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守珲春的上海知青—大山深处养蜂人

留守在珲春的上海知青
大山深处养蜂人顾永才

珲春《百姓故事》

大山深处的养蜂人作者:何永根

假如我告诉你,有一对夫妻,男的是上海知青,女的是吉林知青,在长春一汽退休后,没有把户口迁到上海去,也没有在长春安享晚年,而是毅然决然地落户到珲春市马滴达曙光村西北沟(现属春化镇管辖),过起了养蜜蜂,养鸡鸭,种地的平凡农民生活。他们为什么会作出这么个平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呢?我想大家一定会非常好奇,我就是带许多好奇和疑问,前去采访他们夫妻俩的。

这一对夫妻,男的叫顾永才,女的叫吉秀明。


我踏上珲春去春化的大客车,一路奔波80公里,到春化镇曙光村下车,然后步行6华里,行程四十多分钟,中途经过一个部队的检查站(这里离俄罗斯边境只有10里路),在得到边防人员的允许后,才进入西北沟村的土地。


初春的早晨,村落静静地躺在群山怀抱之中,十几户民居炊烟渺渺升起。大山一片迷蒙,迷蒙之中略带明晰。西北沟里,有轻雾缭绕腾越,飘荡牵扯。阳春四月,山色青翠,远处山谷里,偶尔传来了几声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声,使大山显得更加的神秘。万物充满了生机,草绿得发亮,树青得耀眼,偶而也见野花开放,有隐隐的香气扑面而来。溪涧的水不停地流响,泉水明净得可以照见人影儿,潺潺的声响,像鸣奏的天籁,那声音是那么细切入微,和谐动听。


村路两旁长满了青草,初春的青草,见了雨水就一个劲地疯长,直直地立起。我闻到了泥土和青草淡淡的芳香。人一旦进入这样的风景之中,总会有一种沉醉之感,在这样的风景里观山色,闻鸟鸣,听泉声,心境很容易和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情感依景而生。


当我踏进顾永才的家门,立刻受到了夫妇俩的热情欢迎。男主人中等身材,长得还很壮实,略显花白的头发比65岁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女主人长得娇小玲珑,举止文雅,身上透出浓浓的书卷气。两口子可能经常在户外劳作,所以皮肤黑黑的,但是,精神状态特别好。


我的采访从顾永才下乡开始的。

顾先生是上海市鞍山中学68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3月份到珲春县马滴达公社曙光大队西北沟生产队插队落户。由于这个地方大山环抱,交通闭塞,连电灯都没有,所以下乡的第二天,就跑了一个女知青。集体户13个人,由于顾先生年龄比他们大一点,所以理所当然的当上了户长。这是一个朝汉族各半的生产队,民风淳朴,乡亲们对知青都很热情。从大城市来的知青,什么都不会干,乡亲们就一点一点教他们。春天没有蔬菜吃,老乡们会给他们送白菜萝卜土豆,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由于第一年知青吃的是商品粮,粮食是够吃的,后来知青们就用粮食和老乡换蔬菜吃。当时知青是在长身体的时候,繁重的体力劳动,连基本的营养都保证不了,浑身上下一点劲都没有。那个时候真的特别想家,想家的时候,大家就抱在一起哭,如果谁晚上做梦,梦里回到了上海,看见了亲人,就会感到这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

美丽的山村

顾永才是一个任劳任怨的老实人,只会踏踏实实的干活,许多累活苦活,他都争着去干。到边境线打防护线,到图们江修江坝,与老乡同吃同住,繁重的体力劳动,是一般人受不了的,吃的是高粱米,大酱沾大葱,好一点的时候有白菜土豆吃就不错了;住的是塑料布搭的棚子,四面透风,蚊虫小咬每时每刻在侵袭着人们,让他们睡不好觉。顾先生说,再苦再累的活,我都能够挺过去,因为当时大家都别无选择。


集体户很团结,有招工名额,都互相推让,先让女同学去。顾先生是户长,走得就更晚了。他在农村劳动了5年,1974年才分配到凉水南大煤矿,1975年又调到汪清县酒厂,1976年又调到汪清县标准件厂。1983年,通过在长春一汽职工医院工作的姐姐,调到长春一汽职工医院后勤部门工作。后来,通过姐姐介绍,与吉林市知青吉秀明认识,恋爱结婚。吉秀明原来在盘石县下乡,后来当了两年老师,再后来到吉林医科大学读书,毕业分配到长春一汽职工医院药房工作。我对顾先生说,你真的好福气啊,夫人学历那么高,那么温文尔雅。顾先生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容。


1982年他们结婚,1983年聪明伶俐的儿子出生了。儿子在长春长大,1988年儿子的户口迁到了上海爷爷奶奶家,而人一直在长春生活。2000年儿子考到了上海一个大学读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由于实在是不习惯南方的生活,又回到了长春。2005年,儿子到韩国上大学,边打工边读书,几年后回到长春,现在在一汽的下属部门工作。


我看,顾先生夫妇人生的历程,算得上很成功了。长春是个省会城市,几百万的人口,城市的规模不大不小,这几年也发展得非常快,如果想回上海,交通特别方便,现在坐高铁12个小时到上海,如果坐飞机,两个半小时就能够回到亲人们的身边。长春的医疗保障也很完善,吃住行,哪个方面都非常好,物质生活应该是不错的。两口子工作都好,有很好的经济来源,退休后两口子工资达到5000多元,而且在长春有宽敞的住房,如果想在长春安度幸福的晚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刚退休,两口子还年轻,假如去打工,有的是单位要,每个月几千元的返聘工资,是很容易得到的。可是,为什么会想到珲春西北沟这个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来生活呢?

顾先生说,2001年两口子离岗退养,开始了退休的生活。那个时候就萌发了回到珲春来生活的想法。退休后经常做梦,梦里回到了西北沟生产队,回到了集体户,梦见西北沟的青山绿水,梦见乡亲们。2006年和2007年,两次带着夫人到西北沟来探亲访友。夫人也被西北沟的青山绿水迷住了,也开始喜欢这一个美丽的地方了。


我问顾先生,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你们来这个地方定居的?是人还是地方?再说了,西北沟到现在交通还是不太方便,没有到村里的大客车,闭路电视信号也没有,看电视要架卫星接收器,更谈不上有网络了,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只能是电话了。顾先生直言不讳的说,主要还是青山绿水的环境,吸引了我们两口子。现在的西北沟,年轻人都去外国打工,地都荒了,房子都空着,太可惜了。他的朋友告诉他,自己在那里的房子正好空着,如果顾先生能够来住,自己是求之不得的。所以在2008年,顾先生带着夫人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曾经插队落户的西北沟,重新当起了农民,过起了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生活。


顾先生曾经在这里下过乡,一辈子在外面漂泊,但是感情最深的还是珲春,特别留恋这里的青山绿水。顾先生对这里有一定的感情,我可以理解,可是顾夫人能够与顾先生同甘共苦,我就特别佩服了。顾夫人说,这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啊!我想,最重要的还是爱情的力量。如果顾夫人没有与顾先生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感情,顾先生再大的愿望也实现不了的,我真的特别佩服顾夫人!我问顾先生,这样的世外桃源生活,准备过到什么时候,顾先生笑着对我说,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在这里过到80岁,再作别的打算。


顾先生两口子追求的是独有的淡泊和宁静。


交谈结束了,我迫不及待想想看看他们的家业。走出大瓦房,好家伙!大瓦房的右侧,搭看一个凉棚,里面摆满了农机具,手扶拖拉机,伐木的油锯,破板子的电锯,饲料粉碎机,简直是一个小型的加工厂啊。顾先生说,拖拉机和油锯是冬天到山上去砍柴时用的,电锯是做蜂箱用的,家里养了30多只鸡10多只鸭子,屋后半亩多地收的玉米,正好用粉碎机,加工后喂鸡鸭。大瓦房正面,地面上整整齐齐的摆放了几十个蜂箱,成千上万的蜜蜂在飞舞,把从深山老林采回来的花蜜,不辞辛苦地运到了蜂箱里。

我和顾先生走近蜂箱,蜂群的嗡嗡声,掩盖了我们的谈话声,无数的蜂儿如同顾先生的子民,萦绕着他,老顾从容地取出一个个结满了花蜜的蜂框。那一刻,淡定,自信,气定神闲的表情,一下子使我从中捕捉到一个诗意,这是生命最灵动的画面,是灵魂最淡然的时刻。


老顾说,这两年他养了几十箱蜜蜂,去年由于手受伤了,所以现在只养了十几箱,好的时候,每年能够收一两千斤蜂蜜,去年收了几百斤。顾先生一说到养蜂,语言就多了,他说,这里离大山特别近,蜜蜂采蜜特别方便,由于这里一直保持着原生态,一点污染都没有,所以采的蜂蜜特别受欢迎。从春天到秋天,都能够采到杂花蜜,七月份,是椴树开花的时候,这时候的椴树蜜是最好的,营养价值特别高。我问他,养蜂收入很可观吧?顾先生笑着说,蜂蜜大部分都送人了,上海的亲人,长春的儿子,每年还有许多知青朋友回来探亲访友,自己都送他们尝一尝,另外,乡里乡亲的,平时免不了麻烦大家,送一点给他们尝尝,也是理所当然的呀。去年有几个知青带了南京的好朋友来玩,尝了顾先生的蜂蜜,连声称赞,说蜂蜜的质量比进口的还好。

大瓦房的左边,是一百多平方米的塑料大棚,里面长着各种时鲜蔬菜,由于是深山老林,气候要比珲春市晚一个月左右,所以蔬菜还没有长成。塑料大棚的后面。是一个养鸡场,里面养了二三十只土鸡,鸡儿们看见我陌生,吓得鸡飞狗跳的,过一会,感到没有什么危险,又跑回来,争相逐食了。鸡窝里,好几个母鸡在安静地生蛋,没有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顾先生说,我自己全部喂的是玉米面,根本不喂工业饲料,鸡鸭随时随地的在运动,所以蛋和肉都特别的香,这是城里人吃不到的美食啊。现在每天都能够捡十几个土鸡蛋。白天,养的十几个鸭子都到旁边的小河里,找小鱼小虾吃,每天早上又能够能够捡十几个鸭蛋,所以鸡鸭蛋黄特别的黄亮,咸鸭蛋黄都往外淌油。现在自己还留了几个大公鸡,想在今年夏天集体户的同学们回来,好好的让大家尝一尝原生态土鸡的味道。至于这些鸡蛋和鸭蛋,除了自己吃以外,大部分也送人了。平时和老乡们在一起生活,免不了会求人的,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送人也是很正常的呀。

顾永才和他爱人

大瓦房前后左右共有一亩多地,房后种了玉米,秋收后都粉碎后当成饲料喂鸡鸭,房前春天种了许多蔬菜,比如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西红柿等等,秋天再种白菜萝卜土豆,解决过冬的蔬菜问题。家里有一个冰箱和一个冰柜,到秋天冻上茄子和豆角,家里还有一个菜窖,冬天存放许多白菜萝卜土豆,一个冬天的蔬菜问题解决了。说实在的,每个月生活费五百元左右就够了。


顾先生的兄弟姐妹和顾夫人的兄弟姐妹,都经常来西北沟玩,刚开始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不理解,可是来了以后,看到这里的青山绿水与那么好的生存环境,也开始赞不绝口,也经常来玩了。集体户的同学们,三三两两的,几乎每年都有来玩的。顾先生的家就成为了大家的旅游中心了。


顾先生两口子对我说,这里的生活特别安静,心里面特别宁静,每天什么都不想,种种菜,养养蜜蜂,养养鸡鸭,心里非常开心。特别是到春天,家里做了一个孵小鸡小鸭的暖箱,把二十多个鸡蛋和二十多个鸭蛋放进去,下面铺上带温水的塑料袋,上面盖上被子,把箱子放在炕上,箱里保持28--30度的温度,每四个小时得把蛋翻一次,晚上也不能睡个安稳觉。小鸡过21天,小鸭过28天,这些小家伙破壳而出,用亮晶晶的小眼睛望着顾先生,小家伙们感到这个新世界是那么的陌生好奇。那一刻,两口子望着这些小生命,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他们时刻在关注着这些小家伙们长大,下蛋,然后再孵小鸡小鸭,这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顾先生两口子说,现在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牵挂的,每天想的最多的还是在长春工作的儿子,晚上是不是又蹬被了,是不是感冒了,儿子还没有结婚,如果儿子结婚了,就好了,就有人照顾他了。父母的爱,走到哪里,都是在牵挂子女的呀。

采访结束,我回到家,心里想了很多,我在想,什么是幸福?


其实生活中的幸福很简单,不是金钱,不是地位,不是权利,而是小小的一些小事。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吃自己想吃的美食,就是幸福;能与自己相爱的人厮守一生,白头到老,就是幸福。幸福就是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幸福就是和平恬静,自得其乐;幸福就是满足,幸福就是知足,幸福就是奉献,幸福就是享受生活和付出之后的收获!


顾永才追求的是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其实“世外桃源”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梦,这里有一切美好的东西,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向往。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自产的绿色食品

珲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条河,都有自己的故事!

作者简介:

何永根,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68届高中生,1969年3月下乡到吉林省珲春县三家子公社古城大队,后来到教育界工作三十八年,高级教师。德育论文和教育科研论文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奖,并被编入《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文库》丛书。现任上海知青网吉林频道编辑,从事调查留守延边上海知青和回沪知青的生活状况,先后采访几十位上海知青,发表了50多篇采访文章。

来源:今日头条"草根茶社"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留守延边五十年的上海知青藤长根

留守延边的上海知青,山沟里的生活也精彩
留守延边的上海知青王毛头

上海知青郑璧茹候鸟式的双城生活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