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老年,十忌!
一忌:说话太多
说话,除了哑巴以外,是每人每天必有的行动。有的人喜欢说话,有的人不喜欢,这决定于一个人的秉性,不能强求一律。我在这里讲忌说话太多,并没有祸从口出或金人三缄其口的含义。说话惹祸,不在话多话少,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惹大祸。口舌惹祸,也不限于老年人,中年和青年都可能由此致祸。不过以老年为多而已。因此,我编了四句话,奉献给老人:年老之人,血气已衰;刹车失灵,戒之在说。
二忌:倚老卖老
倚老卖老,架子可谓十足。然而本领却并不怎么样,他们的诗,且夫、尝谓都写在内,其余也就是文章批语上采下来的几个字眼。一直到今天,倚老卖老、摆老架子的人大都如此。平心而论,人老了,不能说是什么好事,老态龙钟,惹人厌恶,但也不能说全是坏事。人一老,经验丰富,识多见广。他们的经验,有时会对个人甚至对国家是有些用处的。但是,这种用处是必须经过事实证明的,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处,是不会取信于人的。另外,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与观察,一个人,老年人当然也包括在里面,最不喜欢别人瞧不起他。一感觉到自己受了怠慢,心里便不是滋味,甚至怒从心头起,拂袖而去。有时闹得双方都不愉快,甚至结下怨仇。这是完全要不得的。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决定于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在这里,摆架子,倚老卖老,都是枉然的。
三忌:思想僵化
人一老,在生理上必然会老化;在心理上或思想上,就会僵化。此事理之所必然,不足为怪。要举典型,有鲁迅的九斤老太在。从生理上来看,人的躯体是由血、肉、骨等物质的东西构成的,是物质的东西就必然要变化、老化,以至消逝。生理的变化和老化必然影响心理或思想,这是无法抗御的。但是,变化、老化或僵化却因人而异,并不能一视同仁。有的人早,有的人晚;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所谓老年痴呆症,只是老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忌:不服老
服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承认年老。可谓简明扼要。人上了年纪,是一个客观事实,服老就是承认它,这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反之,不承认,也就是不服老倒接近唯心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和古典小说中,不服老的例子不可胜数,尽人皆知,无须列举。但是,有一点我必须在这里指出来:古今论者大都为不服老唱赞歌。这有点儿失于偏颇,绝对地无条件地赞美不服老,有害无益。
昏聩糊涂的不服老,是绝对要不得的。然则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在战略上要不服老,在战术上要服老,二者结合,庶几近之。
五忌:无所事事
现在我只能谈我,自己也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分子,因而我最了解知识分子的情况。国家给年老的知识分子规定了退休年龄,这是合情合理的,应该感激的。但是,知识分子行当不同,身体条件也不相同。是否能做到老有所为,完全取决于自己,不取决于政府。自然科学和技术,我不懂,不敢瞎说。至于人文社会科学,我则是颇为熟悉的。一般说来,社会科学的研究不靠天才火花一时的迸发,而靠长期积累。一个人到了六十多岁退休的关头,往往正是知识积累和资料积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一旦退下,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一个损失。有进取心,有干劲者,可能还会继续干下去的。可是大多数人则无所事事。我在南北几个大学中都听到了有关散步教授的说法,就是一个退休教授天天在校园里溜达,成了全校著名的人物。我没同散步教授谈过话,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估计他们也不会很舒服。锻炼身体,未可厚非。但是,整天这样锻炼,不也太乏味、太单调了吗?学海无涯,何妨再跳进去游泳一番,再扎上两个猛子,不也会身心两健吗?蒙田说得好:“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里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
六忌:提当年勇
在芸芸众生中,特别是在老年中,确有一些人靠自夸当年勇过日子。我认为,这也算是一种自然现象。争胜好强,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一旦年老,争胜有心,好强无力,便难免产生一种自卑情结。可又不甘心自卑,于是只有自夸当年勇一途,可以聊以自慰。对于这种情况,别人是爱莫能助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自己随时警惕。现在有一些得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一句口头禅:“从零开始。”意思是,不管冠军或金牌多么灿烂辉煌,一旦到手,即成过去,从现在起,又要从零开始了。
我觉得,从零开始是唯一正确的想法。
七忌:自我封闭
老年人最常见的现象或者灾难是自我封闭。封闭,有行动上的封闭,有思想感情上的封闭。形式和程度又因人而异。老年人有事理广达者,有事理欠通达者。前者较能认清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到事物的改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千万不要要求事物永恒不变。后者则相反,他们要求事物永恒不变;即使变,也是越变越坏。上面讲到的九斤老太就属于此类人。这一类人,即使仍然活跃在人群中,但在思想感情方面,他们也把自己严密地封闭起来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自我封闭的形式。
我认为,老年人不管有什么形式的自我封闭现象,都是对个人健康不利的。我奉劝普天下老年人力矫此弊。同青年人在一起,即使是新新人类,他们身上的活力也会感染老年人的。
八忌:叹老嗟贫
叹老嗟贫,在中国的读书人中,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中,更是特别突出。我们读古代诗文,这样的内容随时可见。在现代的知识分子中,这种现象比较少见了,难道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进化或进步的一种表现吗?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过去一千多年以来,仕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科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有的读书人都拥挤在这一条路上,从秀才举人向上爬,爬到进士参加殿试,僧多粥少,极少数极幸运者可以爬完全程,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达到这个目的万人中难得一人。大家只要读一读《儒林外史》,便一目了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倘若科举不利,老而又贫,除了叹老嗟贫以外,实在无路可走了。古人说:诗必穷而后工。其中穷字也有科举不利这个含义。古代大官很少有好诗文传世,其原因实在耐人寻味。今天,时代变了。但是学而优则仕的幽灵未泯,学士、硕士、博士、院士代替了秀才、举人、进士、状元。骨子里并没有大变。在当今的知识分子中,一旦有了点成就,便立即戴上一顶乌纱帽,这现象难道还少见吗?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还不容忽视。我们都要加以警惕。
九忌:老想到死
好生恶死,为所有生物之本能。我们只能加以尊重,不能妄加评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是不能例外。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可是人一到了老年,特别是耄耋之年,离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就越来越近了,此时常想到死,更是非常自然的。
关键是,想到以后,自己抱什么态度。惶惶不可终日,甚至饮恨吞声,最要不得。这样必将成陶渊明所说的促龄具。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我在这里诚挚奉劝普天之下的年老又通达事情的人,偶尔想一下死,是可以的,但不必老想。我希望大家都像我一样,以陶渊明《神释》诗的最后四句为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十忌:愤世嫉俗
愤世嫉俗这个现象,没有时代的限制,也没有年龄的限制。古今皆有,老少具备,但以年纪大的人为多。它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很大的危害,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愤世嫉俗的情绪和言论,我也是有的。但是,我又有自己的表现方式。我往往不是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而牢骚满腹,怪话连篇,而是迷惑不解,惶恐不安。我曾写文章赞美过代沟,说代沟是人类进步的象征。这是我真实的想法。可是到了目前,我自己也傻了眼,横亘在我眼前的,像我这样老一代人和一些新人类、新新人类之间的代沟,突然显得其阔无限,其深无底,简直无法逾越了,仿佛把人类历史断成了两截。我感到恐慌,我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将伊于胡底。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要不得的;可我一时又改变不过来,为之奈何!我不知道,与我想法相同或者相似的有没有人在;有的话,究竟有多少人。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毛泽东的两句诗好:“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老年十忌》
精选文章推荐
▲季羡林:一条老狗
▲老年生活、养老养生、防病健康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