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思考五】汽车行业如何应对供应链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对中国境内的企业而言,首要关注的就是员工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过去几周,企业已经迅速采取行动,确保已受影响的员工能及时得到安置,同时采取强有力的积极措施,让员工撤出高风险地区或停产,以保护员工免遭感染。
当下,许多行业已经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汽车行业尤甚。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仅是新车销售的最大单一市场,也是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国。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这对全球汽车行业的潜在影响可能更加广泛。受疫情影响而造成的全球汽车供应链中断,将会给中国和全球的汽车行业带来一定冲击。我们的分析希望可以帮助业界了解目前中国汽车供应链的状况,使企业管理层找到近期和长期的应对之策。
回顾供应链风险
近几十年来,企业对效率的不断追求带来了更多的全球供应链风险。为了利用新兴经济体的低成本劳动力,企业有时会将采购量集中在选定的供应商身上。与此同时,企业也会精简库存以减少营运资本,而这意味着没有储备足够库存来弥补供应中断带来的损失,这些都会不断加剧供应链风险。
2011年3月日本发生的地震和海啸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自那之后,企业意识到需要建立抗风险能力并储备足够库存来抵御自然灾害。但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几年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5%的企业认为他们面对危机已经准备充分,而大多数企业仍只能被动地应对生产中断。
向上滑动阅览
日本地震和海啸的经验教训
我们见证过意外的自然灾害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2011年3月,日本东北沿海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第四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这是日本近现代史上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除了直接的人道主义影响外,这一事件还导致日本经济放缓,并扰乱了日本和世界各地的供应链。日本汽车制造商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他们在受灾地区有几家组装和供应商工厂,但危机冲击了整个汽车供应链,零部件短缺,尤其是电子产品和油漆涂料。
日本整车厂遭受了巨大的影响。与2010年同期相比,丰田汽车在发生地震所在季度的净收入同比下降了77%。灾难发生后,丰田关闭了大部分日本工厂约1个月之久,并将美国工厂以30%的产能运营了数周,原因是零部件短缺。本田汽车的季度净利润相比2010年同期下降了38%。该公司在3月份关闭了几家日本工厂,并在灾难发生后的几个月里只恢复了部分产能。日产汽车不得不面临40家供应商的关键生产问题,并关闭工厂数周。
总部位于大洋彼岸的整车厂也感受到了经济上的余震。例如,底特律汽车三巨头被迫暂时停产,并重新审视供应链的优先级,以应对关键零部件的短缺。欧洲也受到了冲击,因为零部件短缺,整车厂不得不减产。例如,标致公司缺少日立公司供应的柴油发动机零部件,而缺乏电子部件的欧宝则不得不减少在德国和西班牙的工厂产量。
对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影响程度,将取决于中国企业停工的时间和范围。湖北省是中国第二大轻型车生产基地,仅次于广东省, 每年湖北省十几个整车厂生产近200万辆汽车(参阅图1)。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将深受停产的影响,大约20个省份已经停产至少8个工作日(截至2月10日)。湖北省的汽车企业已停产至少12天,而其他十大汽车生产省份中有8个已经停产8个工作日。总体而言,绝大部分的中国汽车生产已经受到疫情直接影响。然而,由于这些整车厂的数百家供应商也同时停产,这一影响将更加广泛。
图1 | 湖北省集中了大量的本土和国外合资整车厂
整车厂将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省是中国领先的本土汽车制造商东风汽车的总部,其国内50%以上的汽车产量来自湖北省,其他整车厂在湖北省的产量也相当可观。例如,东风本田2019年在湖北省生产了约80万辆汽车,占其在中国产量的100%。东风日产在湖北省生产了约27万辆汽车,上汽通用也在该省生产了约29万辆汽车。持续的停产不仅会直接影响工厂员工,同时也会让经销商缺乏所需车辆(假设某个特定车型无法在其他工厂生产)。供应商也会遭受很大影响,许多供应商都在向激进的业务目标冲刺,所以能敏锐地感受到任何细微的销量下滑。
湖北省还拥有一个庞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网络,总共有超过7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服务于国内整车厂,包括本土品牌及合资品牌,并有少部分出口国外客户。虽然湖北省的大部分零部件生产都是为该省内的整车厂服务,但省外整车厂客户的业务占比也不容小觑。虽然目前还没有供应商对客户和发货地点进行准确的分类,但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最受影响的类别包括制动、转向、照明和电子产品,对某些供应商来说,省外客户对这些零部件种类的需求甚至可占到他们总收入的70%—80%。
供应链对中国汽车生产所造成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车厂供应商在湖北的集中度以及其他地区的替代产能。大多数分析师已经表明,这些供应链冲击将使中国已呈下滑态势的乘用车市场雪上加霜。鉴于中国在全球汽车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其影响将波及全球。国外整车厂通过其在华合资企业进行本土化生产,许多外资品牌的中国销量占比也都非常显著。例如,通用汽车在中国的销量超过了美国,大众汽车在一份投资者报告中表示,其2018年在华合资企业的利润占其全球息税前利润的26%。
除了对国内汽车生产的影响,中国也是北美、欧盟、日本和其他地区多家整车厂的重要零部件出口国。根据零部件类型和关键地区可以看出中国汽车零部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参阅图2)。显然,中国企业的持续停产可能会对北美、欧盟和日本的汽车总装业务产生巨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拥有不少二级供应商,许多零部件运往中国其他地区的一级供应商进行组装,最后出口到海外)。
图2 | 北美和欧盟受中国出口中断的影响最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车轮、车身和制动,这些类别的年出口额都在50亿美元至60亿美元之间,其中超过一半的出口流向北美和欧盟。例如,在方向盘、转向柱和转向箱类别里,武汉是中国的第三大出口产地,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转向系统中有20%以上来自武汉。这些工厂供应的任何一次中断,都可能对北美的组装工厂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工厂可能并不容易。少数情况下,其他地区可能存在替代的生产能力(模具等)。但多数情况下,可能需要制造全新的模具、对工人进行再培训或招聘新人。根据产品的复杂度,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三至九个月。
我们与业内许多客户合作,看到一些汽车企业建立了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全面的应急计划。这些体系确保企业有能力应对危机并作出快速反应,从而减少危机对正常运营的影响。具体措施包括在整个价值链中明确供应链风险,包括二级及三级供应商,并在停产前确保其他替代供应来源。然而,大多数企业缺乏这样的体系能力,他们现在正受到危机的影响。如果竞争对手在执行应急计划方面领先于他们,并争取到了最稀缺的资源,那么这些企业面临的潜在负面影响会更加严重。
短期和长期应对措施
虽然现在评估此次事件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还为时过早,但企业需要立即启动风险评估并制定应急和复苏计划。企业应该从三个方面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每个方面都有一系列的具体步骤(参阅图3)。
图3 | 企业在三大方面予以响应
关心当地员工及其家人
企业首先应该与相关部门一同致力于确保员工及其家人的安全和健康,包括让所有受影响的员工能够尽可能得到最好的医疗救助。除此之外,车企还应尽其所能,利用成熟的供应链,加速将所需的援助和医疗用品运送到受影响地区。
02
稳定并管理价值链
以下步骤与部分领先企业一直在采取的措施类似,目的是缓解全球贸易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指定一位明确的牵头者。在组织中指定一名牵头者来应对危机,并对整个过程负责。此人将领导一个跨职能小组,通常包括来自运营、供应链、采购、财务和相关业务部门的成员。但关键是要有一个负责制定应对计划的协调中心。
增加透明度,确定风险敞口。识别每家供应商的零部件潜在供应风险,包括一级和二级供应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考虑到原材料层面。这可能很难做到。正如我们从2011年日本地震和海啸危机后Xirallic汽车涂料短缺中得到的教训一样,许多企业对二、三级供应商缺乏了解,但这却至关重要。
在零部件层面,制定资源的连续性分配计划。对于受供应中断影响最大的零部件和供应商而言,制定详细的计划很重要。一项有效的计划可能会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要求优先供应、缓冲库存、将采购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类似工厂、寻找潜在的替代供应商,以及开展专门的谈判。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客户建立了一个“作战室”,重点职能部门每天通过远程办公的形式交换关键的信息。
主动管理需求。整车厂必须迅速行动,为面临短缺风险的产品制定优化的订单履行计划。必须了解潜在的罚金和声誉损害、战略重点、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以及实现盈利目标(价格上涨)之间的主要权衡。及时与客户沟通、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延迟满足需求、最大化可选择的处理方案,并不断改进最优解决方案。
保持敏捷。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我们将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中,对冠状病毒的范围及其影响的预测似乎每天都在变化。因此,需要确保危机缓解小组能够担起重任,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并根据情况的发展更新计划。
03
建立长期的企业抗风险能力
虽然供应链的设计和管理已经被提炼为一门旨在将成本优化颗粒度精细到百分之零点几、将营运资本最小化到最低限度的学科,但风险管理却常常被抛在脑后。优秀的企业能打持久战,深入且持续掌握供应链情况,通常能够达到原材料层面。这使他们在评估和监控停产风险时更具前瞻性,并能在绝对最低成本和可控风险级别之间做出权衡。这些举措不应该只用在供应链遭受冲击的时候,而是要作为一种核心能力,制度化地纳入供应商选择和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体系中,当中自然少不了应急和危机管理方案。这些技能和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打造未来十年全球挑战所需的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
就在几个月前,各个企业还在努力敲定2020年的商业战略和规划。当时,没有人预测到新型病毒的出现及其对全球汽车市场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现在,企业的当务之急是照顾好员工。疫情仍在持续发展,目前还无法知晓它将何时结束。但无论如何,企业越早开始采取积极主动的强力措施来应对风险、打造未来抗风险能力,成效就会越好。如果我们能从大规模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和全球贸易新局势中学到一件事,那就是企业抗风险能力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
关于作者
许刚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汽车与出行业务领域中国区负责人。如需联络,请致信xu.gang@bcg.com。
Brian Collie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BCG汽车及出行领域全球负责人,BCG出行创新中心全球负责人。
Nikolaus Lang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BCG全球优势专项的全球负责人。
Justin Rose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工业品专项下数字化及运营专题的全球负责人。
Michael McAdoo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合伙人、副董事,BCG地缘政治与贸易影响力专题的全球负责人。
葛磊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合伙人。如需联络,请致信ge.nicholas@bcg.com。
Diego Medicina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经理。
感谢以下同事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大力支持:黄敏、Andrew Chua、Catherine Cuddihee、Iacob Koch-Weser和Stefan Reiter。
前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