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关陇古道”关中与陇右的快速通道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昨天说到陇右与关中平原的沟通问题。在解读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解释一下“陇”的来历。
  “陇”地之所以称之为“陇”,得名于陇山。而所谓陇山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六盘山”。中国古代有“东为左,西为右”的说法,因此陇山以西地区也就被称作“陇右”。
  在后世“陇右”的概念被向西延伸至河西走廊一线。而实际上,陇右的核心地区只在陇山的西侧,渭河上游的“天水”是它的中心。我们在地形图上可以看见一个以天水为中心的椭圆形地区,地形要比周边地区略低。这就是最初的陇右,也就是秦人最早生活的地方。


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在周人封建之时,各地并没有足够的人口将每一寸空间填满。换而言之,那些被封建的诸侯,更多的只是在封建之地筑一个城,然后开始逐渐消化周边的部族。
  事实上即使是在渭河平原,周人也并不是唯一的部族。那些被周人视为戎狄的边缘民族往往就杂居在周围。所谓华夏与之的区别往往并不是种族上的,而是文化上的。或者说周人自视在文化上处于中心的位置罢了。
  秦非子最初被封建的地方也只是在陇右的一个点上,具体而言是在甘肃的清水县(图上可以看到,在天水的东北方向)。当然,后来他们凭借实力,将整个陇右地区消化为“秦地”了。

对于身处陇山西面的秦人来说,如果不能直接与渭河平原上的周人沟通,那么他们养马的技术再高,也不可能受到周王的赏识的。
  按照一般理解,陇右与关中地区完全可以通过渭河进行沟通(天水——宝鸡)。但事实上这条通道艰险无比,一直到1976年,天水人才修通了第一条公路。而在整个古典时期,陇右与关中地区的沟通需要另辟蹊径。

既然渭水并不能为两地提供天然的通道,那么我们只有顺着陇山(六盘山)北行,看看有没有其他的河流能够冲开一条天然的道路。幸运的是整个陇山地区并非只有一条河流。在它的北部,有一条和渭水齐名的河流——“泾水”亦流经此处。
  我们常用“泾渭分明”一词来形容两件事物的不同。这句成语最初的来历则是源于泾水与渭水。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南北向的泾水应该是东西向的渭水的支流。泾水清,而渭水浊。当泾水与渭水在关中平原上交汇在一起时,便形成了清浊分明的奇观。也就是说你会看见渭河一半是清的,一半是混的。
  渭水之所以浊,原因其实和黄河一样,主要是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特别是他的上游地区所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因此整条河流的含沙量都比较大(下游尤甚)。
  而泾水显然要幸运的多,尽管我们认定泾河的发源地有两支,但这两支源头都在六盘山东侧。而六盘山的植被覆盖情况显然要比黄土高原其他地区要好的多。险峻的山势让它得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人类的过渡开发,这也使得泾水能够成为一条清水河。
  在这里解读泾、渭两河的源头并非是想为生态环境的研究做些贡献。只是想说明一下沿着泾河北行,能够为关中地区通往陇山以西找到两条道路。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两条道路最终都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在秦人为周王牧马的时候,泾河所冲开的这两条道路显然太远。秦人需要一条属于自己的快通道,以快速到达关中地区。
  很幸运,秦人找到了。
  上图:泾渭地理关系图


秦人所找到的这条通道,离渭河并不太远。后世将之命名为“关陇大道”或“关陇古道”。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它的位置在甘肃的张家川县与陕西的陇县之间。在整个古典时期它都是沟通关中与陇右地区的快速通道。不过现在大家已经很难在地图上找到它了,因为技术的提升,已经让我们可以通过渭河峡谷,直接将关、陇地连接在一起了。
  关于“关陇古道”的战略作用,在今后的章节中我们会多有涉及,特别是在大家所无限向往的三国时代,它更会是一个关键地区。
  不过秦人当初发现这条通道时并没有想太多,因为这条横跨陇山的通道实际上是一片优良的牧场。这片位于山地的草原为秦人的养马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这一段陇山也被称之为“关山”,因为这片山地牧场也被称之为“关山草原”。
  我并不十分确定《寻秦记》中为秦王养马的乌家牧场是否指的是“关山草原”。不过从黄易老先生的描述当中,依稀能够看得出,秦非子当年的影子。所不同的是,秦人已经由养马者变成了马的主人了。
  如果乌家牧场是关山草原,那么项少龙他们最终能够通过雅夫人墓中的通道,逃离来自渭河平原上的追杀倒是有可能的。因为关山草原本身就处在沟通关中与陇右的通道之上,有一条小路能够绕过秦军的关卡退入陇右地区并非绝无可能。
  注:以上这段是为看过《寻秦记》的朋友写的,如果没有看过,或对这部小说无兴趣,可以无视。

鉴于关陇古道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能够打动周王重用秦非子的理由显然并不仅仅是他高超的养马技术。拉拢这样一个人才,并将之放置在陇山以西。不仅可以为周王获得足够的马匹,亦可以为关中地区阻挡住来自西面的威胁。
  按照周人所制定的“华夷五方”原则,西面那些不接受华夏文化的部族被称之为“戎”。
  对于将渭河平原视为根据地的周人来说,这种思路并没有问题。事实上秦人也忠实的履行着他的义务。问题是周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翻越陇山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相比于关陇古道的艰险,泾河所造就的两条通道要更容易通行。

对于秦非子而言,能够被封为附庸应该感到知足了。不过如果他知道他的后代将创出一番怎样的伟业,那他应该显得更加有抱负些。
  不过能否把握住
历史的机遇并不在于你是否能够预知未来。做为周人的臣子,能够做好本分就足够了。秦人最终获得了一次机会来显示他们的忠心,而那次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最起码他让秦人终于有机会参与到核心政治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