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系列 — 利比亚
利比亚地缘结构图
尼罗河流域由于下游地区相对良好的地理条件,阿拉伯人在北非东线与黑人土著的博弈当中,得以占据优势。而占有山、海优势的阿特拉斯山脉三国,在向南渗透上也同样做的不错。在《阿拉伯国家地缘结构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和东线阿拉伯人成功的把尼罗河中游的苏丹,变身为阿拉伯国家一样,阿特拉斯山脉的阿拉伯——柏柏尔人,也同样在政治上控制了与之在方位上相对应的“西撒哈拉”和毛里塔尼亚二国。后者已经是阿盟的正式成员了,前者则由于摩纳哥希望藉此来拓展自己的直接领土,而一直未真正获得国家地位。不管西撒哈拉最终是以独立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地缘舞台上,还是国际社会认可摩纳哥的占领。都不会影响阿拉伯人在北非西部的优势地位。
相比于东西两线的成功,我们明显的可以感觉到,阿拉伯人在中线,特别是利比亚所对应的区域做的不够好。在这一区域,有马里、尼日尔、乍得三个深入撒哈拉腹地的国家,而阿拉伯人虽然成功的,让上述三个国家的大部分居民,变身为穆斯林,但却未能将这三个国家彻底变成阿拉伯国家。所以我们图上看阿盟成员国的分布状况,明显可以看出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呈一个类似电话状的,两头凸出的弧行分布。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利比亚的地理条件太差,没有核心板块涵养足够的人口。
单从国土面积来看,利比亚要比埃及大的多,但一比较人口,却只有埃及的10%不到,加上那些外来务工人员,也不过600万人。单从这点来看,利比亚甚至比不上它西部摩纳哥,这个弹丸之地还有千万人口呢。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利比亚90%以上的土地,是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带,全国没有一条真正的河流(全年不断流)。只有沿海岸线地带,由于临近地中海,可以受到些海洋气候的湿润,而相对适合人类大规模生存。正因为如此,利比亚超过90%的人口,是靠近海岸的狭长地带中。
如果利比亚沿海岸线,也能够有象阿特拉斯山脉那些的山地,分割沿海平原和沙漠地带,并储备水源的话,相信它应该也可以象阿尔及利亚或突尼斯那样,拥有3000万左右的人口。在阿拉伯世界,和中东的穆斯林国家中(包括土耳其和伊朗),这个数量级的人口,已经可以跻身第二方阵了。只是造物主似乎并不垂青这块土地,即没有在它的腹地,拉出一条象尼罗河一样的大河,也没有为利比亚的海岸线搭建出足够的山地屏障。这样一片在阿拉伯世界,也算不毛之地的土地,地缘上的作用,更多是的作为东线的尼罗河国家,与西线的阿特拉斯国家之间的缓冲。而为东西两大板块起来连接作用的,又主要是利比亚的沿海地区。这种地缘定位,和内部脆弱的地缘结构,使得利比亚的问题变得并不复杂。无论是最初的腓尼基人、罗马人;还是二战中的英国人、德国人,在利比亚地区进行博弈时,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沿海地区。如果你控制了海岸线,也就等于控制了绝大部分的人口和主要交通线。那么,你很快就可以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了。这一点,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当然,基于利比亚的海岸线没有大型山脉来隔离干旱的沙漠气候,利比亚沿海地区的“优势人口”,也并非是呈线性均匀分布,而是过半集中在几个港口城市。这让利比亚问题又进一步的简单化了,几个城市的得失就足以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说到利比亚的主要城市,相信大家耳朵都磨出茧子来了。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拉塔三个应该是出镜率最高的,只是很多朋友不一定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得失对利比亚战局究竟有多大影响罢了。我们昨天谈到,利比亚九成以前的居民,都集中在沿海一线,而上述三个城市也是利比亚人口最多的三个城市。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是海港城市。关于三座城市的人口问题,由于没能引起卡扎菲同志的足够重视,一直有不同的数据出现在媒体之上。一般认为,在战前作为首都的“的黎波里”,人口容量已经达到了200万;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则可能有100万左右;位于两城之间的第三大城市“米苏拉塔”,人口则在65万左右。简单相加,再除以利比亚约600万的总人口,就可以知道,这三个战略据点就已经占据了利比亚半数以上的人口。这些数字也许不够精确,更会随着战事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但对于我们来说,能够通过它们了解利比亚的人口分布重点,也就够了。
其实真正适合生存的土地,并不需要太多。如果利比亚的沿海地带,能够有充足的水源供给,它的人口数量最少也能够达到阿尔及利亚的水平的(3600万)。就象埃及的8000万人口,八成以上就是生活在尼罗河两岸,这些人口密集区在地图上也就是窄窄一条。却仅一个大开罗地区,就有将近2000万人口。相比之下利比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没有高大山脉庇护的海岸线,即无法保证充足的地表水供应;又很难为沿海平原抵挡南部干旱气候的侵袭。
当然,如果说利比亚的沿海平原,就没有一点山地做靠山,也是不对的。当我们把地形图放大些,就会发现,在利比亚那段Z字型的沿海地带上,东、西两段各有一条单独的高地,而利比亚东西两个地缘中心:的黎波里和班加西,也正是因为这两处高地的庇护下。虽然这点丘陵带,相比于阿特拉斯山脉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简单在图上,拿它们对比下突尼斯境内的山地,就明白不是差着一个数量级了)。但对于希望享受地中海气候的利比亚人来说,却已经是难得的“靠山”了。
在利比亚战事开启之时,卡扎菲政权和反对派之间的矛盾,就被打上了东西对抗的烙印。简单点说,就是卡扎菲政权将资源过于集中在的西部的“的黎波里”周边,而刻意压制了班加西一线的发展。当然,基于利比亚的地理条件,所谓的东、西对抗,其实并不象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在利比亚的国土上划条中线,然后泾渭分明的一分为二。这种博弈,更多是只是基本在东西沿海地区的竞争上面,只要谁能够最后控制整条海岸线,就能够成为胜利者。至于那些沙漠腹地中,依托小块绿州而存在的城市。人口数量基本都是十万级的。估计卡扎菲和反对派,都不会认为失败后逃往这些城市,能够给自己带来反击的机会。
单纯的比较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地理条件,我们会发现的黎波里要更好一些。这是因为,在利比亚的西北角,有一条弧形的高地——“撒哈拉高地”,和地中海一起,圈出了一片半圆形的沿海平原。虽然这片高地的海拔也就是600——900米,却足以将这片叫作“杰法拉平原”的土地保护起来,使之能够在利比亚的沿海地区中,拥有的绿色纵深最多。其实利比亚只是拥有杰法拉平原的一半,平原的西部归属于突尼斯。正是因为这种行政分割,所以利比亚境内的这“撒哈拉高地”,也被叫作“奈富塞山”(突尼斯境内叫“宰赫尔高地”)。我们在前些日子的新闻里,也可以看到,反对派正是在占据了“奈富塞山”的山顶之后,再进入黎波里的外围平原的。单从战术上来看,也许卡扎菲应该沿着这一圈高地布防,以保护的黎波里的外围安全。只是以双方的军事力量来说,展开这种全面对攻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也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焦点城市了。
在当年腓尼基人占据突尼斯建立迦太基的时候,杰法拉平原也是他们的重要据点,并在后来的历史中,成为地缘博弈的焦点。自迦太基人之后,罗马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土耳其人、意大利人、英国人。。。每一个试图在北非有所作为的政权,都曾经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这个战略据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尼罗河下游和阿特拉斯山脉之间的交通枢纽。当然,如果你一定要阻隔两者之间的交流的话,你可以在他们之间有很多战术选择。但在撒哈拉大沙漠的压迫之下,寻找到这样一片稳定而又有一定纵深的绿洲做基地,就不那么容易了。有鉴于此,无论古代还是现在,的黎波里和它所属的杰法拉平原,都是利比亚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所以即使是兴起于东部的反对派,在取得胜利之后也马上决定迁都至此。这样做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卡扎菲的势力重新占据这块利比亚的心脏地带。而很多国内的军事专家,看着地图还在幻想着卡扎菲虽然失去了海岸线上的重要城市,但却可以在利比亚的腹地去组织“农村包围城市”的人民战争。只是他们忘记了一点,人民战争最重要的有二点:一是要有人民。不管是否真的支持你,一定比例的人口基数是需要的;二是要有适合游击战的地形存在。如果利比亚的地形是象阿富汗那样,那么即使是北约地面部队进入,卡扎菲也应该有机会继续周旋下去。只是现在,即使是沿海地区,有卡扎菲的支持者愿意随他到沙漠腹地去打游击,也没有足够的绿洲和能够躲避空袭的地区,供他们打“人民战争”。所以相比于专家们当初的乐观态度,卡扎菲和他的亲信们,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从他们退出杰法拉平原的那一刻起,战术上再打回来的机会就很小了。至于战略上的问题,在欧洲人决定军事介入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机会了。
看过利比亚的地理环境,和人口数量,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看出来了,利比亚虽然看着国土面积不小,但却是最没有条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国家。这一区域在地缘上的作用,更多的是充当西北非和埃及之间的缓冲区,并由于它的中间位置,而被战略家所看中罢了。所以说,与其说是卡扎菲的命运,是在北约决定动手清除这个异类分子之时决定的,不如说是在卡扎菲发动政变,试图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之时,就已经注定了。
应该说对于利比亚的先天不足,卡扎菲心里是很清楚的。所以在利比亚能够凭借石油资源,而获得大笔天赐财富时,他还是有一些改善利比亚地缘结构的想法和做法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利比亚也好,北非也好,甚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水”。没有水,阿拉伯人所占据的这片土地就不可能成为地缘政治的主角。这一点,在因为几乎没有地上水资源的利比亚尤为突出,既然是沿海的人口密集区,依靠的也主要是地下水。相比于地上水的匮乏,利比亚的地下水资源却十分丰富,在它境内的撒哈拉沙漠下面岩层中,蕴藏着天然大水库。当然,以古典时期的人类来说,是无法全面利用这些埋藏于沙漠深处,早在沙漠形成之前就封存的“化石水”的(有的水,水龄甚至超过100万年)。最多能依靠自然渗透,在沙漠、石壁腹地,呈点状分布一些绿洲。
卡扎菲所做的,就是预算300多亿美元,铺设地下管网,将沙漠之下的这些水资源,输送到沿海地区。理论上,有了这些地下水资源,利比亚就有机会改善自己的地缘劣势,养活更多的人口。这项前无古人的疯狂计划,现在已经进行了大半,花掉了将近300亿美元。在卡扎菲看来,这相当于为利比亚获得了一条地下尼罗河。用做大工程人都喜欢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问题是将这些水,从地下500多米的深处抽上来,再通过长达3000多公里的管网输送到沿海地区,所需耗费的能量是很大的。特别是当他们浇在地面上,用来将半干旱的地区改造为农田时,性价比就更低了。如果没有石油收入支撑,工程的建造和维护都会有问题。即使不考虑环境和能源上的可持续性,相比于埃及人筑个坝就得到了超额的尼罗河水,利比亚人的这项伟大工程能坚持多久还是一个问号。
不管怎么说,一项工程总是有利有弊的。至于它的后果是好是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验证。在这一点上,从大禹时代就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水利改造,并改善了自己地缘结构的中国人,是最有发言权的了。如果卡扎菲的这项“人工大运河”,能够持久的提升利比亚的竞争力。那么无论他现在有多么的失败,将来在阿拉伯人的历史上中,都会占据重要的位置。最起码在很长一段时间,班加西人和反对派们,在喝着人工运河输送来的优质自来水时,还无法全部抹去那位独裁者的影子。
对于卡扎菲来说,铺设地下管网,抽取地下水资源,固然是一项改变利比亚命运的战略决定。但这并不妨碍,他为这项工程增加一些战术作用。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利比亚在战略上的劣势,除了缺水之外,缺乏可供防御的地形也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带,即使你想和塔利班那样,和美国人进行周旋,也是不可能的。不知道卡扎菲有没有看过《地道战》,但他的确为这项人工运河附设了“地下交通线”和防御功能。设计师在设计那直径达到4米的输水管时,所主要考虑的可不是水,而是车辆通行的标准。
虽然说,想靠地道战来赢得战争,或者躲藏起来,战略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想同样躲在地下的萨达姆,是什么样的下场)。但这无疑,可以为卡扎菲争取到战术上的时间,让反对派和欧洲人不要那么快找到他。至于他最后的命运,还要看是否能够利用这宝贵的时间,为自己谋求到一块避难之地安渡晚年了。(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
利比亚的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无论它那人工运河是否能够成功;也无论它的政治改造有多少“普世”,利比亚都不会是真正的地缘焦点。能够真正对阿拉伯世界产生影响,并为大国们所关注的,还是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那些国家。而这些国家或者说板块,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所说的“中东”板块。至于说政治上的中东,都包含哪些国家。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哪些,谁又能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后面所要分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