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将不会再说“深圳市”而是"深圳都市区"!
2016年11月9日15时在深圳天安云谷举行了“共创共赢——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的融合之路”主题论坛。本次论坛是在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和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由深圳市城市更新开发企业协会主办、深圳天安骏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办。论坛就如何在城市更新当中创造产业园区的增量价值,使其带动城市更新和相关区域的再发展问题展开探讨。
大都市群时代的深圳发展
来源:深圳市城市更新协会 (微信号 SPDAUR)
这个题目的前提是,全国都在看深圳的房价,全国都在怀疑深圳的房价泡沫,特别是华为终端制造部分搬走以后,很多人觉得这是深圳泡沫化的代表,从我作为一个经济领域的人士、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中国的城市化35年,从20%的城市人口开始,到现在55%的人口在城市,未来还会到65%、75%、85%的城市化,在这样一个城市化过程当中,人都住到了城市里,城市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这样的结构变化,就从单一的城市变成城市群,城市群就会变成一个核心大都市和周边城市的关系,之后就会出现城市的复工。就不可能再有一个既是工业化的城市,又是一个后工业化的城市;既是研发的城市,又是会展的城市;既是金融中心,又是制造中心。这样全能的城市是不会产生的,城市是一定要分工的。我想给大家进行这样一个分享,再来如何看待深圳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沿海最成熟的大都市群。
在这个图片中可以看到,中国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城市群,这个城市群的面积21万平方米,人口1.5亿,GDP有两万亿,人均将近14000,地均974。这样一个都市群和美国东北部的地均产量是三分之一的概念,和北美五大湖地区,差四千,和日本相比,只是十分之一。
未来向城市化的进入,城市的高密度的产出,会成为一个趋势,在这个趋势下马上就会面临这个问题,更多的人进入城市,这个城市的房价就会更加上涨。
上海可以提供的借鉴,上海有特大、超大、大型、中等小城市,构成了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一小时都市圈。
按照中央的批复是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圈和带的扩散。
中国的城市就在这条线的中间,中国未来的经济重心依然在这条线上,这是两千年形成的,这是中华民族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黄河、到淮河、到长江,这条线以西就是干旱地区,400毫米降水线以下,是不能开发的,现在整个的经济重心、中国经济的重心85%、人口的90%是在这条线的东边,这条线向西越过去很少地方可以开发。
比如上海、长三角有1.5亿人,未来会到2亿,其他几个都市群可能都会在1亿以上,中国人口就会高度集中在几大区域,在这几的区域当中,大多数区域其实都是处于湾区的状态,就是在河海相间的地方,上海是,未来京津环渤海是,珠三角是,这样的地区一定会产生大的都市区,假如上海到了两万亿的GDP,现在粤港澳合起来是一万亿的GDP,深圳和香港这两个城市合起来就已经超过5500将近6000,在全球大都市当中,这是可以排进前五的。假如我们要这样构造的话,以深、港合作融合共生,创造一个核心大都市,向北辐射,这样广东未来的城市格局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我们现在是倒过来的,是从广州向海的辐射,按照上海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从海向内的辐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我们现在从条件上基本上具备了构建国际大都市区的条件。
在这个条件当中,未来我们可能作为一个大都市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深圳而言,深圳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大都市区就是高密度的就业区,是人口高密度、就业更高的密度。
曼哈顿的白天,每平方公里85000人,曼哈顿居住人口,每平方公里两万人,已经很高了,深圳现在每平方公里密度极高,如果按1500万人算的话,大概7000人,这只是曼哈顿地区的三分之一。
今后一个大都市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大规模人口的快速的聚集和快速的疏散,从哪里聚集?到哪里疏散?这就是一个大都市区的概念,它一定是从周边城市开始聚集,然后向周边城市去疏散,这要求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交通,快速接入的交通,其实我们去曼哈顿可以看到港口,纽约也有纽约港,纽约每天有一千多万人口来回,纽约有多大?市长管的纽约780平方公里,纽约市长管的人口845万人,每天有一千万人以上快速的汇合,造成的是它居住人口四倍的就业。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东京的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只有6300,东京比我们大400平方公里,东京的岗位大概是人口的九倍,上海开始出现这样的格局,深圳也要等待、或者主动迎接这样的格局,没有这样的格局,深圳就没有未来。
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我只找到了17个城市,市长管的人口,城市人口大概比例是1.69,或者按这17个城市来说,居住人口和工作人口之间是1.7倍的概念,如果对深圳来说的话,就是1100万常住,另外还要加600万每天进来的人,这600万人不是在这里住,而是住在外面。纽约是靠附近的两个州来辐射的,大量的人住在新泽西,白天过来上班,晚上回家。需要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在外面的房子成本比较低。现在的条件对于深圳而言,我们能不能学上海,创造这样一个过程,按照周边城市自己发展其实有限的,要创造这样一个过程。
深圳要成为大都市区的核心,这个核心其实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土地使用的情况,1990年就集中在红色区域。2010年我们真正绿的地方有多少?就是大鹏这一块了。想象深圳不断的盖下去,把大鹏300平方也变成红色的?这肯定不是一个正常的城市。
现在我们可以做什么?这是我们十年前做的规划,这是十年前做的2030的规划,当时描绘十年前广东的状态是号称“珠江的脊梁”,沿着珠江东西两岸向北,当时的经济重心在西边,当时的规划是向南、向北、向东、向西。现在市委要推进“东进战略”,“东进战略”是以这几个副中心作为向外扩散的基础。
在向东的战略当中,要创造类似于若干个天安,有龙岗天安、坪山天安、汕尾天安,周边配的就是大规模制造业。
广东经济空间分布中的两家独大的不均衡特征。广东是全国经济总量第一大省,但人均GDP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全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21个地市,只有7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长江三角洲有显著差距。
总书记在2016年二月份跟省部级讲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就是四个东西,高速向中高速,从规模到质量,从做大增量向做优存量,从依靠便宜到依靠创新,这就是新常态。
其实深圳在实践着新常态,只要我们敢往前走,敢在更大的视野范围之内来谋划深圳,我们就会从蛇口工业区、上步工业区走到特区300平方,有一天一定不会再说“深圳市”,而是说“深圳都市区”。 假如走到了这样一个状态,我想深圳的前景就会非常非常光明了。
延伸阅读
2016年12月9日发改委发布了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等跨省域城市群规划编制。
“珠三角湾区”城市群规划将把珠三角9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惠州、肇庆、江门)和香港、澳门作为整体来考虑,建立和保持合理的协作分工关系。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粤港澳地区共同编制。
2016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正式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
规划全文指出,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相对较弱,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大。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落户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仅为纽约的10%,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 0.9%。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
正是有了《规划》,上海的人口增长也被严格控制,到2020年上海仅有85万的人口增长空间,而从2020年到2030年,上海的人口增长空间被强行设定为0——因为2020年与2030年的人口规划都是2500万。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比2014年减少了大约11万人。
除了上海这个单核,长三角城市群还将重点建设五个副中心级都会区。五个都会区的势力范围已经划分完毕,分别如下:
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提升合肥辐射带动功能。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加快推进沪苏通、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
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高起点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宁波港口经济圈、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
关于人口增长目标,到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市将增加大约1000万人口,但这一千万人口不再是流入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而是引导人口向开发区、郊区、重点小城镇和临沪城市分布。
来源:由地产号(wangfanghouse)整理自深圳市城市更新协会(微信号 :SPDAUR)、深圳梦(微信号:szeveything)等
相关文章:
互联网时代,房产社群连接者
关注好房子,新地产,新生态、新战略
欢迎关注"地产号"(ID:wangfang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