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系列 — 晋国的兴旺之地
提到“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的确,在很多时候“晋”就是山西,山西就是“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主要是因为春秋时的晋国主要国土在山西境内,并且由此而成为春秋时代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即使在春秋末期,晋国被拆分成“赵”“魏”“韩”三国,大家也仍然习惯性的称之为“三晋”。
当然那时候的“三晋”已经将势力范围扩充到华北平原以及河洛地区了。不过一个“晋”国所拆分出来的国家,就在战国七雄中占了3席。晋国当年的地缘实力之强,就可想而知了。
西方有句谚语叫作“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晋国也是一样。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日后的霸主在西周乃至春秋初期是从哪里开始的。
先上一张在炎黄时用过的〈山西地形图〉。让我们猜猜看,在那一串如珍珠链般串起的冲积平原中,到底哪一个平原才是“晋”国的兴旺之地。
我不知道大家会作出怎样的判断,如果让我在研究那段历史之前作出判断的话,我会认为晋国是从太原盆地兴起的。毕竟太原是目前山西的政治中心,也是山西的地理中心。从地缘的角度,的确有资格成为周边地区的领导者。
不过很可惜,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西周初年,周成王(武王之子)将他的弟弟分封在山西境内时,太原盆地还在那些被称之为“戎”“狄”的边缘民族的控制之下。
注:关于晋国初封的典故,可参看“桐叶封弟”的故事。
周成王的这位弟弟名叫“叔虞”,他最初的封地叫作“唐”(今山西翼城西),所处的位置是在“临汾盆地”的东侧。这个唐国并非周人所创,在周人代商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周人只不过在征服临汾盆地之后,将原有的“唐”国人迁走,代之于姬姓子弟罢了。对于周人来说,这是用来维系王朝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封建”的实质所在。
应该说周成王为他弟弟选的这块封地位置不错,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泌水),颇具王者之气,和镐京的地理结构有些类似。唯一不让人满意的是“唐”这个名字,新国应该有新气象。因此“晋”取代“唐”成为了这个封国的新名字。
不过对于后世兴盛于此的帝国来说,唐和晋都是可供选择的名称。因此在今后的历史当中,我们会看到“晋”朝和“唐”朝的兴起。
对于晋国的兴起,从根本上我们可以归结于山西的地理位置。作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又拥有如此众多的盆地,山西的确有资格成为乱世中的一极。
不过晋国并不是唯一有这个机会的。最起码我们知道,从临汾盆地至黄河北岸一共有七个封国(包括晋国),而且这七个封国都是“姬”姓的封国。对于这片与渭河平原关系最为密切的土地,周人显然不放心交给外人来打理。
附:晋.地缘结构图(西周)
从上面这张〈晋.地缘结构图(西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西周时期,周人在山西境内主要控制了两大盆地,即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除晋国以外,有据可查的有运城盆地的郇国(现临猗县境内);临汾盆地的耿国(现河津市境内);杨国(现洪洞县境内);霍国(现霍州市境内)。
另外在中条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还建有魏国(山西芮城境内)和虞国(山西平陆——夏县一带)。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魏国并非后面战国七雄的魏国,但也存在莫大的关系。简单点说就是晋人将之灭国之后,封给了战国时魏国国君的先祖。研究历史时,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古人很懒,一个地名和国名可以用几百上千年,虽然城头早已不知变幻多少大王旗了。不过也正是古人的这种怀旧心理,使得中国的历史有着清晰的脉络。
另一个在黄河北岸的国家是虞国,这个国家尽管地域不算广阔,发展间也不大。但位置却十分重要,是通往黄河以南的河洛之地的重要通道。这最终也为它带来了杀身之祸,“假虞灭虢”(也称“假道伐虢)的典故就是出于此。在秦晋争霸时期我们会有详细的分析。
上述这些地名,可能让有些朋友看得头晕。其实也没关系,那是写给关心这些地区的朋友看的。一般而言,我们只需要关注大的地理结构就行了。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周人在建国之初,在山西境内所能控制的地理单元以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为主。而与之相邻的两个盆地,即北面的太原盆地,东面的长治盆地暂时为“戎狄”所占据。周人对于这些化外之族的描述总是粗线条的。活动在太原盆地的“戎”被称之为“山戎”,言外之意就是从山上下来的;而长治盆地的“狄”被称作“赤狄”,红色应该是他们的幸运色。
看到这种标注我们可能会觉得奇怪,在周人看来,狄应该是位于北方,而戎是位于西方的才对。其实对于周人来说,按照方位来划分边缘民族的成分只是一个理想值罢了。土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就算人家按照你的设想在每个方位布好了阵,但时间一长,仍然是会迁徙的。所以到了最后,周人也搞不太清楚应该怎么称呼他们了。很多时候只能笼统的将之称之为“戎狄”了。当然,对于黄土高原上的华夏族来说,危险主要是来自于西、北两个方向。当他们向东、向南扩张之后,夷狄、蛮夷之内的名词也相继出现了。
这些国家,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中期基本上都被晋国所灭。随后又成为了赵、魏、韩三国的国土。
不过这些西周早期的封国也并非没有在后世留下些影子。这些封国被灭之后,他们的后人往往以国名为姓氏,以为纪念。比如出自霍国的霍姓,出自耿国的耿姓。当然,由于中国历史太长,很多的姓氏有不同的起源。但这些先秦时期的封国无疑是最初的来源地。
前面有朋友提到杨姓,实际上最初的来源应该是来自于“杨国”。不过杨国被灭之后,土地被封给你所提到的“伯侨”,因其为被封为“羊舌大夫”,因此封地也就被称之为“羊舌邑”了。就“羊舌邑”的位置而言,并不仅仅包括杨国故地,它南边同样位于“临汾盆地的”的临汾西南一带(当时属晋)。以及将赤狄逐出长治盆地之后,所占据的沁县一带,都是“羊舌邑”的辖地。真正始于“羊舌邑”的姓氏应该是“羊舌”,不过这个姓已经很少了,我现在也没有遇到过。
这段关于姓氏来源的解读,也不算题外话,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说,姓氏本身就属于地缘文化的组成部分。不过毕竟属于细节了,只是因为有朋友提到了。正好也想说说先秦时那些封国与姓氏起源之间的关系,以后很难逐个解读了。
解读完晋之后,会进入春秋争霸时期。那时的重点,就在于我们之前所解读的几个地缘单元之间是如何博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