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创团队股权怎么分?老王的7:2:1法则

2017-08-15 王翌 老王创业日记

欢迎关注【老王创业日记】,2002年至今保持每天平均与至少3位创业者见面聊天的习惯,累计面基超过20000人,为保持这个习惯,2017年初开始更新【老王创业日记】

老王微信:13466666692

上一篇:《【创始人下午茶@台北】台湾创业者的困境与机遇


【投缘帮】近期活动通知

66条创业狗 VS 9.9库布齐沙漠


老王创业日记

第105篇

2017-08-14 星期一

在去台湾之前,有一位创业者朋友在公众号后台给我留言,问了关于初创团队股权分配的一些问题,这问题很普遍,虽然对我来说是个常识,但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在初创期该如何分配创始团队的股权,往往是个致命问题,所以今天就要讲讲这个。


老规矩,先把流水账记下来,因为周日刚从台湾回来,今天的流水账也比较简单——

中午在公司楼下请老高吃了饭,老高=高春辉,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只能说明你太年轻,自己去百度这名字补习一下。反正我上大学的时候他就是我的偶像了,对于最终能成为他的小兄弟,帮主表示非常荣幸(真的,我觉得能成为高春辉的小弟要比间隔十多年被蔡文胜两次投资和帮周鸿祎在360做过4年投资还要光荣的多)。

吃完饭,老高也进了我们这个创业黑帮,加入了【净衣派】。他现在做的事情,虽然不是完全保密,但他也不愿意多讲,我就不在这里扯淡了。

下午一位师姐过来喝茶,她比我和杜娟早五届,也是从唐山一中考进大连理工的,所以说绝对是亲师姐啊。这次来,是因为有一个初创项目希望请她来参与天使轮投资,她向我了解那个方向的事情,我就让她把项目介绍过来,通过我们的预路演——【路演360】的流程来帮她加强判断。

下午开周会之前,【趣脱单】郭山波找我单独聊了聊,这小子大概已经从上次被腾讯封号的打击中回过劲来了,现在线下做活动和线上互相导流,还有些收入,这次来找我是讨论看如何做一轮种子融资,我把之前小房子曾经用过的方法跟他讲了,他其实只需要几十万人民币,估值也几乎是在地板价上了,应该问题不大,他的那些忠实用户就已经足够把这件事撑起来。


流水账记完了,下面就来说说,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刚开始组建你的初创团队的时候,你应该如何规划股权结构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做准备,以及做出如此规划的理由。

先说说初创期股权结构的规划原则,我有一个经过多年观察与思考后得出的相对比较科学的基础公式:7:2:1,其中,把整个初始股权的100%分成三份,70%由创始人持有,其余的30%分成20%和10%的两份,分别给团队的一些骨干和基层员工预留,对于新经济形态下的新公司,我是强烈建议要全员持股的。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今天提到的这个分配方案,适用于那些面向风险投资机构融资并不断探寻指数型增长模式的新经济企业,而传统的公司显然不会是这个做法。

这个20%和10%,具体是给谁预留,又如何预留,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面我会详细讲到,现在先说说为什么70%都要给创始人

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执行力在重大事项上的判断力,前者,在人员规模不大的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而后者,在方向并不明确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人快速拍板做决定,所以这两种最重要的能力都需要一个可以独自做决断并带领团队快速执行且最终为结果负全责的人,这就是创始人作为创业团队中最核心存在的意义。

无论是带领团队体现出执行力还是为重要决定拍板并负责,都需要创始人拥有足够强大的权力,一是话语权,二是收益权,没有话语权当然无法领导团队,没有收益权也就不可能为结果去负责。与权力对等的,是作为一个创始人的重大责任——为整个团队的努力和整个事业的结果负责,那么显然这都需要创始人是大股东。

创始人做大股东,应该说是现代企业的基本常识,但这个股权比例到底多大合适?

我的建议是,作为单一最大股东的创始人,在最开始启动整个项目的时候,个人持有的公司实际股权不应该低于70%,这个数字为什么不可以更低了?假设这家创业公司要经历天使轮-A轮-B轮-C轮-D轮等多轮融资,再假设这每一轮融资的时候都是以向新进股东增发股权的方式来完成,并且每次都假设是以20%股权稀释的方案,那么咱们看看在D轮之后,这个创始人还剩下多少股权:

70% × 80% × 80% × 80% × 80% × 80% = 22.9376%

一般来说,D轮或许就已经是临近IPO的那一轮了,但上面这个还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如果这家公司在天使轮之后没能顺利融到A轮,而是先融了一轮pre-A呢?当然,你也可以说,未必每一轮都稀释20%这么多,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搞不好你还会遇到25%甚至30%的稀释方案呢,这个反正谁也说不准,而且你A轮之后万一不能直接B轮,还需要融一个A+轮呢?D轮之后如果你不能上市或卖掉,还需要继续融E、F轮呢?你能保证在长达至少十年的创业过程中,你只融资5次就够么?

都是小学算术题,大家自己算吧,反正如果一个创始人在初创阶段没有能控制70%以上的股权在手里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家公司在做大之后一定会遇到控制权旁落的问题,当然到后期也会有各种方式来确保创业者的主导权不变,但终究你会从一个单极领导者变为董事会协调者,沟通成本大大增加是一定的,这些都可能会干扰你甚至导致你无法继续把公司做得更好。

有人会说,我是想与团队小伙伴去分享创业的成果,没错,你是要分享,但请你搞清楚,所谓的成果是在十年后才可能结出来的创业初期只有苦果,你现在要做的不是把责任平分给团队其他人,而是要勇于把大部分责任自己一个人担起来。

股权,更多的是体现为责任,而利益只是非常远期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尤其是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更不能以为拿股权分出去就是给别人分享了利益,你的股权在刚开始都是一钱不值的,但拿了股权的人其实是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你貌似大方的分股权的行为,也许正是逃避创始人责任的借口!

接下来再说说剩下的那20%10%吧,原则上,这两个部分我认为初期也可以都挂在创始人名下代持,具体的分配方式则根据创业公司未来发展的人才结构需要来设置。

如果一家公司业务相对细分和垂直,比较专业化,那么可能最终是需要较多的核心高管(高端人才)长期参与来达成目标,那么我会建议这样的企业把20%的股权预留给这些人。当然这部分不是在创始时期就马上分出去的,我建议在公司运营3年左右的时候才开始逐步向核心高管释放这部分股权。事实上也只有你运营到足够久了,你才知道需要哪些人来做你的合伙人,成为你公司的核心高管。在这样的情况,剩下的10%就可以留给团队其他基层员工整体作为激励用的期权池,这样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的【投缘帮】就采用这样的股权架构方式。

如果这家公司的业务专业度没有那么高,但需要一个较为庞大的团队规模来实现一个宽泛的平台化业务目标,也就是说,团队的高层可以较为精简,但中层和基层员工体系会比较庞杂,那就建议把20%的部分留给团队,最多把10%拿来给将来的合伙人或高管。比如TMD(头条、美团、滴滴)这种平台型的业务,用这样的方式来架构就是合理的。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你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股权分配的方案产生一些影响,最终能把股权分配方式正好运作成这种7:2:1模式的团队非常少,多少都会有些变形,比如8:29:1这样的也很常见,这些都算是正常的了。但无论如何,创始人大比例持股并预留出给团队及核心高管的期权池,这是一个最基本原则,7:2:1的结构框架不要轻易打破

最后继续提醒大家,股权无小事,不要很随意的就把你的股权结构给做了。




关于我们

  • 【投缘帮】2016年初,我们推出的合伙制参股孵化体系,是一个针对早期创业者的社群,主要构成初创者+连续创业者+天使投资人,宗旨是“让创业者帮助创业者”,目前每周吸收1~3名创业者加入。也有部分经筛选过的天使投资人加入。

  • 【路演360】2016年夏末,我们在运营【投缘帮】的过程中发现,路演可以帮助早期创业者更好的梳理自己的项目,并通过线下场景与投资者产生更有效的连接,所以我们开始运营针对种子期/天使期项目的路演活动,一般是在每周三的下午举办,每期6~8个项目,每个项目被要求在360秒之内完成阐述,而对参与的项目估值,我们一般要求不得高于360万美金,最好是低于1000万人民币估值的种子期项目。下面这篇日记中有更多关于这个活动的信息。

    【路演360】怎样在半年内打造出价值1000万的线下活动品牌

  • 【创始人下午茶】每周1~2场的创业者沙龙,一般安排在当周的【路演360】活动之前或周四的下午,每次6~8位创业者参加,由一位或两位投资人来主持。

【最近的日记】

【创始人下午茶@台北】台湾创业者的困境与机遇

说说【农村包围城市】,末尾有孵化了18个月的彩蛋一枚

老王创业日记102:两天见12位创业者

濒死重生,9100万估值,投缘帮复盘18个月

老王创业日记100:在360四年,向周鸿祎说声谢谢!

创业180天的你在VC眼中一文不值,为什么?

99%的估值都错了?解锁天使投资正确的估值姿势

七步成BP,搞定天使轮融资,10页PPT就够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