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三监之乱与卫国封建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在解读卫国之前,我们需要将时空向后推移一下,即回到武王伐纣胜利结束的时候。拜《封神演义》所赐,一般人都认为大智大勇的武王已经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剩下的只是论功行赏了。当然,并不会象小说中那样,给正反两派的人都定一个神位,但所有的功臣,以及归附的商人得到一个诸侯的封号还是可以的。
  在武王病逝之前,这一切的确都已经做了。问题是仅仅在伐商大业完成后第四年就离世的武王,并没有机会巩固这些胜利果实,这导致了他的弟弟周公横空出世。对于周公,我们之前已经多有描述,他对于华夏文化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不过我们现在的着眼点则在于他对周王朝地缘结构的影响,在武王离世后不久,周公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封建,而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西周各封国的地缘格局,大部分都是这一次封建所确立的。换句话说就是周公才是周王朝真正的奠基人。周公这样做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他对武王不忠,相反在这方面周公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人臣的楷模。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解读这其中的地缘背景,这与卫国的封建又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武王最初的封建当中,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以及河北平原(南部)是重点,这很好理解,因为这里是商人所占据的核心区。而从商人手中夺得天下的周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瓜分商人的直接领土。而那些臣服于商人的边缘民族,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愿意臣服于周人,亦可以原地予以封建。反之,则可以逐步吞并。
  
  由于商人在后期已经将政治中心迁回至黄河北岸,用专有的名词说就是商人的“王畿”在河北平原的南部。这一地区是周人需要重点整合的地方。先秦的惯例是“灭国不灭祀”,也就是即使你将一个国家灭掉了,也应当另外给块地方让他的宗室建“国”,以祭祀祖先。当然这个“国”已经是名义上的了,很多时候也就是在被灭国的宗庙陵寝附近划块地,换句话说也就是让他们去守陵。这个规矩到了后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已经不能被严格遵守了。不过在最初的时候,不遵守这个惯例会有很大的道德风险。
  对于新的天下共主来说,没有比保留商族王室的宗庙更能安抚前朝遗民的了。因此纣王儿子(武庚)被允许留在了朝歌已为商王室保留香火。不过这并不代表周人就能够完全信任商人了,相反,周人为此做了周密的部署。这一部署
历史上被称之为“三监”,具体的措施就是将商人的“王畿”分为三个部分,由武王的三个弟弟去管理,根本的任务则在于监视商王室,以免死灰复燃。

这三个部分被称之为“邶”、“卫”、“鄘”,分别位于朝歌的北、东、南方向,而与相对应的三个王叔则是霍叔、管叔、蔡叔。至于西面,有太行山作为屏障,周人并不用担心这个方向。
  关于三监的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分布的范围也很广。不过如果周人的目的是为了监视留在原处的商王室的话,那么这三个类似于现代的“军管区”(想想二战结束时的柏林)无疑会在朝歌附近。朝歌的位置是明确的,位置就在河南的淇县。那个叫做“邶”的地方,据考证应该是在淇县北部的汤阴县,那里有一个地方叫做邶国村,应该就是所位“邶”地。当然,这并不代表霍叔的管理区域仅限于这个点,从“邶”地往北,黄河以西一直到安阳、邯郸的商王畿的区域都归属他管。而蔡叔所管理的“鄘”地,城邑则应该在现在的河南省卫辉市,管理范围向南沿伸至新乡市。
  至于三监中的“卫”地,则是位于朝歌东侧,直接面对朝歌的商王室。从这种安排也可以看得出,管叔是三监中的领导,地位最高。
  武王做出这种安排,应该说还是很合理的,即能安抚商朝遗民,又能将商朝的核心区严密控制在自己手中。如果武王不是英年早逝的话,也许这种地缘格局会一直保留下去。只可惜新的周王朝注定要经历一场大的变故,方能坐稳江山。在武王离世后不久,刚刚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又将被打破了。
  
  附:卫国核心区域示意图


这很大程度是因为继任的周成王只有13岁,如果在王朝稳定之后,这种年龄倒也不能算小,相对成熟的政治体制往往能够帮他过渡到能够独立执政的年龄。而在一个王朝初建的时候,没有成人的“王”只会让那些不安于现状的政治力量燃起希望。
  一般而言,这种时候有两类势力会有想法,一是尚未完全融合的前朝遗民,尤其是新朝与旧朝属于不同的族群时;二是开国的功臣,特别是有实力独挡一面的宗室,毕竟王位的诱惑是很多人无法抵挡的。而这一次成王所面临的局势要更为严峻,因为刚才分析的两类势力都有异动。如果说商人的遗民希望借机复国尚属预料之中的话,那么负责在河北平原监视他们的“三监”竟然也和商人达成了同盟,共同向王室发难就属于意外了,这让周人之前所部署的应急预案功亏一篑。
  这一次率先发难的就是那个“三监”的核心——管叔,而蔡叔显然也是赞成他这样做的。因此这场被称作“三监之乱”的叛乱也被称作“管蔡之乱”。至于“邶地”的霍叔,应该算是个协从犯,因此在失败之后所受的惩罚也最轻。之所以要拉那个最监视的对象入伙,是希望借助对方残存的力量,对于政治家来说,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在1945年以后,我们一样能够看到国共双方共同的敌人,在内战当中为双方服务。对于尚未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商王室,这是一次可以把握的机会。尽管周人“大度”的给予纣王之子(武庚)一个“殷侯”的封号,并让他保留宗庙,但并非每一个帝王都如后世的刘阿斗一样,能够安于现状,因此这位新任的殷侯决定把握住这一次机会。对于商人来说,寄希望于就此恢复天下共主的身份是不现实的,但拿回河北之地,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还是可以期待的。

如果叛乱者面对的只是年幼的成王,他们成功的机率应该很大,问题是并非武王的每一个弟弟都象他们那样有野心。周公和召公就是其中的代表,如果按照秦以后的说法,他们的角色就是“顾命大臣”,也就是先王托孤来辅佐右主的。而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周公,鉴于周公王叔的身份和对朝政的影响力,后世很多人认为他实际上已经摄政称王了。不过最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周公就此扭转了危局,为周王朝奠定了稳定的地缘格局,并且他最终将权力交还给了成人后的平王。因此即使他因为形势所需曾经称王,后世的士大夫们也并不会因此而责难周公。
  不过士大夫们怎么想的并不是我们今天观注的重点,对于我们所关注的是这一次变故究竟对周王朝的地缘格局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三监的命运又将如何。
  周公执政之后最先做的事,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就是“周召分陕”,即让召公管理“陕”地以西的黄土高原,而周公负责崤函通道以东的那些新征服地区。当然,对于那些反叛者来说,一场新的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就进攻的路线来说,实际上并不会与上一次的灭商之战有多大区别,敌方的力量仍然是集中在河北平原。只不过这一次对于周人来说,有一部分力量分化到对立面了。但更为有利的是,那些先期封建至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大多数并没有背叛王室,特别是那个被封在泰山东侧,负责征讨东夷的姜太公。这使得周公所面临的地缘形势要好于四年前,平叛过程也因此并没有显得过于复杂。

最终三监之乱得以平定,那位“殷侯”的下场自不必说,追随纣王而去是他唯一可以选择的结局。而对于同属宗室的三位王叔,简单的一杀了事是不可取的,最终决定三人命运的是他们在这场叛乱中所起的作用。作为主犯的管叔来说,当然是不能得到赦免的,杀一儆百对于政治家来说,已经是仁慈的表现了。而作为从犯的蔡叔来说,流放的命运是逃脱不掉的。霍叔的协从身份,仍然不可能让他置身事外,被夺去爵位已经算是一个好结局了。
  
  周公在解决政治上的问题之后,剩下来的事就是重新规划王朝的地缘结构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于商“王畿”的处理,三监及他们的子孙肯定是不能留在原处了,将河北平原的商族遗民全数迁走也不现实。因此需要安排一个可靠的人选来控制这一区域。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周文王的“远见卓识”,尽管很多人认为,帝王们的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但这种安排的实质其实是为了有足够的血亲资源以供使用。如果周文王真的如传说中那样有一百个儿子,那么从中挑出几个忠孝两全的儿子亦不算难事。当然,如果真有这么大的基数,那么出现管叔、蔡叔这样的“叛逆”者也属正常。
  关于周文王有多少个儿子,相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不过这一次周公的确又找到了一个弟弟来管理“三监故地”也就是商人从前的“王畿”,这个弟弟人称“康叔”。由于那位“殷侯”“自绝于人民”,因此这一次的封建就不需要采取复杂的3+1模式了,康叔所建立的新国家覆盖了“邶”、“卫”、“鄘”三地。鉴于卫地这前属于中心位置,因此这个新国家没有叫“康国”,而是被命名为卫国。
  如果从地缘安全的角度来看,将这样一个不稳定而是非常重要的地区,交给一个诸侯似乎更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情况。不过周公却没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因为尽管周公、康叔,与管、蔡、霍三叔都是周文王的儿子,但与后三则相比,周公和康叔要更显得“根正苗红”,因为他们与武王都是同母所生。当大家父系的血缘不能产生差别时,母系的血缘往往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在
历史和现实中,同室操戈的事例并不鲜见,但就中国的地缘文化来看,血浓于水还是会确定为一条基本准则的。
  对于失败的三监来说,尽管已经被挤出了政治核心圈,但并不代表一定会就此消失在西周的版图之上。即使对待不同族的敌人,周人都能按照“灭国不灭祀”的原则来执行,那么对待自己的直系亲属,这条标准更没有理由不被执行了。

实际上对于三监来说,在朝歌附近的“邶”、“卫”、“鄘”三地并非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封国,他们在各自所管理的地区更多的执行的是一种军事管理权。而这三地的殷商贵遗民名义上应该还是为那位“殷侯”所辖的,这种做法也是为了政权能够平稳过渡。就霍、管、蔡三叔来说,他们仍然有自己的封地。
  看过前面内容的朋友,应该会注意到,在晋国部分时,我们曾经在临汾盆地的最北部,与太原盆地的交接处标注过一个“霍国”(现山西霍州)。不用怀疑,这就是霍叔的封国。鉴于他的罪责较轻,在被贬为平民之后,这个位于山西高原,而又地处王朝边缘的国家,被安排由他的儿子接任了。
  而作为罪魁祸首的管叔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如果从地理位置来看,他的封国正位于王朝的中心,具体位置也就在现在的河南省省会郑州。事实上就郑州本身来说,只是一个因为铁路兴建而兴起的新兴城市,但实际上在3600年前商人就已经看中的这个位置。在商人决定将都城迁回河北平原之前,这里曾经是商人的政治中心。如果你现在去仍然能够看到商人用黄土夯制的高大城墙,这应当感谢在随后长达3000多年的
历史中,这里没有建筑新的城市,由于没有“靠山”,在这里筑城的确不符合古典时期的防御需要。
  这个商人旧都所在的区目前被称之为“管城区”(郑州市区内),由于回族居民较多,按照“民族自治”政策,它的全称又被称为“管城回族自治区”,这个“管”就是得名于管叔所受封的“管国”。也就是说,管叔的受封地是商人的旧都,这也足以佐证管叔在周位的政治地位是很高的。只可惜管叔野心让他的封国成为了西周最早消失的封国,不管周公采取了什么方式让这一切变得更加的合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我们在中国部分的内容里,经常能够看到3000多年前的
历史还能够在现实中留下足迹。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中国人祖先崇拜的地缘文化,而这一点正是由周人所确立的,周人所确立的那些封国之名不仅在地名、姓氏中得到保留,甚至也影响了后世朝代的命名,在随后的历史当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当然,商人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中国没有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象形文字传承,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模糊很多。
  
  对于蔡叔来说,他的封国则位于河南南部的上蔡县。就他自己而言,当然是没有资格再享受这块封地了。好在蔡叔的儿子在周公看来是个有德行的人,因此蔡国也被保留了下来。
  关于蔡国,在随后的
历史中还会经常涉及到,只是这个蔡国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卫国核心核心区域示意图〉上很容易看到,蔡国的位置就在南阳盆地的东北侧,也就是说一出“方城夏道”,蔡国就会首当其冲。因此在楚人进入中原争霸时,蔡国也就成为了牺牲品。值得蔡国人庆幸的是,尽管楚人以“蛮夷”自居,但对于“灭国不灭祀”的规矩遵守的却不比周人差。因此在楚人的控制下,蔡人得以在迁地复国,而这个新“蔡”国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蔡县”。

对于“灭国不灭祀”的做法,其实跟上古之人的鬼神文化有关。既然人死之后尚能成为鬼,那么让这些“鬼”成为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而纠缠自己死后的魂灵,并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因此除非你有很大的决心,否则绝人子祀,在上古时代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的。当然,后世的中国人逐渐变成了无神论者,灭人九族的事情也就不那么可怕了。而对于满天的神佛的态度,也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保佑现实的利益。就像我们求佛祖、耶稣、太上老君、观音菩萨。。。。所保佑的基本都是升官发财、有情人终成眷属、早生贵子之类的。不过咒人断子绝孙仍然是被列为最恶毒的诅咒,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惯性。
  
  其实就管、霍、蔡三国而言,管国即使不在西周初年消失,他那居中的地理位置也能难让他的国运长久;而蔡国的位置注定他成为楚国的牺牲品;只是霍国的地理位置应该是更具潜力的,而为什么它最后也成为了一个匆匆过客呢?要解读这一问题,我们还要回到周公身上。对于三监的处理,只是周王朝地缘结构调整的一部分。要使得王朝稳定,卫国的封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周公要做的还有很多,这也是我们明天的分析方向。


网友:楼主的观点中也难免有位置决定论的倾向,即干得再好,不如卡位好。比如德国,那么辛苦地搞教育、科研、打仗,就因为祖先没有抢占一个好座位,结果志向越大,跌得越惨。而美国这个杂碎拼凑的国家,就因为强了个好位置,发达了,说不通啊。
  =============================
 答:怎么说呢,地理位置的确是重要的,但并不代表人就一定会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比方说一个出生在偏远山村里的人一辈子呆在原地,那能出头的机率是非常低的。但他如果迁移到城市中去,成功的机率就会增加许多。换句话说就是人不能改变环境,但能够选择环境。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种选择要容易许多。从一个族群的角度来看,则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了。
  另外地缘结构也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在汉唐时期,渭河平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当时的人看来,机会是在西部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在东部。又比如日耳曼人的地缘位置,在古典时期是要好于东欧平原的,因为他们离南欧的文明中心近,更容易吸引先进文化,而那时占据东欧平原的斯拉夫人在文明程度上则明显要低一等。只是在后来,整个欧洲的文明程度拉平了,斯拉夫人能够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向东扩张,东欧平原的地缘优势方才体现出来。


网友:鄙视兄能不能从地缘上解释下
    广东 山东 江苏
    哪个省更有潜力成为中华第一省
  ==========================================================
答:要看这个第一是从什么角度来看了,如果说从地缘经济潜力的角度来看,应该说各有优势吧。从经营东南亚这个地缘利益区的角度来看,广东的地缘优势似乎要强些。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来看,属于渤海经济圈的山东优势要多些。而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地跨黄淮、江淮、江南三个地理单元的江苏如果整合好了,可以成为一个中国平衡发展的样本。
  
  其实很多省市并不象我们在行政地图上所看到的那样,在地缘上是一个整体。甚至会出现一些地区与周边省市的地缘关系更近,而不愿意与本省的其他地区整合的现象。如果不了解这些地缘文化产生的背景与现状,仅仅是按照现有的行政规划与地理结构,作出的很多所谓的规划只能成为一厢情愿的纸上谈兵。
  
  以中国现有的行政结构来谈地缘经济,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本来也想开的。不过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网上还是各级政府,已经有很多人在做这件事了。只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连续
历史达到数千年,并且一直处在半封闭状态的国家,很多东西并不象看起来那么简单。
  就以江苏为例,不了解情况人会认为这个北中南都拥有海岸线的省份应当是个发展平衡的地区,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而现在在进行的部分,就是意在解读这些地缘文化的
历史已及形成的原因。在随后就会涉及到的齐鲁、吴越部分,山东、江苏包括浙江的地缘结构都会是重点。至于广东,最起码要到南越国时代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