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英寸等雨线
汉民族是和平的,换句话说也的确可以说成是没有进取心。其实这是农耕民族的通病,因为农耕民族必须依附于土地,缺少游牧民族和商业民族的流动性,也就自然不愿意冒险了。中国印度都是如此,但中国比印度要好一点的就是中国的战略纵深(这里的中国是指古中国的核心区),即古中国的核心区实际上是分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体上北方地区起的作用是抵档非农耕民族的进攻,而南方地区则提供后勤保障及战败后的反攻基地。
其实中国历史上中原所受到的入侵何其多,但真正全面失守的时候也就两次,一次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元朝,一次是森林渔猎民族的清朝。前者不能融入农耕文明,很快就退了回去;后者则象他们的前辈那样接受了汉文化,所以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所以说,长江流域由于他的地形不适合马背民族的作战方式,在大部分时期已经起到了大后方的作用。在那两次全面败退时,汉人也并不是没有向东南亚和那些岛屿撤退,只是那些地方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不足以成为反攻中原的基地。久而久之,过去人要么回到核心区,要么融入当地社会。(缅甸的的明遗民就是一例)。郑成功的确是有可能成功,但如果他真的成功了,最现实的也无非是被认为是另一种台独。
你前面说到汉民族已经把能大规模种植小麦和水稻的地方都占了,的确是这样,汉族向南已经做到了极致,最多也只能向北越发展一下了,不过那条细长的地带对于古中国来说,易守难攻,成本过高,也就放过了,朝鲜半岛也是这样的情况。
在中国的古典时期向北是很难拓展的,汉唐的荣光说穿了都是被动反击,所以不能持久。这主要是受制于“15英寸等雨线”,大规模的农耕行于必须保证每年15英寸的雨量,也就是说没有这个雨量你攻的进也守不住,这条等雨线从中国东北向西南,当中一段与长城走向大致符合。向东北的一段倒是有所深入,所以辽东地区汉民族曾建立的政权的次数较多,但东北地区的山林河流众多,气温太低,太适合森林渔猎民族的生存,所以直到满人融入中土,将之做为陪嫁带入,中原王朝才算真正控制了那块地方。不过那块地方始终也是能种地的,随着汉族在100年前开始的大规模移民,已永远的成为中国核心区的一部分了。
上面说的这些只适合于古典时期,在现代社会中,全球意识高度统一,任何一个有条件的国家都会重视海权的,所以再区分民族的属性意义已经不大了。中国最幸运的是在古典时期结束时,在西部和北部为核心区取得了大量缓冲区,并在可以有机会将台湾作为东进海洋的跳板(所以台湾问题是中华复兴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