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22座知青墓

橡胶林里的青春
——广东知青在海南

凤凰视频《一起走过》

内容提示:每年清明节一位60多岁的老人都会来到海南屯昌晨星农场的一块墓地,这块墓地位于农场医院的后面,杂草丛生,很难雇到人去看护修理。老人会给每一块墓碑都点上香,然后手拿着砍刀一边砍草,一边流泪。

1970年10月17日凌晨。晨星农场养猪连遭遇了山洪袭击。全连28名成员中,22人被洪水吞噬,仅余六名幸存者。

海南晨星农场知青墓方夷敏  康殷

海南岛的中部,屯昌县境内的晨星农场场部不远的一个山坡上,有着两排整齐的坟墓,立着几块知青石碑,人们习惯的称“知青墓”。有着一场不堪回首的劫难,记载着当年“知青”的故事。

海南山洪冲走20姐妹

20世纪70年代,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城内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旋风。海南岛地处南疆,那时正是海南发展橡胶事业的黄金时期,开垦荒山,种植橡胶需要大量的人才参加,恰正是知青的好去处。一批又一批的广东各城市的知青,随着上山下乡的浪潮流到海南,流进了屯昌境内的晨星农场。 


1970年代,晨星农场编号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二团。10月17日是这个农场最黑暗的日子,发生了一件震惊海南、震惊广州军区乃至国家农垦部领导的事情。一场台风暴雨淹灭了团部养猪场的全部,夺走了22名年轻人的生命,成为知青史上一首悲歌,成为当地人永远的话题。

1970年的夏天,二团的领导为了改善生活,解决全团吃肉难的问题,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成立养猪连。地址选择在离团部不远的一块平坦的沙洲地方。会议上谁也没去论证这块地址的优劣势就急于开始运作。团机关从各连队抽调了何启珍、黄珊等16—23岁的女青年26名,只有连长李灶和指导员二位是男性。这些活泼的年轻人都是能文能武、善唱能跳的好手。据回忆,“十,一”的团文艺汇演中,养猪连的节目还拿过第一。她们汇集在一起热情高,干劲大,自己动手平地基割茅草,砍树盖好了住房,紧张的创业工作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气氛之中。


正当她们建好宿舍和养猪场准备大干一番时,海南却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台风。

1970年10月17日凌晨。晨星农场养猪连遭遇了山洪袭击。全连28名成员中,22人被洪水吞噬,仅余六名幸存者。


“这三十多年来,每逢台风天气刮风下雨,我常常会做被洪水追赶的噩梦。”幸存者之一的广州女知青何启珍说。


“根本没想过那场洪水中会死那么多人。我现在一闻到停尸间那种防臭的香精味,就得头晕,那股气味永远忘不了。”幸存者之一的汕头知青陈淑娥一提及遇难的同伴,忍不住哽咽。


36年前,海南屯昌县晨星农场养猪连遭受山洪冲击。全连28名成员中,22人被洪水吞噬,仅余6名幸存者。其中20名女知青有的来自广州,有的来自汕头,还有的是海南人。她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最大的23岁。


时隔多年,这些生还者们,讲述起36年前的那场洪水,依然难掩悲痛。

念毛主席语录唱国际歌互相鼓励

1970年10月16日,13号台风正面袭击海南。


海南屯昌县晨星农场养猪连的知青们一整天都在忙着做防风工作,顶风冒雨抬来长长的圆木头,压在房顶上,以防台风把房顶的茅草掀翻。


风越刮越猛,雨也越下越大。


晚上,完成防风工作后,大家都很累,除两名值班的姑娘外,其余的人都疲劳地入睡了。

17日凌晨3点左右,女知青何启珍被一阵阵嘈杂声惊醒,她发现,自己所居住的第3栋茅屋的土墙塌了一块,变成一个大洞,风正从洞口呼呼地灌进来。


“这可怎么睡啊?”


“报告连长、指导员吧。”值班的小姑娘开门一看,大家马上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平时不起眼的小河沟,现在已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河,暴涨河水混杂着沙泥碎石、枯枝落叶,眼看着就要漫上来。


何启珍当时在养猪连担任炊事员,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粮油安全。她和司务长廖以玲齐心合力,把大米、油尽量往高处堆。


张思慧那晚一直睡不好。她回忆,当时接到连长、指导员决定马上转移的命令时,她和大家一样,压根就没想山洪暴发的恐怖后果,并不觉得害怕。她简单地收拾过行装,戴上斗笠穿着军用雨衣和大家集中到一起。


汕头女知青陈淑娥是在睡梦中被嘈杂声惊醒的。“集合,大家赶快集合。”听到连长急促的喊叫声后,她披上雨布,戴着斗笠,匆忙跑到屋外,一到那里就听到有人高呼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养猪连30人,除了卫生员去了团部,一名队员探家外,其余28人很快集中到了第一栋茅屋前。


可是,向哪里转移?


可能是习惯使然,她们都自然地向着团部方向走去。从茅屋到团部要经过小河,附近有一段洼地,平常洼地没有一点儿水,但此时河水上涨,洼地已灌满了河水,且沿着洼地急速地向北流去。能过去吗?当时高个的张惠自告奋勇当先锋探路,接着张思慧、黄珊健也争着要当探险队员。她们组成先锋队摸索着首先蹚水过了洼地,其他人手牵手紧跟着也过去了。

大家来到了一片地势稍高还未被水淹的土包上,但再往前已是一片汪洋。往南走更不可能,往西上山行吗?但往西又要淌过洼地,此时洼地的水更深,水流更急。


连长从洼地处试探着下水,结果一下子就被冲走了,大家惊叫着连长的名字,奋力拼搏,好不容易从东面的另一块洼地中爬了上来,返回去上屋顶吧,刚才好不容易才过的洼地,现在已是波涛汹涌不可逾越的汪洋。


28人就这样被四周的洪水围困在孤岛之上。


风雨打在身上,河水逐渐没过了脚跟、没过了膝盖、没过了大腿,还在不断地上涨、上涨、上涨……28个年轻人在黑暗中手挽着手紧紧地靠在一起。连长、指导员和广州知青都自觉地站到最外层。


何启珍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个年龄较小的潮汕姑娘哭了,大家就搂着她,安慰她。“坚持啊,只要坚持到天亮就是胜利!”


这时,知青们高声念起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黄珊健带头,大家唱起了国际歌。


悲壮的国际歌声随着风声雨声在夜空中回荡。

一根铁丝一棵树成了救命稻草

水位越涨越高,已涨到腹部,人在急流中已很难站稳。

何启珍突然感到沙土在脚下迅速流失,整个人一下子就沉到了水底。她在水中拼命挣扎,才把头浮出了水面,但洪水一下子又将她冲得老远。


养猪连第一栋茅屋在眼前一晃而过。“要尽量靠近房子!”她清醒地命令自己。多年过去了,她回想起这一幕时,仍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心里没有半点恐惧,就那样看着第二栋、第三栋茅屋紧接着在眼前飞驰而过。


突然,她的手触到一根细细的东西。原来这是第三栋茅屋后边,晒衣场上的一根铁丝。铁丝的两端绑在两根木桩上,北端的木桩已被冲走了,铁丝在洪水中飘来飘去。


“抓住它!”何启珍抓住这根救命铁丝,奋力地游到另一端靠近茅屋的木桩上,死死地抱住它。但木桩已开始倾斜,随时有被冲走的危险,得尽快游到茅屋去。木桩离第三栋茅屋大约三米远,茅屋的泥土墙大部分还没被冲掉,水流也变得相对缓慢些。


“一定要赶在泥墙大面积倒塌前游过去!”她再次命令自己,向茅屋拼命游去,结果一把抓住为防台风压在屋顶上的圆木,用力一拉,没想圆木并未固定,一用力便拉了下来,水流又把她冲回原来的木桩上。求生的信念迫使她再次向着茅屋冲去。这下她有了经验,一把抓住了茅屋的木架,从泥墙与茅屋顶之间约30厘米的空隙钻进屋里,爬上了木架。


暂时安全的她全身湿漉漉,一个人坐在横梁上,看着脚下的一片汪洋,又冷又饿。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姐妹们都在哪?难道只有我一人被冲走了吗?”


直到17日午后,她才从茅屋里被前来营救的男知青救出。“这时,我才知道,我们28人全被冲散了。”


张思慧已经想不起自己当时是怎么被水冲走的了。“印象中大家是分成两批被洪水卷走,在我身前的五个女孩,手握着手,几乎是一瞬间就湮没在洪流里。”


“哇!”大家凄厉的惨叫声至今仍在她脑海里回响。


张思慧的游泳技术并不差,但在湍急河水里,根本没法游。她在最短的时间内脱掉了军用雨衣和鞋子,使劲挣扎把头浮上水面,转瞬间已经被冲出去很远。幸运的是,她被冲到一棵大树上。这棵大树成了她的救星,她死死抓住树枝。


不知道过了多久,又一个黑影被冲到树上。她试探性地喊了几声。原来被冲来的人是汕头知青陈淑娥。


“我不会死的,肯定不会。”30多年过去了,虽然隔着长长的电话线,陈淑娥的声音仍忍不住颤抖。她回忆,被水冲走时,她一直在心里默默念叨着这句话,当时她已经感到脚下的沙地在不停流动,几乎是一瞬间,一个大浪劈头盖下来,她就被卷进河水,原本死死抓住别人衣服的手此刻松开了。


“我不会游泳,不能连累到其他人。”陈淑娥在奔涌的河水中挣扎,顺着激流,茅草屋在眼前一闪而过。她双手拼命拍打水面,突然抓住一截树枝,求生的意识使她死命抱住树枝,整个身体漂在水中,拼命喘气。


就在这时,她听到树的另一头传来一个声音:“树那边是哪个?”


大家互报姓名后,她才知道是张思慧。


“坚持住,我来救你。”张思慧一只手抓树,空出的手把陈淑娥的身体移到一根树丫上,双脚站稳。


“你要坚持住,千万不要放手。”


“你也得小心啊。”

一个直径不到30厘米的树,两个惊魂未定的姑娘,就这样死死抱着树丫,身体一直泡在水里。洪水呼啸而来,她们的身体一次次被冲得横在水面上,但不忘互相喊叫着鼓励对方。第二天晌午,在两名男知青的帮助下,张思慧和陈淑娥才踏上了对岸。


原来三班班长杨铭田和潮汕姑娘陈惠兰是一起被冲到第一栋茅屋前。陈惠兰不懂水性,只能紧紧地抓住杨铭田,使得水性一般的杨铭田也难于浮出水面。杨铭田想到自己是班长,有责任保护她,于是拼命往上挣扎。正当快憋不住时,幸运地借助了一股水势,露出了水面,并且房子恰好就在旁边,于是她一把抓住房架,把陈惠兰艰难地推上了房顶后,自己再爬了上去。由于第一栋草房正面遭受洪水冲击,她俩上去后不久,房屋就被冲垮了,整个茅屋顶顺势漂到了第二栋茅屋前,于是她俩又爬到了第二栋茅屋的房顶上。


另一位广州女知青黄珊建则被宣传栏救了一命。她被卷入水后,隐约看到六七米远的宣传栏,奋力游过去,一把抓住宣传栏的栏杆。爬在宣传栏上,黄珊建看到姐妹们一个个身影飞快地漂过,她赶紧把腿伸出去,拼命喊:“抓住我!抓住我!”可惜没有一个人能抓住她。


18日下午,何启珍、张思慧、杨铭田、黄珊建、陈淑娥、陈惠兰六人陆续在团部相聚,劫后余生,六人相拥而泣。

找到21具尸体其中5人手拉着手

被救起后,知青们住在了团部。


刚躲过死神的她们如今要面对同伴的尸体。


养猪连除连长、指导员是男同胞外,其他清一色是来自广州、潮汕、海南的女知青,最小15岁,年纪最大也才23岁。在这场山洪中,除了一位汕头女知青回家探亲躲过此劫外,在现场的28人,有22名成员在山洪中遇难,仅存6名幸存者。

事发后的一个星期里,团部组织专门队伍寻找遇难者,也有不少人自发加入。“当时天气冷,搜寻者都要喝口烧酒才下得了水。”何启珍回忆:“22个遇难者大部分被沙土掩埋,一些露出手,一些只露出头发。


“李力、李小玲、梁愉辛和另两位潮汕知青,五人是在一个水坑里同时找到的,被发现时还手拉着手。由于被水浸泡,尸体都已浮肿,面目全非。人们让我前往辨认,当我第一眼看到时,简直惊呆了:长得那么漂亮的姑娘,怎么就变得如此不堪入目……”张思慧说自己实在不忍心描述她们当时的模样,因为从外形已无法辨认她们,当时只好根据衣着,认真仔细地分辨。


从小玲、愉辛身上找到了用塑料袋包裹得很好的《毛主席语录》,居然一点儿也没湿。小玲还留有一本日记。游泳健儿张惠,是在下流很远的三连找到的,她依然保持着奋力拼搏的姿势,可惜仍没能逃过厄运。


而指导员李灶,自始至终都未能找到他的尸体,他的墓穴是一个空穴。

幸存者们回忆,遇难者的尸体用棺木装起来,安放在离团部不远的向阳坡上。22座坟墓分成两排,整齐地排列着。墓碑朝着东南方的一条大路,那是当年她们从广州来到这山沟的必经之路。

在海南时,每逢清明节及10月17日,知青们都会主动到墓地看望遇难的姐妹,给她们的坟头拔拔草,培培土,表达自己的哀思。


记录人《南方都市报》记者 方夷敏 实习生 康殷 

我参加搜寻殉难知青的经历作者:黄继文

知青在海南洒下艰辛的汗水,留下艰苦奋斗的脚印,挥洒了人生最美丽的青春年华,有人甚至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永远长眠在海南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二团(晨星农场)就有22位知青和支边青年在一次强风暴雨中,为保住刚建起的养猪场来不及撤离,被山洪吞噬了生命。

未修前的知青墓原貌

2012年6月28日,我重返海南屯昌县晨星农场为22位海南知青扫墓,只见22座坟茔静静地立在萋萋野草和灌木中,像在向我或是世人倾诉着什么。瞬间,43年前我参加团里组织的五人搜救小组,沿江而上搜寻殉难知青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心中一颤,随即悲怆的泪水夺眶而出……  


那是1970年10月17日凌晨,二团团部得悉22位知青失踪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全团全力以赴投入搜救。当时,在养猪场共28位从各连队抽调来的兵团战士,只有6人得救,其余22人全部殉难,但当时仅找到20具遗体,还有两人生死不明。


第六天,在距离养猪场两三公里的三连苗圃地,一河流急转弯处,该连前指导员发现一具高度腐烂膨胀的女性遗体,遗体是被河底树根勾住,才没有被山洪冲走。据说此殉难者原来是一名游泳健将,不知她是为抢救别人而不顾逃生被洪水冲走,还是无法抗拒汹涌湍急的洪水而溺亡。


获此消息后,我同几位搜救人员及几名医生火速赶到现场,准备收殓遗体。钱指导员先下水去拽拉,欲将其拉上岸,谁料遗体浸泡时间过长,已高度腐烂,竟拉脱了手臂皮肉,一股奇臭的刺鼻气体骤然冲出。钱指导员突遭臭味袭击竟晕了过去,随行的医生急忙施救。后来我们带上喷有花露水的口罩,才敢靠近遗体,小心翼翼的把遗体抬上担架收殓好。


至此,才找到20位殉难者的遗体,已是事发第7天,还有广州支边青年,养猪场指导员李灶和连长朱国干的遗体仍未找到,人们心急如焚,若时间过长,人被冲到没有人烟的地方,即便活着,也是命悬一线,怎不使人揪心呢?  

寻找不到李灶和朱国干同志,全团干部职工,特别是知青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当时兵团也特别重视对两位同志的寻找工作,限定周边各团都要派人协助寻找,提供有关信息及各种援助。


在事发的第8天,接到一团(澄迈县红岗农场)电话,说发现一具尸体,多日了还没有人认领,根据特征描述疑似李灶同志。团部立即指令三连派人前往辨认,李灶是从三连派去养猪场任指导员的,三连同志对其熟悉。三连当即派出6名同志组成收殓组,由山东籍佬军工一班长张明臣、二班长王金礼、湖北籍老军工谢天斌、广州知青江兆雄、海南当地青年王利庭和我组成。因为去的地方全靠步行,连队炊事班为我们的行程准备了烙饼,煎牛肉片做干粮。


天蒙蒙亮,我们带上简单雨具就出发了。按预定路线,从三连沿河道上行搜寻,下午一时许到达一团,才获知死者是附近上山砍木料遇难的老乡,以被亲人收殓抬走了。此时又接到一团十二连的报告,说连队附近河道转弯处,有疑似尸臭的气味,我们商量了一下,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该处,我们绝不放弃任何可疑的地方,都要亲自探查清楚。  

但赶到一团十二连时,夜幕已降临,不利于搜寻。第二天天微亮,十二连炊事班为我们煮好了鸭蛋面汤,备了些酒,让我们下水时暖身。十月的山区,已十分寒冷,早上水就更冰凉了。由一团十二连一名战士带路,很快就来到了可疑地点,远远就闻到一种浓重的,平时很少闻到的奇特臭味。


我们寻人心切,顾不得许多,水性较好的王金礼及江兆雄先脱去衣裤,仅穿一条内裤就跳下冰冷的河里探摸。一路上我们都暗暗祈祷,盼望尽快找到战友的遗体,好让其早日入土为安,根本就顾不上什么奇臭及世俗禁忌了。

他们在河底触到一个膨胀带软的,被树杈叉住的物体,疑是尸体,轻轻地除掉树杈后,该物体就咕噜咕噜地迅速冒出水面,我们都本能的受到一阵惊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头膨胀高度腐烂的死猪!我们原本怀着寻找到了战友欣慰又悲痛的心情,一下子冒出冷气,从心头凉到脚跟,心情又沉重起来。


此时才感到水原来是那样的冰凉透骨,天是那么的阴沉,使人全身突感寒彻心扉,心情一直很沉很沉,疲惫和失望笼罩着每个人的身心,有难以言状的悲哀,差点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虽经多方努力,却始终找不到李灶同志的遗体,时至今日,他的墓穴还是空的衣冠冢……  


一阵凉风吹来,陷入痛苦思绪中的我,才恍然从寻找战友的回忆中醒来。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嗖”的一声,突然从树丛中箭一般的冲向蓝天,像在告诉我们两位同志就在天之远方。而眼前,20位花季姑娘在九泉之下,他们还在哀诉着,烈士的称号还迟迟未能得到确认。


亡灵未能得到告慰,亲属未得到安慰或还在痛苦中……


晨星知青的心在阵痛。


2014年8月28日,晨星农场的徐闻知青互助基金会发起倡议,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给22位为保护国家财产——奉命亲手创建的养猪场——与天灾搏斗,践行她(他)们与天斗与地斗的纯真理想,直至献出年轻宝贵生命的知识青年定性为烈士,让其与同时代的金训华烈士一样,得到广大知青的推崇和学习。当时她(他)们在汹涌狂暴、残酷的山洪面前,高唱着领袖的语录歌,背诵着领袖的语录,视死如归的精神与气概,不亚于在战场上、刑场上面对残暴敌人的先烈们。

他们的行为在今天一些人的眼里,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就是不可否认的、常人难以做到的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今天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要大力弘扬。

来源:凤凰网、一壁残阳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知青史上一曲悲歌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