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兵团博物馆——兵团精神芳华永驻
兵团文化红色旅游景区
——兵团精神 芳华永驻
兵团文化红色旅游景区坐落于磴口县乌兰布和农场场部,原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是内蒙古第一个兵团文化基地。景区由内蒙古兵团博物馆、兵团战士雕像、石浮雕、原一团建筑群几部分组成。
(一)“兵团战士”雕像
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四十周年之际,原一团四连浙江籍战士,现任中冶集团总裁的沈鹤庭先生捐建的“兵团战士”雕像,通过农场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于2009年8月8日高高矗立在乌兰布和大漠上。它寄托了无数兵团战士对这片热土魂牵梦萦的牵挂,表达了故乡的父老乡亲对兵团战士永恒的记忆和深深的惦念。
(二)“兵团战士”石浮雕
“兵团战士”石浮雕于2011年6月23日建成,石浮雕高3.5米,宽13.6米,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石浮雕刻画了四十七名栩栩如生的兵团战士生产、生活的生动画面,艺术地再现了兵团战士战天斗地、屯垦戍边的光辉历程。
(三)内蒙古兵团博物馆
内蒙古兵团博物馆始建于2008年,得到了市委政府和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4月,磴口县政府筹资2000万元对场馆进行旧址修复、改扩建、景区绿化、道路硬化等工程建设,并于8月20日正式向游人开放。2015年起,景区成功举办了两届内蒙古兵团文化艺术节,邀请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数千名兵团战士。
兵团人在内蒙古“屯垦戍边,亦兵亦农”的奋斗过程中,树立了“艰苦奋斗,屯垦戍边,奉献青春,坚韧不拔”的兵团精神。
博物馆一层展台里展示的是一把钢枪和一把铁镐,钢枪代表着兵团战士保卫边疆时使用的武器,铁镐代表着兵团战士建设边疆时使用的工具。
屯垦溯源 使命召唤
我国屯田事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蒙古的屯田戍边始于秦朝。自西汉以来,屯垦戍边就是稳定边疆、保家卫国的千古之策。汉武帝也曾令60万将士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屯田。
毛主席给林彪的一封信是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审阅军委总后勤部报告的一封批示信,当时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以沿着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光辉道路奋勇前进为核心。
展柜里展示的是兵团成立初期的敌情资料和毛泽东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发表的开幕词等文件。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受到苏联青年垦荒运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置知青经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应运而生。
兵团组建 凯歌赴边
1969年1月24日,经中央军委、中共中央文革小组批准,成立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5月7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呼和浩特召开成立大会,其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展板一是《毛主席语录》中的一句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所以知识青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来到了祖国北部边疆。
展板二展示的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下发的文件以及当时兵团战士收到的通知书。
这幅毛主席头像是当时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成立时北京军区赠送的。
这里介绍的是各师领导及建制情况。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原一师一团所在地,因当时巴盟盟委在磴口,所以一师师部设在磴口,二师师部在乌拉特前旗,三师师部在临河,四师、五师、六师在锡林郭勒盟。由于锡林郭勒盟草原地区不适于发展农业和超量发展畜牧业,后将四师师部迁至乌海,形成了“东二师、西四师”的格局。当时兵团主要人员是由现役军人、复转军人、地方干部及知识青年构成。
到1972年兵团人数达到了17.4万人,其中现役军人6000多人,复转军人5000多人,知识青年10余万人。知识青年主要来自于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河北、山东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集宁等地。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兵团战士在特殊时期接受特殊任务完成特殊使命,告别亲人离开熟悉的城市时所拍的照片。(展柜里有一张行车证,相当于现在的火车票)
自立更生 建设家园
当年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奔赴广阔天地的时候,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广阔的草原和无尽的未知。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兵团战士初到驻地时的情景。数十万青年来到北疆,住房严重短缺,大多数房屋都是他们当时脱坯烧砖亲手建造而成,营建工作非常艰辛。
下面展柜里展示的是兵团战士当年用过的电话、应急马灯、军用水壶、手电筒、搪瓷缸子,以及一些财务报表,气象观测表等。在当时因为天气非常的恶劣,对农业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每个团都有一个气象观测站,每个观测站都是由两到三名女兵团战士进行观测。
备战备荒 保卫边疆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积极践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扎实开展战备工作和战备教育,依靠严密纪律和严格管理培养战略预备队,树起了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不朽丰碑。
左手边的这个展柜里摆放的是兵团战士野营拉练时候用过的物品,有行军锅、军号、子弹包、子弹箱、水壶等。其中这个军号,是由原六师五十四团号兵常广华捐赠,这个军号跟随他走过几十年,在农场工作人员多次拜访后,才同意将此军号赠送给博物馆。由于当时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没有军徽的准部队,所以无论是从生活、备战还是政治学习都是军事化管理。从这张作息时间表可以看出,时间安排有条不紊,早晨六点起床直到晚上九点休息,形成了生活集体化、行动战斗化。
战天斗地 垦拓荒原
兵团战士在党中央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扎根边疆”的号召下,离开繁华的城市,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生活条件差、环境艰苦的内蒙古边疆地区,在此扎根,艰苦创业,“向草原进军,向沙漠开战,向荒野要粮,向地层取宝,一定要让内蒙古的沙漠、荒野变成粮仓”。
当时内蒙古地区,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只有农牧业,非常的贫穷落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进行了工业、农业、牧业、林业、水利等大规模基本建设。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工业发展蓝图,自1969年开始了一系列的接厂、建厂工作。
这是当时建设的五个兵团直属厂,有化纤厂、180发电厂、化肥厂、印刷厂、制药厂、工程团。
总机室
兵团战士的到来也为边疆地区带来了许多在当时非常先进的科学技术。这里摆放的是水准仪,是建立水平视线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的仪器,是兴修水利工程时用的仪器。经纬仪是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的仪器,是开矿时使用的仪器。
右手边这幅图片展现的是原一师一团在乌兰布和沙漠野营拉练时的场景,当时这幅照片由《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和《兵团战友报》三家联合采访,后刊登在报纸中。
六七十年代的解放汽车拖拉机推土机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积极学习“农业学大寨”,因位于河套平原,种植农业自然成为首要任务,在“以粮为纲”等口号的带动下,大兴农牧业。
这边摆放的就是当时兵团战士使用过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犁、铁耙、镰刀、扁担、铡刀等,《毛主席语录》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机,用于农业种植时喷洒农药。
左手边是当时兵团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统计表,其中耕地面积从1969年的59.68万亩增长到1974年的148.7万亩,播种面积从1969年的56.37万亩增长到了1974年的107万亩,牲畜存栏从1969年的43.61万头增长到1974年的70.02万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形势一片大好。
这是反映兵团战士在牧区帮助牧民放牧牛羊时的场景。这两边墙上挂的照片就是当时喜获丰收时的场景。
激情历练 自强不息
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曾与风为伍,与雪为伴。他们用青春谱写乐章,每一个音符都包含着酸甜苦辣,每一段历程都书写着难忘的历程。
该展柜中摆放的是当年兵团战士穿过的衣物和使用过的生活用品。这个皮箱是当年一位来自北京的女知青来祖国北部边疆时装生活物品的箱子,珍藏了几十年,于2015年8月1日捐赠给兵团博物馆,再美的皮箱都不及它珍贵。箱子里装的不仅是生活物品,更是对生活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个针线包是当时共和国开国元勋潘锋中将的女儿原十五团医院护士长潘声涛使用过的针线包。
这里摆放的书籍都是当时兵团战士们爱读的《列宁选集》、《毛主席语录》等。
兵团战士在当时不仅有生产劳动,还有许多文体娱乐活动。展柜里摆放的衣物是当时兵团战士进行体育活动时穿过的运动服和球鞋。
1970年9月1日,创刊了《兵团战友报》(博物馆收集了全套兵团战友报的合订版),当时他们通过报纸宣传兵团党委的指示,交流工作经验,表扬先进典型。内蒙古著名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词作者火华,是兵团战友报的总编辑。
这张照片是当时一师一团北京知青第一次回家探亲时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合影。下面展柜里摆放的是当时兵团用过的印章和票据等。
左手边摆放的是当时兵团宣传队表演时使用过的乐器,有阮、手风琴、竹笛(由十五团知青捐赠),还有《红灯记》的道具(当时兵团战士表演之前她的父亲亲手为她制作),还有月琴、三弦琴、大提琴,还有电影放映机。
电影放映机
这边的一些票据、家书、笔记本等,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个同事群体的生活状态。
建制撤销 谱写新篇
直至1975年6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发文件的形式撤销兵团、师两级机构,把农牧业团改为国营农牧场。至此,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兵团为什么要结束呢?因为当时许多知青来这里开始农业种植,他们进行大集体劳动并且对许多农业种植的技术没有掌握,种植水平有限,生产作物质量较差,加剧了社会矛盾,后经中央决定完成了兵团的体制改革,进行转制。当年9月10日兵团开始交接,直至12月份,体制改革工作彻底结束。兵团撤消后,农牧业团主要划归各盟市农牧场管理局,工业团所属的各工矿按行业门类归属地方和自治区工业厅局。
与时俱进 勇立潮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兵团转制后保留下来的机构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展板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是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给锡林郭勒盟拨款50万元,进行修缮的。1972年5月5日清晨,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旗宝日格斯台5师43团2连发生火灾,近半个小时即有66名同志壮烈牺牲,其中3名重伤抢救无效身亡,因当时不懂得灭火的技术,最终共有69名战士在烈火中英勇献身,其中来自赤峰、锡林浩特、集宁、呼和浩特等地的内蒙古知青就占到59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仅19岁,最小的只有15岁,最大的27岁。他们的英容不仅定格在1972年5月5日的清晨,更定格在我们的心中,烈火中的青春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珍贵馆藏
改制后,兵团项目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1979年8月1日正式投产的57化纤厂,5年为国家生产了大批化纤混纺布,填补了自治区化学纤维纺织品的空白。4师的玻璃厂于1973年11月30日建成投产,不仅填补了自治区无平板玻璃厂企业的空白,还一度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平板玻璃厂,到1994年,年利润可达4000多万元。这是兵团人赠送给乌兰布和农场的锦旗“乌兰布和不了情”,下面图片里的建筑是当时他们亲手脱坯烧砖建成的礼堂,表达兵团人对第二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大礼堂
深情眷恋 真情回馈
相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仅仅是沧海一栗,但这段生活对于兵团人却无比珍贵。这些是他们离开兵团若干年后,或集团体、或独自、或带着家人回到他们眷恋的第二故乡时所留下的合影。展柜中的纪念章是原一师六团战友朱国宏特制的40周年纪念章,后赠与博物馆;这是兵团战士当时在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时获得的奖状;这本书《远情》是原一师六团浙江籍知青捐赠的;这段话是原二师十三团战士,现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任亚平来参观博物馆时写下的,以纪念曾经的兵团历史;这边展柜里展示的是兵团人后来写的一些书籍回忆录等。
这幅梅花图是兵团化纤厂在兵团组建40周年庆典时,由9连和10连的124名知青共同创作而成。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精神的象征,具有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梅花的花瓣是知青的指印,相当于每个人的签名,印成朵朵生动怒放的梅花。
这是原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仝广成同志,原来在十五团。这是保定知青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邢宝玉,被评为第一届先进知青,这是2011年兵团文化纪念馆成立时他写的题词。“不忘青春火,满腔兵团情”这面锦旗也是在2011年兵团文化纪念馆成立时,原二师十五团全体赠送给乌兰布和农场兵团文化基地。这是原二师知青,现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当时他是一名年轻的汽车兵。下排左边第一位是北京知青现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
岁月留痕 精神凝聚
此处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1969年1月24日建立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同年5月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大会,到1972年5月5日在锡林郭勒盟西乌旗宝日格斯台5师43团2连发生的重大火灾。1973年12月《北京日报》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为题刊发的北京市小学生黄帅的来信,由此引发的“王亚卓”事件。“王亚卓”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2师19团的3名知识青年各取一字组成的集体署名。1973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12岁学生黄帅因与班主任闹意见,写给《北京日报》一封信,用夸张的语言讲述了与班主任老师产生矛盾的原因。后邢卓收到黄帅的一封亲笔信,表示愿意得到更多的指点和帮助。未料到却引起轩然大波,王亚卓的信是寄给黄帅的,却被“四人帮”所利用,他们通过舆论,制造了轰动全国的“王亚卓事件”。
兵团博物馆的建设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这是原二师十三团战士现内蒙古政协主席任亚平,原一师一团二连卫生员现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以及巴彦淖尔市和磴口县领导参观调研时留下的照片。
潮起潮落,历史循环往复。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兵团人蹉跎与奋进的身影也真实地折射出共和国那段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
兵团历史走过近半个世纪,我们在客观审视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弘扬兵团精神。一部兵团史,就是一部甘于奉献史,一部勇于担当史。兵团精神不仅属于历史,属于当代,更属于未来。
三楼东边还设有两个展厅,分别是书法绘画展厅和摄影作品展厅。里面展示的所有作品都是兵团战士以及知青所作所赠,后经农场征集并赠送予博物馆。
内蒙古兵团博物馆是引导和教育后人传承兵团精神的一块重要文化阵地,是农垦一处记载兵团历史的标志性人文景观,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彰显着10余万兵团战士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忍辱负重、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兵团精神。兵团精神是农垦事业薪火相传的“根”,是农垦事业再创辉煌的“魂”,是中华民族精神殿堂宝贵的精神财富。
内蒙古兵团文化红色旅游景区片长:16分41秒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农场前身是原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乌兰布和农场兵团文化基地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兵团文化基地。有兵团战士纪念馆、兵团战士雕像、石浮雕、原一师一团团部建筑群几部分组成。兵团战士巨型雕像和兵团战士石浮雕涵盖了当年兵团战士屯垦戍边、战天斗地的所有内容,形象的再现了兵团战士军事训练、保家卫国,开发边疆、建设家园最精彩最壮丽的人生画卷。
老知青返乡
老知青返乡
开幕式
同唱兵团之歌
同游兵团博物馆
内蒙古兵团博物馆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研学基地
兵团老战士和学生合影
来源:内蒙古磴口县文体旅游广电局
推荐阅读
兵团战士战斗生活连环漫画集(100幅)
漫画集:兵团战士后来的故事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