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后结构主义背景下关系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蔡晓梅,刘美新.后结构主义背景下关系地理学的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19,74(08):1680-1694.
引言
随着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关系转向”的兴起,关系地理学(relational geography)应运而生。作为近年来地理学研究中引人注目的新领域之一,关系地理学试图“解构”先验性的结构,突破静态的二元对立本质观,转而采用“关系”视角理解复杂多变的世界,并重新反思空间、地方、尺度和主体性等核心地理概念。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关系地理学的研究源起、其关键地理概念以及主要的实证研究内容与可能的研究展望,以期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域。
关系地理学的研究源起
关系地理学的研究源起,主要受到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非表征理论的影响。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可分为3个发展历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早期的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对于关系地理学源起的研究启发主要在于“联系”的新认识,包括对社会、空间以及主体的相互依存关系;20世纪中后期,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帮助关系地理学者关注持续的变化,并注意到社会关系、关系强度以及社会结构所发挥的影响作用。20世纪末,Watts等提出“小世界网络”,极大地启发了关系地理学者关注人与空间之间复杂的“网络”关系。
非表征理论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或认识论。非表征理论反对表征和建构主义,认为正是表征和建构的理论才让世界变得死气沉沉,反对世界是由文字构成的观点。受非表征理论的影响,关系地理学认为以关系思维思考世界,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实现创造惊喜的能力。
关系地理学重构诸个概念的内涵
关系地理学打破传统的空间、地方观、对尺度的结构层级以及主体性的认识,重构了空间、地方、尺度与主体性的内涵,提出关系空间、地方关系、尺度终结以及主体间性的概念,为人文地理学者认识空间、地方、尺度与主体性等地理问题提供了更为复杂的思考方式。
▲关系地理对空间、地方、尺度与主体性的内涵重构
关系地理学的实证研究内容
关系地理学反对本质主义,强调个体之间多元、复杂以及动态的拓扑关系,以关系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如关系空间、地方关系、主体关系等探究地理学问题更能解释事物与主体发展的关联性、过程性与独特性。目前而言,关系地理学研究涉及的范围主要涵盖地缘政治、城市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健康地理以及旅游地理等方面,主要的实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空间扩散和空间发展:关系地理学认为时间与空间是密切联系的,时间的演化能使空间或地方性发生改变,甚至也能让空间或地方性发生本质性变化。时间改变了空间过程,关系地理学的“关系空间”为解释空间扩散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主体发展与社会文化问题:关系地理学认为处在网络中的行动者构成一种关系性联动。一方面,着重关注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实现主体性的回归。另一方面,着眼于主体与关键事件之间的深刻联系,注重历时性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具体来看,关系地理学关注社会文化中的主体发展。
身体与健康旅游/地理:关系地理学关注复杂的时空拓扑结构,并应用在身体与健康的研究中,注重健康如何在不同的空间和环境中发生联系,如何与人地共同发展结合起来。关系地理学作为研究的理论视角还为健康地理学认识身体疾病与健康问题提供新的启示,从关系地理学流动的拓扑结构来考虑疾病与健康问题成为健康地理学研究的新焦点。
关系地理学的研究展望
关系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中的影响与应用也逐渐被关注,基于对关系地理学中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把关系空间、地方关系、尺度关系、主体间性等嵌入在“人”与“超越人类”、“物”与“重返物质”的逻辑思维中,质疑主客二元对立的观点,对关系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具体应用提出4个方面的研究展望。
对“关系”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强调“关系”对世界的解构。关系的视角认为,世界一直在过程和生产(in process or becoming)之中,是动态、复杂、多维关系的网络拓扑结构;世界并没有本质,而是开放的、异质的、多样的和不确定性的。在关系地理学问题上对“关系”存在的诸多争辩和多元批判,有益于深入反思地理学的学理问题,进而推动地理学的创新和发展。
▲关系地理学的研究展望
文稿|何兆聪
编辑|陈浩然
内容发布及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若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图表源于网络及论文,见原图水印,非商用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