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越王勾践的大逆转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我们接着解读春秋

如果要研究地缘文化的话,春秋是非常好的载体,可以说中国核心区的地缘文化,都可以在那些诸侯国中找到自己的代言人。春秋的地缘影响力实际上一直延续至今,晋、鲁、楚、吴、秦、巴、蜀。。。。。这些诸侯国的名称,不仅成为了文化标签,有些甚至直接成为了一些省市的简称。这其实要感谢春秋纷杂的地缘结构,使得政治博弈最大限度的展现了地理格局的原貌。
  如果说地缘文化研究的最佳时期是“春秋”,那么“战国”时代就是研究地缘政治的黄金时期,到时的分析方向也会偏向地缘政治。而如果要看军事地理的话,三国时期是很好的载体。只可惜电视剧是由艺术家编写的,在他们看来,那些地理名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随意搬用也不用负什么责任。似乎按照编剧、导演、演员的个人理解,充分挖掘英雄人物的“灵魂深处”才是票房最有力的保证。


在前面我们分析了外越地区(东瓯),这一地区其实还可以分为三部分,即灵河下游的台州湾地区;以下瓯江下游的温州湾地区。另外还有的就是瓯江上游的丽水地区。由于瓯江的南部还以飞云江、鳌江两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因此以温州湾为核心的“浙南三江”地区成为了瓯越之族的主要聚居区。而东瓯的政治中心则被设在温州湾以北的一个半岛上。这个半岛向南延伸,与大陆之间又形成了一个海湾——乐清湾,这些天然形成的海湾都是船舶驻扎的好地方(可以避免受到海洋恶劣气候的影响),也是东瓯地区海洋实力的支撑点。
  如果从地缘的角度看,温州湾以北,台州湾以南的这个半岛是东瓯两大主要地理单元的地理分割线。目前就东瓯国的政治中心究竟在哪里,还不是十分明确。但无论是瓯越族内部的政治力量,还是还自于西北方向的越国(内越),想要控制台——温两地,这个目前归属“温岭”市管辖的半岛,都是可以南北兼顾的好地点。
  对于东瓯以外的人来说,温岭地区是否为东瓯的政治中心,并不是大家所关心的。不过在21世纪的第一天,温岭却着实的出了一次名,因为根据天
文学家的计算,中国大陆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就是照在温岭的。对于凡事都喜欢抢个头彩的中国人来说,这的确是个吉祥之地。
  图:越国地缘结构图


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候分析“东瓯”,是因为在吴越争霸初期,越国所依重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出身于山地的步兵。应该说,在越国可以开发宁绍——太湖两大平原之前,居于山地之间的越国人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不过这也让越国的军队更加剽悍,和不畏生死。所谓“光脚的不怕穿脚的”,这些因地缘条件而形成的特点在“夫椒之战”中得到了全面体现,越人派至吴军阵前自杀的死士,让越国在实力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取得了战术胜利。
  
  只是这种不怕死的打法,固然能获得一时之胜,但在吴越两国的长期对抗中,拼得还是地缘实力。而吴国对于太湖平原水网经营的得心应手,也让越国无法在杭州湾以北立足。
  应该说失败之后的越人开始向吴人学习,将国都迁至绍兴平原之上的“会稽”就是最显著的表现。不过越人如果想在太湖平原上翻盘,或者说想在平原河流中与吴人一较高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于越人来说,他们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特点,让海洋成为自己水上力量的载体。

尽管越国已经落败于吴国,并且由于仙霞——天台山系的分割,创建越国的“于越”族,已经与东海之滨的“瓯越”族有了显著的分别。但无论从文化上,还是地缘实力上,越国还是能够用间接控制的手段,让东瓯族那些熟练的水手为越国的复兴事业作出贡献的。
  
  如果地图看的仔细的朋友应该会发现,在宁绍平原与台——温两湾之间,还有一个地理单元我们没有分析到,那就是象山湾。象山湾南至三门湾地区,目前是东部沿海港口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些海湾、港口实际上都是因为天台山脉一直延伸入海而形成的(包括已经与大陆切断联系的舟山群岛)。问题是我们之前也说过,无论出于生产还是生活的需要,人类总是会选择有淡水资源的地区居住。而河流湖泊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人口密度与地缘实力。而这些因天台山而生的海湾地区,之所以在先秦地区成为地缘争夺的盲点,正是因为缺乏较大的规模的河流,在人口数量较少的情况下,那些大江大河边上总会成为被优先得到开发的。这也为内、外两越在东北部留出了足够的缓冲地。
  
  不管越国用什么手段控制了外越地区,他们最终都增强了自身的海洋实力。这种新的地缘优势,在吴王夫差北上黄池与晋国争霸时开始显现。越国的水军乘吴国内部空虚,分兵两路沿海岸线北上。一路从淮河入海口入淮,进至泗水——邗沟交汇处以切断吴军主力的退路;另一路则溯吴淞江而上,直捣太湖东侧,吴淞江北的“吴都”。
  对于夫差来说,他完全没有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因为抛开海洋的因素,即使吴国“赐还”给越国杭州湾以北的部分土地。越国的军队要想进击至吴淞江,并最终进入苏锡常平原,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换句话说,夫差已经为吴国在陆地上留出了足够的缓冲之地。如果越人开始“造反”,进入济水的吴军,是有足够时间回防的。正如当年在柏举之战后,吴军凭借淮河水流迅速回防击败越国一样(这次吴军如果沿济水——泗水——邗沟回到江东,也是顺流而下)

当夫差在黄池得到越国进攻的消息时,回师江东已经是不可避免了。因为无论越国从陆地还是海上进攻,在吴军主力尽皆北上的情况下,吴国的留守部队都不可能支撑太长时间。只是越国预定的归国已经被越国切断,即使能够突破越国在淮河设立的防线。等他们到达江东时,吴都应该也已经陷于勾践之手了。
  因此得到消息的夫差并没有将越国进攻的消息公布,而是选择继续留在黄池与晋国争霸。关于争霸的结果,史书的记载不尽相同,《左传》认为是晋国“先歃”;《国语》则认定是吴国“先歃”。所谓“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歃血为盟”,具体的做法就是将献祭的牲畜之血,抹在嘴上,先做的就是盟主。这种做法其实一直延续至今,只不过结盟的双方不再是国家,而是个人(结义);另外大家可能觉得直接抹血太腥,就改为喝血酒了(牛羊也变成鸡了。当然,也有为表诚意用自己血的)
  
  现在一般认为夫差还是在黄池完成了他最后的辉煌,力压晋国当上的盟主。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采信了《国语》的说法。不过当没当盟主,对于吴国来说已经意义不大了。从夫差的角度来看,让军队表演“如火如荼”的行为艺术,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回师江东之时,不至于被晋军掩杀。而最终晋国也的确没有进行追击。

在解除了后顾之忧后,吴国终于可以回到江东与越国决战了。问题是夫差也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越国抄了底,现在即使能够回到江东,其实也没有什么胜算了。这种时候还对于吴国来说,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迁都至江北,经营好自己在江淮的土地。在春秋之时,诸侯们异地重新建国是常有的事(人口密度低,为诸侯国的迁移提供了空间)。比如东迁的郑国,以至那些被大国灭了之后,异地重建的例子。在战国后期,秦国攻占江汉平原之后,楚国也曾经将国都迁至淮河流域,以期东山再起。为此夫差甚至起了依托自己手上的军队,在士气未散之前攻下宋国的念头。尽管单看宋国的位置,是处在四战之地,但如果加上吴国在泗、淮流域已经占据的土地,,吴国还是能够保有一定实力的。
  只不过如果吴国真的定下了这样的战略,所要面临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吴国需要在淮、淮流域经营出新的水面交通网。这一方面是为了开发江淮地区(主要是东部,现在江苏长江以北的部分),另一方面则是出于防守的目的。如果吴国在太湖平原的根基稳定,吴国的下一步开发江淮东部的水网是肯定的。而在丢失了江东之后,那些北方大国已经不可能留给吴国充足的时间开发江淮地区了(江淮东部的人工水网后来还是形成了,并且在后来抵抗北方骑马民族入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新的吴国也没有长江天险为之提供保护,很难象之前那样偏安一隅。因此夫差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师江东,与越国一争短长。

当吴军回师江东后,越国已经攻破吴都,并杀了夫差的太子了。不过尽管越国与回师后的吴军主力进行过几次接触战,并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吴军主力尚在,越国要想毕其功于一役还是不可能的,因些吴越双方暂时还是停战言和了。只不过与当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求和的一方是吴国(公元前482年)。
  最终的结果是,越国获得了吴淞江——太湖以南的土地,也就是说取得了整个杭嘉湖平原的控制权。而吴国则暂时得以保住了他们在苏锡常平原的根基。只不过连年征战的吴国,内部早已空虚不堪,另外攻入吴都的越国军队,对吴国的物资和基础设施进行过什么样的掠夺和破坏是可以想见的,越国在撤退之时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就是吴国在太湖之中的那些大型战舰。而丧失了这些船只,对于吴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以他们残存的实力,已经很难再将水军恢复到原有的实力了。因此吴越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的大逆转,形势变得对越国愈发有利,或者说越国成为江东之主只是时间问题了。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478年,越国终于对吴国展开了决战。而这一次,吴国已经没有了在杭嘉湖平原上的缓冲地,吴淞江直接成为了吴越两军的分割线。
  最终越国凭借强大的水陆两军,分兵三路,轻松的突破了吴淞江防线。研究战史的人一般将吴军失败的原因归于夫差的判断失误,将主要兵力用于防守越国的左右两军,而让越军主力从中路突破。其实对于当时的吴军来说,已经没有实力防守整条吴淞江了。军力占优的越国,在多点齐发的情况下,攻入江北实属必然。

最终渡江成功的越人与吴军决战于江北,由于江北那片湖泽之地被称之为“笠泽”,战役因此也被史家称之为“笠泽”之战。而失去了最后保护的吴军,只能向吴都退却。在吴都城南进行了几次失败的抵抗之后,吴国最后残存的力量可以选择的只有退入“吴都”,作最后的挣扎。
  
  不得不说,吴人苦心经营的,具有水陆两栖特点的都城足够坚固。吴人据城自守了三年之久。只是城墙再坚固,粮食也有吃尽的一天。于是
历史开始重演当年夫差破越都的一幕,只是这一次被围在山上的是夫差,而胜利者则是勾践。
  附:笠泽之战示意图


 如果勾践愿意,在夫差请降之后,历史可能还会按照当年的路子走下去。但最终的结果是,夫差自尽,吴国从此绝祀而灭国。如果光看结果,我们会认为勾践做事有些不仁,因为当年无论是出于何况原因,夫差还是保留下了越国的。
  实际上当时勾践也并没有做的这么绝,或者说他也表示愿意保留吴国,只不过勾践不可能不吸取当年夫差的教训,让吴国原地重建。越国为吴王选定的新领地在“甬东”,也就是宁波平原的东部。相信从前面一直看贴的朋友不用看图也清楚,那里是越国的大后方,并且尚属待开发地区。将吴王放在这样一个在越人与大海包围之中的土地上,夫差重演卧薪尝胆的一幕,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和二战之后,苏联将德日战俘放在西伯利亚搞开发,算是一个路子。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不失为一个活命的选择。但对于一个曾经的霸主来说,这种选择无异于侮辱。因此夫差选择了自杀,吴国也因此而灭。
  
  吴越之间的争斗,对于后世来说,成为了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无数人在为勾距的大逆转而喝彩;也有很多人在为当年夫差的一念之差而扼腕。实际上就吴越两国的地缘关系而言,吴国要想彻底消灭根植于山地之中的越人,是很有难度的;而越国反制成功后,要想清除吴国在太湖平原上的势力,要容易的多。但这并不代表吴国就会败于越国,相反,如果吴国不是那么急于北上争雄,经营好太湖平原,并进一步开发宁绍平原的话,代表江东北上争霸的仍然会是吴国。
  无论吴越两国谁取得了成功,江东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国的地缘政治舞台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吴越争霸的
历史意义就在于,让江东地区通过内部博弈,融合为一体。这种整合,晋人在山西高原上,齐人在山东半岛上都在作。越国故事的传奇之处在于,他是在春秋时期,诸边缘大国中,唯一由山地而起,进入平原成为主要地政治力量的国家,特别是他所面对的是吴国这样一个,已经成熟的大国时。
  
  取得胜利后的越国,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承吴国在长江以北未尽的事业。只不过,这一次越国的做法和吴国有所不同。他们将在地缘战略上作出一系列的调整,以让自己不再重蹈吴人的覆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