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本土产业的地方性是如何产生和重构的?
杨槿,徐辰,朱竑. 本土产业发展视角下的乡村地方性重构——基于阳美玉器产业的文化经济地理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03): 374-382.
作为地方与外界建立功能联系时所拥有的独特内在条件,地方性不仅是文化或地理产品创意与价值来源,也在经济决策、跨地方互动等经济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从文化经济地理学视角,选择内生于地方社会文化系统的本土产业为切入点,并以广东省揭阳市的玉器生产专业村阳美村为例,探析在地方性与经济发展双向互动中本土产业发展中地方性的嵌人与重构。
01 研究现状
在生产资本所追逐的符号化文化产品或以地方性文化抗衡全球化负面影响等过程中,地方的实践、关系、认同和意义不可避免地被解构与重构。随着经济地理学的制度、文化、关系等“多维转向”,地方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文化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共同关注的研究话题。
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经济地理研究更是将文化与经济视为相互交融和相互建构的:一方面,经济行为与决策总是嵌人在社会文化与权力关系网络中,并被话语、文化和意义所塑造和表征;另一方面,文化意义并非既有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经济实践中不断被建构和生产。
然而,已有研究对地方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多为单一向度,较少探讨地方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更鲜有基于两者双向互动关系审视地方性重构的机制与特点。
02 研究的理论框架
从文化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地方性与本土产业的发展相互建构,本土产业发展的过程亦是地方性重构的过程。而本土产业发展影响下的地方性重构同样受到地方、结构、主体行动三者的共同作用。因此,本文借鉴普雷德(Allan Pred)的“结构-行动-地方”三重互动关系,构建本土产业发展影响下乡村地方性重构的“地方-行动-结构”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本土产业发展视角下的乡村地方性重构
在此基础上,借鉴雷尔夫(Edward Relph)对地方维度的划分,本文从物质环境、活动、意义三维度理解地方的特质,并主要从产业发展策略选择和地方营销两方面考察地方主体的应对行动,以此解读地方性嵌入本土产业发展又被其重构的过程。
03 案例地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具有100多年玉器生产历史的广东省揭阳市阳美村为研究对象。研究者采取非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分别对其进行了4次共28天的实地调研;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综合收集到的文本、影像视频、图片等“大文本”进行解读;并结合话语分析法解释各行为主体对阳美村地方性的表述及其话语隐含的社会意义。
04 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发现,本土产业在地方性多方要素的驱动与支撑下产生,在多重尺度政治经济过程作用与地方主体的响应下发展。地方性是本土产业产生并建立对外功能联系的初始条件,也是主体响应结构变动所做战略选择和地方营销的依托。在地方性嵌人产业发展的同时,生产、生活和宗教等地方活动被强化了与玉器生产相关的功能和意义,民居、街巷、宗祠等空间形制因传统功能被挤压而出现重塑。地方活动与景观的变化并未弱化地方意义,村民的地方依赖和依恋因本土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与荣誉感而增强。
▲本土产业发展的“地方-行动-结构”互动
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地方性的演变受到多重机制的共同作用,且不同机制作用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重构情境,尤其是地方性解构与重构的方式。并且,本土产业发展等内生于地方的发展实践对地方性的重构往往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对原有地方性的选择性吸收与策略性再生产,故仍有可能保留某些相对不变的特质,甚至在地方实践与物质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时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人与地方的联系。
文稿|张怡佳
编辑|陈浩然
内容发布及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若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图表源于网络及论文,见原图水印,非商用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