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软儿

2016-10-21 张臻卓 化隆宣传

三十年前,我到青海的第一年冬天,在循化县城的街道上,听到一个农民模样的男子叫卖“软儿”“软儿”。我停下脚步,定睛一看,篮子里装着一种乌黑的、烂软的东西。心里想,青海高寒,缺少水果蔬菜,这东西烂成这个样了,竟然还有人卖有人买。心中窃笑,不屑一顾,径直走了。

回到学校,说起这件事,青海当地的老师们哈哈大笑。他们争着给我介绍说,那叫“软儿梨”,是甘肃青海特有的一种梨,个头儿比鸭梨香梨都要小一点儿。软儿,刚采摘时,黄中带绿,青中泛红,果皮厚涩,果肉脆甜;藏至冬季,冻结成冰,变成黑色,受热化开,果肉变成一包香水。有于右任诗作为证:“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别看样子难看,营养价值极高,且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生津化痰、滋身祛疾之功效,是食疗兼备的妙品。他们说得天花乱坠,我的心里半信半疑。

说来也巧,在几天后的元旦晚会上,他们的话就得到了快速印证。晚会上,男男女女有唱有跳、有说有笑,嗑了不少瓜子、喝了不少白酒,口干舌燥,嗓子冒火。这时,晚会组织者端出一大盆子又黑又烂的软儿,大家一抢而空。我学着他们的样子,抽去梨柄,对着小眼儿,嘴吸手捏,汁液进口,甜津津、凉丝丝,清香无比,胜似蜂蜜,沁人肺腑,热燥消失,药到病除,立竿见影。

2001年9月初,我调到位于群科镇的化隆县第四中学工作。河谷盆地的群科镇是化隆县乃至青海省有名的瓜果蔬菜之乡,有“高原小江南”之称,盛产软儿。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高大的软儿树银装素裹,整个群科镇连同第四中学都沉浸在花海之中,花香扑鼻,沁人心脾。秋高气爽的季节里,粗粗细细的枝桠上挂满果子,果叶一色,金光灿灿。集镇村庄,家家户户,到处都是弥漫着软儿的果香,令人垂涎欲滴。不用自己掏钱买,学生家长送来的都吃不完。先吃碰伤的,脆脆的、涩涩的;完整无伤的,装到纸箱里,放到阴凉处。经过大雪纷飞、哈气成霜的三九寒天,果皮就变成黑褐色,沁出果蜜。这时的软儿,一点儿也不软,硬得像石头似的。想吃时,要提前把软儿放到温度较高的屋子里自然融化或放到一盆温水中“拔”冰融化。

青海冬季,寒冷干燥,容易感冒。我每次感冒,最明显、最严重、最难受的就是咳嗽不停,持续月余。拿几个软儿,加几块好冰糖,放进砂罐,隔水蒸透,凉后连吃带喝,立见疗效。特别是春节那几天,磕瓜子、吃油腻、吸烟喝酒,大人小孩吃得嘴角上火,口干舌燥,昏沉欲睡。这时,软儿就派上用场了,大显身手。

儿子两三岁时,蹒跚学步,他自己到储藏室,拿出软儿吃。每天天四五趟,吃掉十几个,吃得是津津有味。刚开始,担心他受不了。后来,就没有约束他。一个冬天,他一个人就能吃掉四五箱软儿。我的咳嗽好了,儿子也健康无恙。这东西,老少皆宜,真是冬天里的宝、甘青人民的福。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真实感受。

2005年2月底,我调到海拔较高的阿什努学区当校长,儿子跟他妈妈到海东平安上学,不得不离开了生活了三年半的群科镇。从那以后,我家吃到的软儿就十分有限了。

今年,国庆节过后,化隆的刘校长送来了两箱软儿,硬硬的、黄黄的,还没到吃的最佳状态。但是,正上高中的儿子急着要吃,说是有点感冒,口干舌燥。我把酸涩的果皮削掉,把较大的果核挖掉,把果肉削成薄片,放到开水锅里,大火滚开,加些冰糖,小火捂炖,几分钟后甜甜的、酸酸的、绵绵的软儿汤就做好了。孩子有滋有味地喝着,啧啧称赞,说:“爸爸,这是你史上做的最好的一顿‘饭’”。还说“比市场卖的任何饮料都好喝”。然后,他就天天吵闹着要喝软儿汤。我在家时,我做;我不在家时,他自己做,大有成瘾之势。看着他津津有味地喝汤的样子,往事滚滚涌来,勾起我对第二故乡化隆县的深深怀念。难忘故乡,难忘软儿。


监制:李玉峰  编辑:石文辉  来源:市文联

投稿邮箱:hlxtxy2503@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