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系列 — 秦人得赏一块渭河平原的牧马之地“汧渭之会”
对于秦人来说,心里非常清楚他们对于周人的价值所在。因此他们一方面为周人牧马,另一方面在陇右地区为周人清除潜在的威协。这实际上也是为他们自己拓展生存空间。
在开始的时候,秦人在陇右的开拓行为并不十分顺利。不过用不了多久,他们的战略方向就会有所转移了。
之前我们说到,秦人由于掌控了陇山南部的关山草场,也因此掌握了关中与往陇右的交通要道。仅就这一点,周人将之收为己用也就十分有必要了。
秦人也用自己的另一项本领——牧马赢得了周王的青睐。秦人因此而得到的奖赏有二,一是在陇右的聚落地被周王正式承认了(附庸的政治地位)。这块封地就是关陇古道的西南部,现在归属甘肃的秦亭县。当时由于是封给秦非子的,所以被称之为“秦邑”。
如果说这个封赏只是将秦人即成的事实“合法”化的话(周人之法)。那么后一个奖赏则对秦人来说更具有战略意义。
那就是秦人获得了进入渭河平原的资格。
要知道,由于周人将自己的王都设在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因此整个渭河平原都被分封给了姬姓的贵族。就是说在周人的观念中,血浓于水。这些姬姓贵族所建立的诸候国才是京师最为有力的安全保障。
附:西周分封图
秦人之所以能够进入渭河平原并非是他们获得了诸候的地位,并就此在渭河平原得到了封地。而是周王需要他们就近为王朝放牧马匹。这个地点被选在了渭河的最西侧,古称“汧渭之会”,也就是妍水与渭水的交汇之处。
关于渭水的位置大家都比较清楚了,不过对于汧水来说,很多人就不清楚它在哪里了。其实这也难怪,因为这条对秦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河流现在叫“千河”了。这条发源于陇山东麓的河流并不长,在离开陇山之后就南行也渭水相交。
一般而言,两河相交所形成的三角洲地区都比较肥沃,在长江以南地区,是用来种植水稻的好地方。而在北方地区,这种三角洲很多时候则因为水草肥美,而成为牧业发达的地区。
“汧渭之会”显然是一个为周王牧马的好地方。一方面是因为它水草肥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处在渭河平原的最西面,不会对镐京的战略安全造成大的影响。更何况它的西面还有姬姓的封国据守的要害之地。
对于秦人来说,千河还有更深的意义。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每当我们要在山脉当中寻找合适的道路时,往往会沿着河流上行,这样一般总会有所发现。也就是说河流与道路很多时候是并存的。
这一规律对于秦人所据有的“关陇古道”(有时也被称作“陇关古道)来说,这一规律同样成立。这条沟通关陇的通道在陇山的东侧正是沿着千河谷地进入渭河平原的。
关于古人为什么总是选择河流两侧作为通行的道路需要解释一下。做出这种选择是很自然的:一是因为河流的水量并不一定是恒定的,因此在河的两侧很多时候会冲出天然的道路。即使河流的两侧是悬崖峭壁,没有道路可以通行。古人也可以沿着两侧的崖壁开凿石洞,插上支撑点,铺上木板形成道路。这也就是所谓的“栈道”(这是极端的情况,一般而言不需要)。
另一个原因则是“水”的问题,无论是迁徙还是定居,人类都离不开水。而延着河流前行则可以随时补充淡水。因此你在今后的章节中会看到,在丝绸之路的很多地方,并不存在天然的障碍,也就是说完全可以选择最短的距离。但实际上还是会走一些“弯路”,这就是因为水的原因。
关于“关陇古道”——千河河谷——汧渭之会之间的地理关系,仅凭文字描述是很难理解的。为此我做了张《秦。周地缘关系示意图》以供大家参考。
上图
在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周王让秦非子为之牧马的区域就是陇山——千河——渭河所形成的三角形地区。如果你对这一概念仍然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在任何一张〈中国地图〉上都能找到的宝鸡市就是这个三角地带的所在处。
如果说陇右地区是秦人的第一故乡的话,那么宝鸡所在的千河以西地区则可以称之为秦人的第二故乡了。
事实上,人是可以有很多故乡的,只要你或你的先人后代在那个地方呆的时间足够长。秦人马上有机会将“故乡”的概念再向东推移了。
最终改变秦人命运的事件跟一个著名的典故有关,相信在坐的每一位都从小听过这个故事。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司马缸砸缸之类的正面教材。而是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而存在于世的。尽管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向他学习的可能性,这个典故就是——烽火戏诸侯。
关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内容我就不再重复了。其实这一类的故事都差不多,总之在这类故事中,历代皇朝(王朝)基本上都是“被亡于”美女的枕头,而不是敌人的拳头之上的。
在这里,我并无意于深入探讨佛洛依德的“性欲论”是否有道理。因为这样有可能最终推导出某位公公谋朝篡位的合理性(前提是他从生理到心理上对于异性没感觉)。
地缘关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在这出大戏当中各方都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又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并非所有的历史事件我们都需要关注,只有某一事件的发生,足以改变某一时期的地缘关系时,我们才需要做详细分析。而周幽王所导演的这出大戏显然符合这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