期孩子家长的几点建议
做父母不容易,教育孩子更难。教育青春期的男孩则难上加难。我想不仅我有这样孩子教育的困惑,其他父母也应该有。
最近我有机会听了一个青春期孩子教育的讲座,感到很受启发。我不敢说是豁然开朗,因为教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而心理学博士谢刚的演讲,我也未必完全领会正确。好在谢博士说了,如果听了她的演讲以后,能记住其中一条,就不枉听讲座的两个小时。
这里我想记下我对谢博士演讲的个人理解和发挥。合理的部分是属于谢刚博士的理念,她是我们这里一个学区的心理学家。不合理的部分则是我理解错误,请大家多包涵。
第一,我们都有一个成长过程。很多时候,我们看着孩子不顺眼,其实我们当年也这样,只是我们现在忘记了。
孩子的成长,包括身体的成长和智慧的成长。很多青春期孩子虽然身材跟我们差不多了,但是他们仍然是孩子。他们的大脑可能要等到25岁以后才成熟,男孩可能会更晚。既然孩子还没有长大,我们只能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习。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何况孩子。
或许我们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孩子可能是我们的镜子。他们身上的缺点,可能正是我们的缺点在他们身上的反应。
或许有人会说,我这么用功,孩子怎么不像我这样用功。事实可能是,我们自己替孩子做了各种各样的保护和决策,孩子没有感到他有用功的必要,因为他没有自主权,感到他说了也不算。
赵本山曾经在一个小品里说,我儿子什么都好,就是性格有点倔。这也不怨他,我也这样。
如果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并不总对,那么我们就会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并能接受孩子的不同观点。这样或许对青春期孩子教育有益。
第二,看到孩子的优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我们的孩子也有优点和缺点。 既然我们的孩子也有优点,那么我们为什么只看到孩子的缺点。
我们在批评孩子时,想过他们的优点吗?如果我们总是批评孩子,孩子能高兴吗?我们自己喜欢成天被人批评吗?
如果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每一个缺点时,同时想到一条他的优点并表扬,那么我们眼中的孩子会好很多。
我以前一个同事,嫁了一个带着孩子的丈夫。有一次她跟我们分享时说,她以前经常跟她丈夫说孩子多么不好,结果有一次她丈夫说,怎么我们的孩子这么糟糕,一条优点都没有? 她说,这时她才发现,她以前只关注孩子的缺点,忘了他们的优点。
从现在开始,如果你每天想想你孩子的三个进步,那么你的孩子会变得非常可爱!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而是要把孩子跟他们的昨天比。他们小时候不会吃饭,不会说话,不能走.....
第三,学会表扬孩子。
世界上的人,都喜欢被表扬,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一个人来说,世界包括两部分,我和世界剩下的部分。脑壳里面是我,脑壳外面是世界。
表扬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也可以促进孩子进一步去努力。
谢刚博士用她自身的例子,介绍了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她说,她上了高中以后,第一个学期下来,除了语文,其它科目都不及格。她的转变,来自于一次老师家访。 老师说,你年龄是班上最小的,看上去很聪明,为什么期中考试这么差?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变故?有什么我可以帮得上的?
因为老师说,谢刚很有潜力,所以她认为自己真的有潜力。全家认为,老师这么有经验,肯定不会错。所以她从此开始努力学习,高一学期末,她从倒数变成班级第14名,以后一直在班级前三名。
谢博士推荐了戴尔-卡耐基的书,供我们参考。卡耐基的书博大精深,教我们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及时做出表扬。 并且告诉我们,不要只关心我们自己要得到的东西,而且要理解别人要得到什么。他说, 如果我去钓鱼,虽然我自己喜欢冰激凌和草莓,但是我不能用草莓钓鱼,而应该用蚯蚓。因为虽然我喜欢草莓,但是鱼喜欢蚯蚓。
卡耐基 有一个非常卑微的家庭出生。他的爸爸曾经因为穷而打算自杀。为了卡耐基上大学,他们家搬到了一个免费的师范大学附近,在那里买了一个小农场。家里付不起卡耐基的住宿费,所以卡耐基每天骑马上学。骑马上学也有问题,因为马需要吃喝拉撒睡,所以卡耐基爸爸在学校附近找到一家有马槽的家庭,卡耐基每天把马寄存在那里,他爸爸每个星期送马草和饲料过去。
卡耐基的衣服是家里缝的,式样不规范,并且容易掉颜色。因为卡耐基的身体在长,所以衣服刚开始很肥大,然后变得合身,然后就变得太小。卡耐基跟他妈妈说,因为他的衣服太差,他心里总想着衣服,不能集中精力回答问题。他妈妈痛哭流涕,说家里如果有条件,自然不会让他穿这样的衣服,让卡耐基很内疚。卡耐基可以说是世纪伟人,他的书畅销全世界,但是大家都容易忽视他出生的卑微。
我正在念戴尔-卡耐基的书,争取另外写文章介绍他的跟人交流理念。
第四,父母要学会听。
美国人说,一个人有两个耳朵,一个嘴巴,所以要多听少说。中国人说,沉默是金。水深流缓,语迟人贵。 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仍然爱说,因为我们都有表现欲,我自己也不例外。
其实,我们说的话,没有几个人愿意听。偶然有人听了,我们就引为知己。
对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学会听,学会观察,不要断然下结论。当我们明白了事情的缘由以后,再跟孩子协商解决办法。很多时候,孩子就是要有一个听众,并不需要我们出主意。 卡耐基在他书中也是这样讲。
谢博士用了米老鼠的图像来说明这一个理念,大耳朵,小嘴巴,多听,少说。
听,本身也是一门学问,聚精会神,看着说者眼睛,跟踪事情情节,适当重复听到的细节,让说者感到你确实在听。如果能听出话外音,则是专家级水平。
有个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处理单词的速度,远远大于人讲话的速度,这样人在听时,会感到信息量太小,容易走神。正确的做法是看着讲话者的身体语言,重复他讲的关键词,脑中猜测他后面可能要讲的内容,并争取听出讲话者内心没有用言词表达的内容。
第五,预先建立规矩。
我们爱孩子,看着自己的孩子好,都是人之常情。
但是,我们也要为孩子建立规矩。
孩子的礼貌用语,孩子做事的优先次序和时间管理,都要通过规矩来建立。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孩子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完成作业。在做完作业以前,不可以玩电子游戏等。
我给孩子开车时,有时也给他们讲一些故事。一次我跟孩子说,穷人借钱利率高,富人借钱利率低,是不是不合理?开始,他们当然说不合理。后来,我跟他们说,穷人可能赖账不还,所以银行要通过高利率来补偿可能的损失,这样他们就慢慢明白,不负责任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也给孩子讲我小时候听过的故事。一个故事说,一个江湖大盗被执行死刑前,跟他妈妈说,我要死了,就想再喝一次你的奶。他妈妈就打开衣服,让她儿子再喝一次奶,结果她儿子就把她的乳头咬了下来,并且满含怨气地说,妈妈,你为什么没有在我第一次偷东西时,及时阻止我。
我们要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但也要惩罚孩子坏的习惯。惩罚孩子坏的习惯要有言在先,言而有信。不能不管,但也不能临时发脾气,这样大家慢慢明白底线在哪里。
美国有一个管教孩子的三步曲:1. 让孩子承担自然结果。如果孩子不做作业,或者上课迟到,那么让他们自己做选择,并且承担结果。对有些孩子,这个方法管用。当然,不能让孩子尝试危险的事情,如毒品,喝酒开车等。 2. 取消特权。如果孩子看电视而不做作业,那么可以取消他看电视的资格。一般24小时会有效果。 取消特权需要有效率,即不让他看电视期间,不能上网玩游戏,也不能上网看电影。 也可以让孩子挣来特权,譬如,一个星期按时完成作业才可以把手机领回来。 3. 赔偿。 有的时候让孩子赔偿损失比直接惩罚更有效果。譬如,如果孩子故意损坏邻居的篱笆,可以让孩子赔偿修篱笆的费用,而不仅是拿走他的手机。甚至可以让他给邻居做额外的杂活。如果孩子开车超速,可以让他去做社区服务,明白行为的责任和后果。
对孩子实施纪律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惩罚,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变得更有责任感。
第六,因材施教。
网上经常有牛爸牛妈介绍培养牛娃的经验,但是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但我更喜欢他是一个教育家。 论语中有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例子。子路和冉有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由于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去做。而冉有则由于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这样以一进一退来适性教育弟子,便能使他们避免过与不及的毛病。
别人家的牛娃是别人家的,他们家的教育经验,未必适合我们家的孩子成长。我们要根据自己家的孩子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掌握生活技能,有自己的个人爱好和特长,追求自己的梦想。
网上升学顾问的那些经验,未必适合每一个人。取得全国比赛大奖固然可喜,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全国大赛中得大奖的。
更有文章写,什么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在藤校申请中加分,我个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孩子的课外活动应该对应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追求完美的努力和毅力,从而使得他们为自己努力取得成就而高兴,而不仅仅是升学。
不仅我们家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不一样,而且我家里的几个孩子都不一样。心理学上说,不仅人跟人不一样,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不一样。吃饱饭以后和饿着肚子时的感觉就不一样。有哲学家说,人在一生中不能两次经过同一条河,因为人和河都在不停地变。
教育孩子,要先从关注孩子开始,明白自己孩子的特点,而不是套用别人的经验。
第七,减少孩子的压力。
调查显示,现在很多孩子心理压力很大。
刚开始,我对孩子的压力很不理解。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哪里来的压力?
现在明白,孩子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了解世界。并且,孩子的很大一部分压力,是来自父母,尤其是华人父母。
我们华人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了,学校考试成绩要好,外面比赛成绩要好,爱好和时间需要父母掌控......
其实,父母爱孩子,往往爱得不得法。
虽然我们都是无条件爱孩子,但是我们会表现出有条件的爱。我们会用爱来威胁和控制孩子。孩子取得成功时,我们释放我们的爱;孩子失败时,我们收起我们的爱。
父母有时会给孩子挂胡萝卜。父母许诺对孩子的爱,但是孩子永远也不能达到目标。 这种有条件的爱,让孩子感到,只有他们取得一定成绩或者达到某个目标以后,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对孩子心理压力很大。
这种有条件的爱,往往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譬如,全A成绩,班级第一名,比赛取得名次等,都是有条件的爱的表现形式。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有力的工具。
通过威胁孩子(照我说的去做,要不我会很生气),或者让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有负罪感(我对你做出这么大的努力,你却取得这样差的成绩),都不是正确的爱孩子方法。
正确的爱孩子是鼓励孩子去努力 (让孩子和父母搞明白怎样做大人孩子才会都开心)和去尝试(父母鼓励孩子去试一试,看看他什么感觉,说不定他会喜欢)。
成功的人士,一般都有一位深爱着他们的好母亲,这些成功人士包括林肯,杜鲁门,罗斯福,里根和卡耐基等。他们的父亲未必杰出,也不一定是好的榜样,但是他们妈妈的爱,是他们成功的力量源泉。
第八,广义的成功。
在世俗的世界里,成功的定义就是赢。赢来财富,地位,权力和知名度。这种赢的表现贯穿体育比赛,艺术表演,学校考试等。只有一个赢家,别人都是失败者。这样的成功定义下,大部分人都是失败者。
同时,社会让人们感到失败难以承受,贫穷而无助。结果孩子的压力山大:成功的机会很小,失败的可能很大。 而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经常一朝变得身败名裂。
美国一个心理学教授(Jim Taylor)对成功给出了更为广泛的定义:自尊,人生的主人和情绪的主人。
自尊包括两部分: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孩子对自己世界的自信和掌控。父母可以给孩子爱,鼓励和支持,但是孩子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无所长的孩子是很难有自信心。
孩子是他的人生的主人,所以父母也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爱,鼓励和支持。孩子要明白,他自己要为自己的兴趣、努力和成就负责。孩子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成就,往往是孩子高兴的极大源泉。
现在到处都在讲情商。有的时候,父母没有弄明白,孩子受到的失败,挫折,诅丧,痛苦等,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父母保护孩子不受情绪的折磨,其实是干涉孩子情绪方面的成长。 父母要让孩子完全体验情绪的波动,包括好的情绪和坏的情绪,从而使孩子明白和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谢刚博士推荐了《真正的幸福》一书(Authentic Happiness,by Martin Seligman)。 我刚好有这本书,所以就归纳一下书的中心思想。作者认为,钱,婚姻,社交活动,性别,宗教信仰和天气,只占人的幸福的8%到15%。譬如天气,北方人在冬天,可能会认为海南的人很幸福,可是,海南的人对那里的冬天习以为常了,也不感到多么幸福。
书的作者认为,影响人的幸福的主要因素是一个人的品格。这些品格贯穿全人类,在哪里都被推崇,譬如智慧,知识,勇气,爱和谦虚,正义,涵养,灵性等。人在个人经历中建立起来的独创性,诚实,坚强,善良,公正等优秀品质,才可以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简单的说,一个人的幸福,不完全是钱和地位,而是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可以做得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不受别人的干预和指挥,就是成功。
本文作者:刘以栋,系美国资深金融分析师,笔耕不辍的他,业余爱好阅读,写作;他撰写的金融类点评,教育类资讯和感悟,常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媒体刊发,让多人收益。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版权归属作者和本号联合所有。
最有价值的美国高中官方夏校:
有兴趣的读者可在关注/置顶本号后扫描以下微信号联系本号工作人员加入成长视角留学家长公益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