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老知青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

一个老知青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作者:何本立
作者简介:

何本立:出生于1948年 11月 22日,1967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10月下放到安徽省定远县西三十里店公社向阳大队。1970年12月招工后,先后在定远县水泥厂、县建筑设计室任技术员。1989年6月被检查为恶性淋巴癌。抗癌期间,考取国家注册建筑监理师。200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职称。退休后,继续担任建筑总监。以自己的抗癌经历,著有《风雨抗癌歌》一书。

 1 

1968年初冬,我和本初弟一起落户到安徽省定远县西三店公社向阳大队,那年,我20岁,是67届高中毕业生,本初弟16岁,刚上完初中一年级,我失去了参加高考上大学的机会,本初弟连上完初中的机会也失去了。


步行三十里来到西三店公社向阳大队小闵庄,生产队安排我们住到一间土墙草顶的公房里,并帮我们支起了锅灶,买了张床,这就是我们落户时的全部家当了。我瞅瞅那间房子,几处透亮,心里很犯难为:这种房子能住吗?刚到农村,也顾不得这些,好在冬天里雨雪不大,新鲜事也多,冬天很快就过去了。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小小的房子里又添了一个新伙伴--上海知青王良佑。他是初中67届初中生,是投靠婶婶下放到我们这里来的。时值春雨连绵,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土墙也潮湿了半截子。我对此屋的安全问题一直揪着心。心想:等人头熟,天晴时,请队里帮着修一修。


一天晚上,下放在公社的省水利厅技术员小沈来到我们的小屋聊天。泥稀路滑,晚上他没有走。他和王良佑睡一个床,我和本初弟睡一个床。我们聊天聊的很晚。刚准备睡觉时,只听到屋上有辟辟啪啪的声音,比雨点打在屋面上的声音还响一些,响声渐渐增大,半夜三更,是什么声音呢?好像感到房子还有些轻微晃动。我抬起头来看看窗外,外面却是很好的月光。"还能是房子要倒了吗?"——我的心顿时紧张起来,大喊了一声。四个人连忙从床上纵身而起,赤着脚就往屋外跑。刚出门,没走几步,来到水塘边,就听轰的一声,房子一下子倒了下来。真像是电影里的惊人一幕。当时,我们没有感到丝毫害怕,只是觉得莫大的庆幸。在万籁无声的乡村夜晚,四人光脚站在水塘边的烂泥地里,也顾不得凉,一起放声大笑起来。


第二天,邻居们冒着细雨帮我们扒出家俱,只见床衬砸断一根,木箱砸了个洞,锅碗灶台全砸碎了,只有两床被还算是完好的,可是沾满了泥水。社员们议论说:"这间屋平时连牛都不敢栓的,还住人呢,作孽啊!"听到这种话,看到这种惨景,我心里酸溜溜的,难道我们知青的命连牛都不如吗?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梗在心头,难以用语言表达。

当年所倒塌的住房就类似身后

后来,大队又安排我们住进了炕烟房,也是土墙草顶的公房,据说是新盖不久。大队长安慰我们说:"这下可以安心住了,再倒我负责。"


我们搬了家,辛辛苦苦地支好锅灶,生活又安顿下来。初夏来临时,大雨下个不停。王良佑回上海了,连日劳累,我和本初弟都睡熟了。早晨,一声炸雷响,我在沉睡中听到本初弟喊道:"大哥,房子又要倒了!"吓得我一骨碌翻身下床,就见到屋子的一面土墙开了个大裂子,正在缓缓向外倾斜。第一次倒房是在夜里,我也没看清房子是怎么倒的,这次可是亲眼看见了,可把我们吓坏了。我俩浑身发抖,光着上身,赤着脚跑出房外,在那雨林中大声呼救……


大队长正在家睡觉,听到我们的呼救声还有几分不相信呢,等他看到了现场却慌了手脚,连忙指挥几个社员用几根木棍子顶墙,幸好土墙倾斜的速度较慢,还就给顶住了。倒房的危险算是暂时避免了,可是,开了那么大裂缝的危房还能住人吗?我请求大队长再给我们调间房子住,大队长回答道:"大队暂且没有空房,你们暂且将就住住吧,等腾出来空房,我负责给你们调。"还自言自语地说:"一个大队一下子来了二十个知青,我从哪里给你们调到好房子呢,我又不会变房子,真难为人啦!"


向阳大队是县里树立的学大寨典型,来参观的人比较多。其实,到处都是肩挑手忙式的耕作农活,又典型在哪里呢?原来就表现在上工时间长,休息时间短,要人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加拼命;还表现在常开田头批判会,动不动就把几个正在老老实实干活的"四类分子"拉出来斗一场,喊一阵阶级斗争永不忘的口号,也说不出其它什么名堂。


我自幼随父母在城里上学,从来没有干过艰苦的农活。特别是午秋二季,天长夜短,天麻麻亮就得上工,天擦黑才能收工,睡眠就远远不够了。我整天感到头昏脑胀,放工到家就想睡觉,听到上工哨子声还睁不开眼,如牛负重。田头休息的十几分钟,都要躺在田埂上闭闭眼。农村生活是收什么吃什么,我们初次安家落户,独立生活,经常缺油少菜,营养贫乏。


下放农村的第二年冬天,正赶上兴修水利。西卅店公社组织各大队劳动力,到齐顾郑水库参加劳动。全大队青壮年男劳力都参战和我们知识青年都去参加了。


齐顾郑水库一公里多长的坝埂上,红旗招展,布满了劳动人群。各大队都分了任务,划分了地段。当时兴修水利,什么机械也没有,就靠"人海战术",几十米高的坝埂全靠人力垒起来,挖土、抬土、夯土全部是人工干。我们两个人抬着一大筐土,一百几十斤重,去爬那几十米高的坝埂,上下一趟就汗流夹背了,几天干下来,腰酸腿疼,身体象要散了架似的。


大队长是个爱出风头的人,每逢公社组织这种劳动,他都要抢头功。这种超负荷劳动他还嫌不够,"我说啊,我们还不像大寨人",自从他从大寨参观回来,张口就是大寨人怎样怎样。"明天,人家抬一筐,我们抬两筐,要跑步上下坡,这才像大寨人。"

抬一筐都够呛,抬两筐上坡就更重了,两百几十斤重啊,爬起坡来腿都在颤抖。没干几天,我就觉得左胸肋骨被压得疼痛难忍,其后这种疼痛一直伴随着我,时轻时重,从没有痊愈过。这是那次劳动留下的创伤!我看到好几位比我小几岁的女知青累得更够呛,红红的脸夹挂着汗珠,还抬两筐土艰难地爬坡。只有一位女知青悄悄对我说:"大何,别听他们的,蛮干!干出来成绩是他们的,累坏了身体是自己的。"在那场艰难的劳动中,这是我听到的唯一一句温情的安慰话。


在知青下放农村四十年之际,我们当年的知青又相约集体回到了当年下放的农村。四十年后,尤其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当年的一群大姑娘,小伙子,也都已是五十几岁。相聚在一起,回顾四十年来坎坷曲折的生活道路,个个百感交集。


回城后,我们中的多数人又经历了下岗。我在中年时,以洒满鲜血的经历,历时3年,带病学完电大工民建专业的课程,获得了大专学历。1989年又被确诊为恶性淋巴癌,预计生命期只有半年,历经千难万险,至今已20年。更为不幸的是在抗癌期间,我还遭受了失去爱子的毁灭性打击。改变了的人生轨迹,使我的生活道路坎坷曲折,也给我的生活带来太多的不幸。

 2 

下放给我记忆犹新的是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和两次倒塌房子,我差一点被危房埋葬在"广阔天地"里。在没有战争和大的灾荒情况下,当年的"老三届"下放知青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有文化的青年人中遭受最多磨难和折腾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经历不妨看成是一段历史的生命化缩影。"十年动乱"的具体事端会渐渐淡忘,但这群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却以一种乖戾的生命方式作了永久性记录。无论如何,这群人绝不是历史的展览品,但他们还是咬着牙把中国历史的断裂处连接起来了。是的,历史曾使他们的生命断裂,没想到他们在修补了自己的生命之后,立即又以生命去修补断裂了的历史。这是一首颇具悲壮色彩的一曲壮歌。


作为当年的老知青,我的成长历程要更坎坷一些。我的生命历程就是--历史形成我的"断裂的生命";我用"断裂的生命"去修补"断裂的历史";超越自我,超越生命--这样的三步曲。


我自1948年出生到1968年下放农村,二十年里,先后经历三次被逼到死亡边缘。第一次是我12岁那年遇到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却饿得骨瘦如柴,又不幸患上了菌痢,很快就把我推到了死亡边缘,要不是我的父母亲尽力抢救,小生命早就丢在那饥荒的年代里了。第二次是在我18岁那年,遇上了"十年动乱",本来是品学兼优学生,却由于家庭成份不好和学习成绩好,变成了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培养的黑苗子,被运动推向了反面,要接受莫须有的批判。我曾想到过结束生命,免得受辱。第三次便是我落户农村,两次住进危房,两次倒房子,要不是苍天有眼,我的尸骨早就埋葬在"广阔天地"里了。


经历了三次死亡过程,我的生命虽然没有终结,但对我的成长历程影响太大了,形成了"断裂的生命"。


这"断裂的生命"不仅身体赢弱,而且精神恐惧,生命连最小的支撑点都找不到。政治上,我是黑苗苗,可是黑在哪里呢,除了家庭成份差一点,难道人的优点如忠诚、善良、纯朴、爱学习也算黑吗?学业上,我是高材生,却被失去了参加高考的资格,没有任何一门专业知识。我只能虔诚地表示:愿用这"断裂的生命"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学张思德,学白求恩,学老愚公,学雷锋,努力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可是,即使这样学这样做了,无产阶级队伍还能容纳我吗?我苦闷彷徨,无所依托。我的人生成长过程就未曾迈出属于自己的任何一步。

 3 

知青中很大一部分人,当他们回城就业的时候,早已是身心疲惫,负重在肩。他们拾拣起失去的一切是那样艰难,但年龄和境遇的状况,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寻找生命的起跑线。在他们修补了自己生命之后,立即又要以生命去修补断裂的历史。


在修补断裂历史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各行各业骨干的知青,肩上的担子更重一些。他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先修补自己的生命,再去修补断裂的历史。铁肩担道义,将来绣河山。他们甚至在用生命修补历史,他们创造的业绩可歌可泣。所幸,我又成为其中一员。


自1970年参加工作至1989年患上癌症,这二十年,是我用生命修补断裂历史的工作经历。这之中储积着太多的辛劳、太多的悲苦。但这是那个年代填补"人才深谷"的知识分子的真实经历,我岂能避过。


我用生命修补断裂历史的历程,是从1970年秋招工到县水泥厂开始。几百人的工厂竟然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也没有,工人们在灰尘中手工操作。不幸矮子当中选将军选中了我当技术员,要我设法改变这种劳动环境。


我感到肩上压力之重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我非常关心工人们的疾苦,愿意用自己的劳动拯救他们于灰尘之中。另一方面这项工作却涉及到"水泥工业","土木建筑"和"机械制造"等多项专业知识,我还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我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用生命的力量去拼搏。


经过我们几年时间的努力工作,工厂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工人们的劳动环境得到改善。可是我却由于长年从事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繁重工作而过早地透支了健康。


1979年,县里成立了建筑设计室,到处寻觅建筑专业人才而不可得,我又有幸被作为人才调进了设计室。设计室就我们几个人却承担着全县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任务,繁重而且专业性很强。这就又逼着我这个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学习,去拼搏,去承担设计任务。我的健康状况日见其下。

1984年,深造的机会来了,我终于考上了电大工民建专业。18岁该学的专业知识,37岁才圆梦,这期间品尝了多少缺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苦头啊!


在电大的学习期间,我患上了肺结核病,从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前开始吐血,几乎每学期考前都吐血,我硬撑着不退学,直到1987年最后一学期考前大吐血,差点吐死。我就是这样用血淋淋的方式去修补生命的缺憾。


1988年,我电大刚毕业,不顾身体所受的创伤,又响应政府号召,到乡镇企业去创办设计室。未到半年,又遇上治理整顿的社会大环境,设计室办垮了,我的身体和精神也垮掉了,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1989年6月,我患上了淋巴癌,被诊断为只有半年生存期。我用生命修补断裂历史的历程,没想到就是这样悲壮结束的。那年,我才42岁。


住进了癌症病房,濒临死亡边缘,我才意识到生命的可贵,"自我"的美好。历史造成了我的"断裂的生命",我却不要命地去"缝补断裂的历史",搞到这一"英年早逝"的境地,也有其必然性。按照那一套"斗私批修"、"无私奉献"、"驯服工具"的理论,人只能是失去自我,失去生命,成为政治权术的牺牲品。


生命走到这一步,真是不堪回首,太多的哀伤,太多的悲愁。我刚刚完善自我,学完应学的专业知识,便要离开人世,这其中生命的婉惜不用说了。我简单幼稚,应变社会能力差,还把妻儿带到了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他们今后如何生活呢?我白发苍苍的老父母,他们能承受住"老年丧子"的打击吗?还有我的弟弟妹妹们,作为兄长,我实在没有尽到责任。我的生命奉献给社会太多,奉献给自己和家庭的太少了。

 4 

生命能超越吗?我苦苦思索这一命题,并从哲学家的著作里寻找答案。尼采说:"人类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模式来超越自己,须看你自己如何去努力!"萨特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得以存在。"


既然哲学家们指出了人存在"超越生命"这一哲学命题,我为何不勇敢一点!振作一点!调动自身的生命力去超越生命呢?!


有了这种"超越生命"的哲理思想作指导,我便调动自身一切积极因素和癌魔决一死战,生死置之度外。我的许多超越行为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晚期淋巴癌患者的治疗只有化疗一种疗法,而化疗要依靠患者能撑得住,就在于有相应的支持治疗方法。

行走在山道上练气功

我首先求助的是"郭林新气功",新气功强调要在运动中大量吸氧,我便每晨两小时活动在绿树成荫的环城公园,风雨无阻。几个月坚持下来,不仅化疗不倒,而且身体渐好。从此,晨炼气功成了我每天生活的第一需要。


在病房化疗期间,我采取第二种支持疗法便是"读书疗法"。我选定文、史、哲等有关书籍作为学习内容,把病房当成学堂,实现意念转移。病房读书,使我的抗癌活动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有了榜样的无穷力量,形成了独特的抗癌精神因素。"读书疗法"也许是我超越生命的关键因素之一。



后来,书读得多了,便动手记日记,竟然凭着病房练就的文学基础,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了《风雨抗癌歌》一书,并得以正式出版发行。


出院后,我继续扩大新气功疗法的疗效,将其扩展到运动抗癌。我先后实践了游泳疗法,简称"泳疗",融于自然疗法,简称"旅疗",我又重上球场,打篮球,打乒乓球,形成了运动抗癌。多年来,我每天下午都要上球场打一场球,在运动中加快新陈代谢,促进消化和血液循环,积累抗癌所需要的身体机能。坚持运动,促使我的体质强壮起来,面色红润,肌肉发达,超越生命的凯歌终于奏响了。

抗癌期间,坚持写作

今年已经是我抗癌成功的第二十个年头,从半年生存期到度过二十个年头,这是多么大的生命跨度啊!


生命转危为安后,我回归社会,可以继续投身工作了。像我这样缝补过"十年动乱"断裂的历史,又缝补了自己生命的知识分子,应当倍受社会关爱才符合常理。可是,不!我们工作之路并不平坦。


首先是人事部门对我生病后,按照规定要求回原单位的报告置之不理。我作为科技人员支援乡镇企业是依据县政府[88]1号文件,五年后以带病之身要求回原单位工作是符合政策规定的。可是当我贫病交加身处困境之时,一些官员不讲良心,更不具备同情心,不兑现当初的承诺。


人生的悲剧并不在于你处在一个什么境地,而在于你在这个境地能不能超越。值得幸运的是,我还是及早认识到我的工作处境必须来一次超越,凭着自己能力,自谋生路。我相信: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生价值,全靠我们自己。


2001年,我了解到国家制定了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考试过关的考生,国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我便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监理师职业资格考试。


监理工程师是一种注册职业资格,国家要求这种资格,既要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懂法律法规和合同管理,又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就专业知识而言,既要精通某一专业,又要具备一定水平的其它专业知识。监理工程师实际上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要求条件比较高。这种考试对像我这样50多岁的老考生来说,难度就更大一些。


我又一次以超越自我的思想对待考试,要想考试过关,先得战胜自我。老考生的弱点主要是"老"和"病"两个字。老--记忆力差,我就多下苦功夫补偿记忆力的不足;病--身体底子薄,我就把"体疗"手段全用上来作为支持手段。一定要超越自我,考试过关。


自2001年参加考试到2003年连考了三年,一直考到56岁还未下考场,真正变成了老考生。2003年,我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注册监理师考试,我心情激动,为自己用生命又奏响的又一曲超越生命的凯歌而兴奋不已!


2004年8月,我在工业园区下岗了,可是我已具备多种职业资格,还在乎这些。我将在我的再就业过程中,重展人生价值,重创人生辉煌!


生命是可以超越的,我以我的行动奏响了这首《超越生命的强音》。这首歌将给人们带来这样的启示: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生是短暂的。人生好像一条船,驾船航行的人若能面对大风大浪,坦然自若,我们的人生航船也可以超越到一个人生的新境界。这个人生境界:是承担一切苦难和疾病痛苦之后的境况;是历尽一切坎坷和艰难的踏实;是不仅仅能够咀嚼而且能够消化的对于一切人生苦难的承受;是面对一切人生困难的自信;是九死而未悔、百折而不挠的视险如归、赴难如归、视死如归。


生命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只有一次,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应该努力争取超越过去。须知,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象中去汲取人生的启示吧!


2004年在工业园区工龄买断下岗后,我就近联系来到了滁州市建设监理公司。公司经理表示非常欢迎,他说:"滁州建设监理公司定远分公司已成立一年多了,还就缺少像你这样的总监式人物,赶快回去上任吧。"我们商谈了工资待遇:"四金"全买,月基本工资1500元,多劳多得。仅基本工资一项就比我在工业园区的月工资758.5元翻了一翻。


2005年初,我正式注册于滁州市建设监理公司,工作地点就在定远分公司。此时,定远分公司已有7名监理人员,承担着全县90%以上的监理工作。如像锦竹园、城市花园这样成遍开发的住宅小区;像一中、四中、民小这样的教学楼、科技楼;像黄金街这样的商业小区等等几十幢楼房建筑。


初次上岗就当上这么多工程的总监,我心里诚惶诚恐,我知道法律规定是总监负责制,我怕自己的能力承担不了这些责任。我只有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坚持锻炼身体,来尽快适应这项工作。


我这几十年的从技生涯,搞过设计,搞过施工管理,现在又来专职搞监理工作。我觉得设计和施工管理积累的经验,对于监理工作来说都有用场,有利于我处理监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工程虽然多,但关键部位的验收我是要亲自参加的,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对工程质量签字负责才有把握。几个月下来,我就基本胜任这项工作了。


工作繁忙,几乎一上班就电话不断。这个工地要验收,那个工地要开监理例会,这个工地的质量问题要处理,那个工地的安全和进度问题要开会,我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甚至星期天节假日也得不到休息。但我感到很充实。这样的工作,才能真正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


同事们的工作配合默契,大家都是技术人员,都对工程负责,很容易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们都比我年轻,好学上进,接受新事物快,和年轻人在一起工作,我也相对变年轻了。这是我抗癌以来所遇到的最好的工作环境。


2005年下半年,我们的监理工作范围扩大到道路、桥梁等市政工程。新设立的政务新区也来找我们签订合同,委托监理,并指名要我担任总监。这样,我在工业园区搞投资环境时所掌握的市政专业技术,也有了用场。


我们监理的工程在质量、进度和安全等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业主的好评。监理费年收入几十万,收入也随之提高。我这个2004年时已56岁的当年老知青,再就业的工作局面就是这样打开了。


2008年11月,我60周岁,办理退休后,可以按月在社保局拿退休工资了。作为注册监理师,我可以继续工作,服务于社会,也能增加经济收入。我面色红润,精力充沛,每天深入到建筑工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充满生活的热情。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不需要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2003年春天,我以自己抗癌经历写得《风雨抗癌歌》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后,获得了社会好评。听说在几所大学和一些机关,书被人们一个接一个的传看。尤其是一些癌症患者,把它作为战胜癌症的有力武器。健康生活的人们,也从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汲取精神的力量。我终于可以对人民和社会做出问心无愧的奉献,交出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人生答卷了。这几年工作之余,我一直笔耕不辍,继续认真修改《风雨抗癌歌》一书,以便再版时能更为满意一些。

下放三十年知青也相约回到了农村

作为老知青,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但终于走过来了。我们当年的知青中,有许多成功的人士,已成为社会的栋梁。但更多的知青,由于人生轨迹的改变,失去了很多的机会。下岗失业后,生活发生很多麻烦。凤凰网开展纪念1968年知青下放40年活动,我愿以我的亲身经历,参加纪念活动。是想要告诉我们那一代人,告诉我们的后代,不要忘记那一段历史,不要忘记当年的那些知青,更加珍惜生活,更加珍惜现在。振奋精神,迎接我们的美好未来!

来源:凤凰网知青频道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青春回忆文章(422篇)

精选后知青时代文章(252篇)

精选知青关注文章(335篇)

精选知青影视、纪录片(200余部)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