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系列 — 秦非子“借马成事”得陇右
在西周时期,能够晋升为主要地缘政治区的地区并非只有江汉平原一处。在渭河平原的西侧,有一片黄色的土地也逐渐开始体现出它的地缘力量。
如果按照西周时期的称谓,这片土地被称之为“秦地”;汉之后则被称之为“陇右”;现在则划归甘肃所辖(甘肃南部)。
附:陇右——关中地缘关系示意图。
在之前的章节当中,我们一直都将视线集中在渭河平原以东地区。这并非是我有意为之,而是因为东西两大部族的争夺焦点,在黄土高原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平原地区(华北平原——江淮平原)。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那些在古典时期被定义为边缘地区的地方(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域),这个时候好象被隐身了一样。
事实上那些边缘地区同样在发生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只是由于技术的原因,他们暂时还无法和东亚核心地区的“农耕文明区”发生正面的对抗。
不过这一切在我们所论述的这个时空中将有机会得到改变,而技术力量之源就是一种动物——马。
关于马被人类训化的时间一般被认定为是4000年前,不过最先做到这点的并不是亚洲人。欧洲的游牧民族要更早拥有这种机动力量。
商人是我们已知最早使用马匹的东亚民族。当然,在他们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马”都是和“车”组合在一起,共同成为力量的标志。
能够战胜武力强大的“商人”,周人显然也具备了使用马车的技术力量。在整个古典时期,能够多大程度得到“马”的帮助,甚至会成为一个帝国成败的关键。
我们并无法精确统计出,在后世当中“马”曾经多少次成为了“关键先生”。但最早“借马成事”的殊荣应当被授予一个叫“秦非子”的人。
与其他被分封的诸侯相比,“秦非子”的出身显得并不那么高贵。与那些“姬”姓贵族继承了高贵的血统相比,他继承的则是祖传的养马之术。
在马的作用日益重大的时候,这种本领还是足以获得周王的常识的(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会造火箭的专家)。不过在重视血统的周人看来,养马的本领再大,也不能为秦非子带来一个“诸侯”的封号。于是秦非子被封为“附庸”。
这并非是一个正式的爵位,正式的爵位有五等,即“公、候、伯、子、男”。能够获得正式爵位的贵族,他所获得的封地也就有着诸侯国有地位。而所谓“附庸”则指的是依附于这些诸侯国的卫星国,如果他们的领地也能称之为“国”的话。
附庸的称号一般是授予那些被征服地中,臣服于周人统治的部落的。不过对于一个养马的人来说,能够获得一个这样一个称号仍可以算的上是一种荣耀。后来的历史证明,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获得的土地在哪里。
象一般的“附庸”之国一样,秦非子所获得的土地就是他所熟悉的土地,也就是他放马的地方。
这块土地位于渭河平原的西侧,或者说是渭河的上游地区,由于秦非子被封于此,因此也被称之为“秦地”。单纯从地图上来看,同属于渭河流域的秦地与关中地区(渭河平原),似乎地缘关系紧密。或者说两地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很方便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秦地(也就是“陇右”地区),与关中地区中间间隔了一条南北向的山脉,我们称之为“六盘山”。这条山脉与渭河平原南部的秦岭整体呈丁字形相交。而渭河就是这两条山脉的分割线。
由于六盘山的分割,关中地区与陇右地区足以形成不同的地缘文化了。这在西周时期则表现为,关中地区以农业为主,陇右地区以牧业为主。
无论这两个地区的生产方式有何不同,他们肯定是存在沟通的渠道的,秦非子也没有机会为周王效命了。按照一般的情况,渭河两侧应当会存在天然的沟通路径。也就是说从陇右地区到关中地区,可以延着渭河东行,很方便的进行往来。不过事实并非如此,这一次渭河本身并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