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次中东战争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从英法和伊朗的角度来看,第二次中东战争,无疑被称之为“苏伊士运河战争”更为合适。而对于以色列来说,也同样有动机,为了这条运河而战。因为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尽管埃及和阿拉伯联盟遭遇了失败,被迫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议,但这并不代表和平的开始。对于处在阿拉伯国家包围之中的以色列来说,它的对手有足够的地缘资本,来从各个角度扼杀这个新生的国家。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权,就是最先被阿拉伯人,所使用的地缘武器。
  虽然埃及人还是为夺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做准备,但针对以色列的封锁行动已经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就已经开始了。不仅仅是以色列藉的船只,被禁止通过苏伊士运河,就连为以色列运送物资的其他国家船只,也同样不允许通过。对于埃及人的这种做法,掌握苏伊士运河控制权的英、法两国,当然可以进行交涉。只是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为了以色列的利益,去激化埃及人本来就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并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因此以色列人对于打破苏伊士运河的封锁,暂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假如埃及人和它的阿拉伯盟友们,所能做的只是封锁苏伊士运河,那么对以色列的影响,倒不会如想象中那么大。因为相比于那些必须倚重于苏伊士运河的国家,以色列特殊的位置,使它有两段海岸线,可以对接地中海和红海。也就是说,即使苏伊士运河被封锁,以色列也可以利用他们地中海的海岸线,与欧、美进行交流;而当日费尽心机,打通的亚喀巴湾出海口,也让连通东部的红海、印度洋。问题是,埃及人手中的王牌并不止是封锁苏伊士运河,如果需要,他们同样可以封锁亚喀巴湾。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解读一下亚喀巴湾的地缘结构了。红海的北部,到了西奈半岛的南端,分支为两个海湾。一条是西侧的“苏伊士湾”,从行政上看,这条被包括在埃及本土和西奈半岛之间的海湾,尽数由埃及所控制。由于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它的名声远比东侧,连通西亚裂谷带的“亚喀巴湾”来的大。不过对于包括外约旦在内的,“大巴勒斯坦地区”来说,亚喀巴湾的重要性,就要比苏伊士湾重要了。在当年英国人分割巴勒斯坦、外约旦之时,大巴勒斯坦地区在亚喀巴湾,所面对的那一“角”海岸线,又被一分为二,分割给了外约旦和巴勒斯坦地区。至于除此之外的,亚喀巴湾绝大部分东西海岸线,以及亚喀巴湾连通红海的“蒂朗海峡”,则由沙特、埃及两国所据有。

  让约旦这个兄弟国家,经由蒂朗海峡出海,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了。不过以色列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既然埃及人能够封锁苏伊士运河,那也同样能够联合沙特,封锁蒂朗海峡,让以色列的南部出海口,成为聋子的耳朵。事实上埃及人如果要想封锁蒂朗海峡的话,甚至都不需要寻求沙特的支持。因为尽管横亘在蒂朗海峡口的“蒂朗岛”,归属于沙特。但宽约九英里的海峡,主航道却并不在海峡当中,而是在靠近埃及海岸线一英里处。这么近的距离,无论是按照当年海洋国家所约定的领海规则(3海里领海线),还是后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12海里领海线),都明白无误的位于埃及的领海之内。当然,即使主航道是由埃及、沙特两国所共有的,这两个阿拉伯国家,也同样会联手对以色列进行封锁的。

  现在的情况,就让以色列非常难办了。如果苏伊士运河或者蒂朗海峡中,有一条对它开放,都可以让其很方便的,从东、西两个方向,进行海上物资交流。而现在埃及的这种做法,无异废掉了以色列当日苦心周旋而来的南部出海口。加上陆地上的封锁,以色列通往东方之路,就等于彻底被封锁了。当然,我们可以说地球是圆的,犹太人如果想的法,通过地中海——大西洋航线,仍然可以到达世界的任意一个靠海的角落。但那样所要付出的成本,将成倍的增加。最为现实的考虑就是,尽管以色列身在世界上最富含石油的版块之上,但它却无法从阿拉伯人手中,获得一滴油。在这个版块中,唯一有可能为以色列供油的,就是和阿拉伯人也同样有着民族、宗教矛盾的波斯人。鉴于和北方邻国——俄国长期以来的地缘矛盾,这一时期的伊朗(巴列维王朝)和以色列一样,同样与西方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虽然表示,伊朗并不会因为地缘矛盾,而拒绝与以色列交易,但要是必须围着整个非洲转一圈才能买到油的话,那犹太人肯定也承受不起的。

  经过上述分析,相信大家已经清楚,以色列有着足够的动机,被英、法两国拉进“苏伊士战争”的同盟中去了。不过对于以色列来说,这场战争更应该被称之为“海权之战”,因为它的目标并不是锁定在苏伊士运河之上,而是可以在苏伊士运河、蒂朗海峡中作出选择。能够通过战争同时打通这两条海上通道,当然是最好了。即使只能打通一条,以色列的战术目的也算达到了。其实对于英、法、埃三国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场“海权之战”呢。

附:苏伊士湾——亚喀巴湾地图

虽然说英、法是战争的主导者,但最先发动战争的却是以色列。这就好像我们看电影一样,主角未必会第一个露面。按照三方约定,由以色列先派出军队攻占西奈半岛,然后英、法则以保护运河为由出兵占领苏伊士运河(塞夫勒协议)。而埃及方面,当然也不是没有准备。自从准备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那一刻起,埃及人就已经知道战争无法避免了。为此,埃及人将叙利亚和约旦,两个国家拉入自己的军事同盟(军事上由埃及统一指挥),为的就是希望从侧后方牵制以色列,避免犹太人从东线向自己施压。

  单从军事角度看,经过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洗礼,以色列的常备军已经达到10万人的规模。而埃及方面的总兵力则为15万。但从装备和战斗力来看,即使是埃、叙、以三国合力与以色列PK,也没有胜算。对于这点,以色列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1956年10月29日下午,随着以色列的第一支突击部队(500人),空降在西奈半岛的中部,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拉开的序幕。而此时,距离埃及和叙、约两国结成军事同盟,还不到一周时间。从战术角度来看,以色列的攻击还是有些出乎埃及人预料的。换句话说,埃及人本来还希望能够有多点时间,进行军事上的部署。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埃及和他的阿拉伯兄弟们,将经常性的体验到,犹太人那高效率的战争动员能力。
  在以色列分兵四路,越过埃、以边境,迅速向苏伊士运河方向推进之时,埃及人除了调动西奈半岛上的驻军(约三万)进行逐级抵抗以外,更需要从本土调集主力,越过运河向西奈半岛进行增援。问题是埃及人这次所面对的,并非只是以色列,英、法两国,才是幕后的主导者。当埃军主力渡过运河,准备增援西奈半岛时(离开战也就一天时间)。英、法两国开始以“拉架”的姿态,出现在埃、以两国面前。
  即是拉架,就要提出方案。英、法两国给出的方案是:1、埃、以两国以运河为界停战(以色稍微“吃点亏”,多退个10英里);2、由英、法两国作为“和平使者”,出军保护苏伊士运河的安全,并将敌对两方隔离开。假如苏伊士运河,是埃、以两国的界河,这个方案多少还说的过去。而现在,如果埃及答应了这个方案,不仅失去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还等于把西奈半岛的控制权移交给了以色列。面对这个明显的偏架,埃及人当然不可能答应。
  英、法两国其实也没有指望埃及会答应如果苛刻的条件。这样调解,无非是遵循所谓“先礼后兵”的原则罢了。既然只是走过场,英、法两国甚至连合理的考虑时间都没有给埃及(30号发出,31号就要求答复)。在埃及人明确拒绝两国的提议之后,真正的“苏伊士战争”爆发了。和以色列从地面向苏伊士运河推进不同,由地中海基地(塞浦路斯、马耳他)而来的英、法联军,主打的是空军和海军。由此,苏伊士运河和尼罗河的制空、制海权,很快就归属了英、法联军。

  以埃及和他那些阿拉伯兄弟的实力,想在正面战场,同时应对英、法、以三国联军,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机会。不过埃及体量决定了,他可以在抵抗中为自己争取时间(如果是巴拿马那种体量,一次战争就可能解决问题了)。从运河运营的角度来看,埃及人固然很难阻止英法联军进入运河区。但同样的,如果英、法两国不能够和身为地主的埃及达成政治和解,他们也同样很难维护运河的安全。说的再简单点,埃及人即使保不住主权,但同归于尽,两败俱伤的能力还是有的。最典型的战术举动就是,在埃及人即将遭受英、法攻击之前,他们利用沉船及石块、混凝土,阻断了苏伊士运河的通行。
  假如苏伊士运河,真的成为了长期胶着的战场,唯一可能从中取利的,倒是以色列。因为有英、法两国在苏伊士运河顶着,他们最起码可以通过占领西奈半岛,来保障蒂朗海峡的通行。这样的话,以色列就等于打通了红海——印度洋航线。他们最需要的,伊朗的石油也可以安全的抵达以色列了(如果埃及占了下风,不要指望约旦、沙特会去找以色列的麻烦)。至于英、法两国,他们就没那么幸运了。要知道,供给欧洲的石油,有三分之二是通过苏伊士运河,输入欧洲的。假如因为战争原因,苏伊士运河长期不能使用。那么即使那些海湾产油国,没有站在埃及这边,对英、法实施石油禁运,英、法自己的阵角也会大乱。

  在埃及人不肯妥协的情况下,苏伊士运河能否重新通航,变得很难预测。从英、法两国的角度来看,他们非常希望美国能够在这个时候给予支持。一方面,如果强大的美国能够加入英、法一边的话,有利于进一步向埃及施压,尽管达成政治妥协。另一方面,从战术角度看,英、法两国也希望美国能够提升自己的石油产量,以暂时性的补上因苏伊士运河停航,和可以预见到的,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所产生的能源缺口。单一政治关系上来看,美国似乎没有理由拒绝英、法两国的要求,但结果却恰恰相反。美国并没有站在英、法两国一边,而是选择了支持埃及。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下一节再解读。

其实英国人并不应该为美国的态度感到惊愕。往远了说,作为大英帝国前殖民地的美国,就是通过和英国决裂,才获得独立地位的;往近了说,以色列建国那件事,美国人就已经和英国人唱反调了。说到底,都是利益在做怪。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美国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当然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了。虽然说美国和英、法两国,是紧密的盟友关系。但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最为悲剧的是,美国现在是老大,并且是试图争夺世界主导权的老大。从地缘角度看,当世界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北美的时候。新旧两股势力本身,就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矛盾了。鉴于欧洲人,特别是英、法两国,之前已经把海洋利益瓜分的差不多了。同样试图依托海洋称霸的美国,肯定要想办法让他们把海上的利益,交割给美国的。这不仅仅关系到美国自身的实力增长问题,也关系到联盟内部的话语权问题。
  武侠小说里面有句话,叫作“你最好的朋友,往往就是你最危险的敌人”。放在美国和这些老大帝国之间的关系也说,也有这层意思。因为如果是对手,你可以通过很多手段,与之正面博弈,争夺地盘、利益。但如果是“朋友”,很多东西就不方便直接出手了。比如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如果英法不放手,美国人估计再等50年,也无法让这两个铁杆盟友,心甘情愿的交给美国的。不过,要是埃及人先从英、法两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然后美国再通过控制埃及,来间接得到苏伊士运河的主导权,那就另当别论了。这就好像《亮剑》里,孔捷借李云龙之口,对358团参谋长说的那套“道理”一样:同样一批物资,让土匪过了一道手,这性质就不一样了。

  当然,对于美国人来说,英、法两国如果被逼退出了苏伊士运河,也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能够填补上这个空缺。因为在铁幕拉开之后,这个世界就是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来唱主角的。在这种针锋相对的争霸局面下,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可能是双方博弈的战争。更何况是苏伊士运河和中东,这样一个焦点地区呢。事实上美国冷处理英、法两国的请求,也是和苏联的介入有直接关系的。与当日美、苏两国“不约而同”的支持以色列建国一样。在中东这块地盘上,这两个新生的超级大国之前都没有直接利益可言。在这种抢地盘的时候,任何可能被争取的国家,都是两个霸主需要拉拢的。因为你不拉,就意味着他可能投入你的对手怀抱中,反过来成为你的敌人。这种局面,对于小国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机遇,使得他们有机会待价而沽,最大限度争取自己的利益。等到地缘格局稳定了,他们往往就必须做出非黑即白的决定了。

  鉴于苏联也在虎视眈眈的盯着埃及,急于将之埃及拉入自己的阵营。美国即使不考虑借机逼迫英、法两国,让出苏伊士运河来,也不会站在埃及的对面,迫使埃及加速倒向俄国人。事实上,单就苏伊士运河危机这件事本身来说,俄国人已经开始介入了。在战争爆发之前,俄国人已经开始为埃及人提供武器,并提供训练了。可惜的是,以色列的攻击来的太快了,这些军事上的准备都还在进行当中(比如很多飞行员,都还在苏联训练)。

  没有了美国的支持,再加上苏联人明确站在埃及人背后的态度(俄国人甚至直接提出了战争威胁,以向埃及人表明自己才是最可靠的人)。占据军事优势的英、法两国,就只能选择退出苏伊士运河了。从这个角度看,埃及看起来应该是第二次中东战争最大的赢家。不过埃及人,并不是唯一从战争的结果中获益的参与者。以色列,也同样完成了他们的战役目的。对于以色列来说,大国们怎么博弈是他们的事,以色列所关心的,是出海口问题。即使英、法两国退出了苏伊士运河,也不代表着以色列军队,就会退出西奈半岛。因此,如果想彻底结束这场战争,埃及和以色列之间,也必须达成停战协议。
  其实就以色列人的提出的条件来说,并不需要埃及付出代价。究其根源,还是埃及想借通行权问题,扼制以色列。即使以色列又一次展现了,他们的军事能力,埃及也已经拿到了他最想得到的,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就显得不明智了。所谓来日方长,如果将来埃及和阿拉伯盟友们,还想发动针对以色列的战争,技术上同样可以随时关闭航道的(后来也的确这样做了)。
  另一个迫使埃及作出妥协的原因是,和埃及一样,以色列目前也是美、苏两国争夺的对象。他们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选择站在埃及人一边,并不代表两国也会帮助他们对付以色列。在没有划分阵营之前,两个超级大国需要的是平衡。而埃及人在海权问题上,针对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态度,并不被认为是有利于平衡的方式。

  当一方没有能力,完全压倒另一方时,各让一步的妥协方案,就成了必须的选择了。在埃、以双方达成的最终协议中,埃及虽然没有承诺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权,但以色列的船只,终于可以通过蒂朗海峡了。对于以色列来说,这已经足以打破海上封锁了。当然,这种暂时性的妥协,决不代表博弈的结束。对于把以色列紧紧包围起来的阿拉伯人来说,除了海峡(运河)通行权以外,他们在地缘上,还有几张牌可以打。而这些地缘牌的使用,也贯穿了其后几次中东战争。至于下一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人又打出了哪张地缘牌,我们接下来再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