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晋人实施的“假途代虢”战术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上节我们说到,晋国在秦国征战渭河平原时,不仅抢先占据了渭河平原的东端——河西之地,还取得了崤函通道的控制权。如果说河西之地对于秦人的意义,是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以自保的话,那么崤函通道则是秦人进入中原,参与争霸的必经之路了。
  崤函通道的西头,就在黄河的那个拐角与华山之间,后来著名的“潼关”在就是筑在此。这里本来是分封给郑国的。不过在郑国先知先觉的东迁之后,晋人填补了他的空缺。这样洛水——华山一线,就成为了秦晋之间的地缘分割线。而在崤函通道的东头,晋人同样希望取得主动权。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个东迁到陕地,并且跨河立国的“虢”国,也为了晋人的眼中钉。
  由于这个虢国的国土分列在黄河的南北两岸,因此这个新“虢”也被分别称之为“北虢”和“南虢”。其实他们是一个国家,主体是在黄河南崖。虢国人在此所筑的都城叫作“上阳”,而他们在黄河北岸所建立的战略要点叫作“下阳”。

就陕地和南、北虢国的地缘价值,我们在春秋之初已经做过一些分析了。应该说南虢所在的陕地,不仅能够限制住秦、晋两国的势力,延黄河南岸的“崤函通道”向中原渗透;也能封堵住晋人南渡黄河,直接进入崤函通道东端的路线。因此,对于整体实力越来越强的晋国来说,拔除掉这颗眼中钉是他们争霸中原的前提。
  
  陕地(现属河南省三门峡市)所在的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黄河之北的中条山,与黄河之南的秦岭在这个点上,都有向黄河挤压的泰势。与就是说,黄河南出晋陕大峡谷后变宽的河道,在陕地开始收窄。这种地理结构,让陕地成为了枢纽地区的可能性。
  由于过了陕地之后,直到进入洛阳盆地前,黄河都是在峡谷中穿行,因此陕地一带(包括它对岸)成为了进出山西高原的重要渡口所在地。无论是从中原——洛阳盆地西进山西高原,还是山西高原上的居民想进入洛阳盆地,大多数时都会选择在此渡河。而这里也诞生了著名的黄河古渡“茅津渡”。
  茅津渡的地理结构其实和龙门渡有点象。都是在黄河进出峡谷的节点上(前者为三门峡,后者为晋陕大峡谷)。只不过龙门渡的水流刚出峡谷,去势正强,渡河的难度很大。而茅津渡则不一样了,这里由于河道变窄,水流反而变得缓慢了,加之河道不宽,所以成为了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不过说到晋国“假途代虢”之役,却并没有利用到“茅津渡”,晋军是从茅津渡西面的“太阳渡”渡河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是因为茅津渡一带的地形已开始进入山地,而控制它的,正是被周人所鄙视的“戎狄”。




晋"假 灭虢"地缘关系示意图


晋人在实施“假途代虢”战术之前,已经基本整合好了中条山以北的运城盆地后,但当他们希望继续南进,希望掌握黄河两岸的控制权时,却遇到了一个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中条山”。由于中条山横亘在黄河北岸,晋人的南进路线并没有更多的选择。最为平缓的路线是先绕至中条山的东头,沿蒲津渡、风陵渡南行至黄河北岸,再东进,攻击虢国。虽然说这条路线较为平缓,但最大的问题是路线较远。不过距离倒不是最致命的,晋人可以沿中条山南麓,逐次攻击前进,在将中条山以南、北虢以西的土地都收入囊中后,再对虢国发动最后的攻击。
  事实上晋人也正是这样做的,在公元前661年,晋军攻灭了中条山南麓的“魏国”(现山西芮城县北),并将之分封给了一个叫“毕万”的大夫,而这位毕万的后代也成为了“晋国六卿”之一,并成就了战国七雄中的“魏国”(也成为了魏姓的始祖)。只是当晋国通过灭魏,进逼至北虢西境时,却并不代表顺势拿下北虢。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一是因为所谓“北虢”,其实只是黄河南岸的“南”虢在北岸所控的一块飞地(下阳),在晋人发动攻击的话,虢军可以从黄河南岸的上阳城渡河支援下阳;另一个原因则是,在虢国的北部,中条山中还有一个诸侯国——虞国。说起虞国的位置,可以说是很特别的,因为他的核心区其实是建在中条山中的一小块平原之上的。由于这个位置中条山中的小盆地是虞国故地,因此古称“虞原”。虞原地理位置的特别之处在于,虞国人可以比较容易的在中条山南北两侧穿行。并且只要控制住盆地南北两头的山口谷道,就可以极大的提升自己的搞击打能力。
  如果说虢国控制的是黄河渡口,那么虞国控制的就是穿越中条山的快速通道。而这两个点又恰巧呈南北方向排列,形成一个唇齿相依的形态。在两国达成同盟时,如果晋人从北进攻虞国,虢国可以从南面给予其支援;而如果晋人从已经吞并的“魏”地东南进攻虢国的话,那么虞国则同样可以对虢国以支援。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晋国能够采取突袭的方式,迅速攻灭一国。只是不仅虞国的核心区处于中条山的保护之中,就是北虢的下阳城,也不是一马平川的地形,中条山南麓所延伸的那些南北向的支脉,让由西至东的攻击,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晋国有足够的军力和耐心,分别从中条山南北两侧发动进攻,通过持久战同时解决掉虞、虢两国。而比这种硬碰硬的打法更值得使用的是,打破“虞虢联盟”,然后个个击破。

晋国最终选择的拉拢对象是虞国。其实即使虞国保持中立,仅仅是借道,晋国的目的就达到了。不过贪图财物的虞人不仅同意借道,还直接参与了对下阳城的攻击。在曾经的盟友转变为敌人的情况下,虢国丧失他们在黄河北岸的据点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一年是公元前658年,离晋国攻灭魏国仅仅过去了三年。晋国之所以这么高效率,或者说是如此急于取得黄河渡口的控制权,是因为在前一年(公元前659年),秦国那位胸怀大志的君主——秦穆公上位了。他刚一上位,就对占据茅津渡的戎人发起了攻击(史称“茅戎”),并取得了胜利。相比于虢国所控制的太阳渡,茅津渡的河面要更窄,也更方便渡河。这也使得茅津渡在以后的历史中,成为了从山西高原南渡黄河的主要渡口。
  秦国的这种跳越式的军事行动,其战略目的是很明显的。更为重要的是,秦国的这次军事行动,肯定也是向茅津西面的虢国借道了。虽说秦人打的是为王室驱戎的旗号(因为茅戎经常凭借茅津之利,南渡黄河侵扰洛阳盆地),但在王室控制力日渐衰退的情况下。秦人亦有很大的可能回手就将虢国给灭了。如果秦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假虞灭虢”的典故就将被改写为“假虢灭茅”了。
  
  由于黄河这条天然的地理分割线存在,晋人就算可以容忍秦人通过崤函通道进出中原,也断然不愿意看到秦人越过黄河,渗透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就象秦人对于晋人占据河西之地,一直耿耿于怀一样。因此对于晋人抢先采取这种有失光彩的战术,吞并两个同宗诸侯的心情,我们也应当表示理解。毕竟春乱世的格局已经形成,谁能够抢先一步将防线推进至天然障碍面前,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安全保障。从这个角度看,比起后起的秦国,晋国显然是抢占了先机。
  需要说明的是,“假途伐虢”的战术,晋人其实实施了两次。公元前658年那次先攻占了黄河北岸的下阳;三年以后又故技重施,渡河攻占了上阳城,完全灭掉了所谓的南北二虢;第二年又借回师休整之名,出其不意吞并了虞国。至此晋人算是完全控制了河东地区,并将势力范围延伸至黄河南岸的崤函通道。
  
  “假途伐虢”战术的实施者就是那个取了骊姬,并欲废长立幼,触发“骊姬之乱”的晋献公。在此我需要向看贴的朋友,以及为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而辛勤工作的文艺工作者道歉。因为在此之前我曾经建议想象力丰富的朋友,抢在那些著名编剧之前,将这个有“桃色”潜质的故事包装成影视剧。但事实上我低估了艺术家们的
历史敏感度,因为早在2003年,36集的《骊姬传奇》便横空出世了。那位以军人形象活跃在萤幕上的段奕宏亦在此片中担当主角。不出所料的是,编剧们丰富的想象力依旧是“绕枕三日”,让人“三月不知肉味”(吐的)。最经典的桥断是段团长所扮演的角色,QJ了秦海璐所饰的骊姬,并生下了晋国新的继承人。只是不知道晋国的那些先人们,九泉之下看到这些情节,会不会从墓中跳出来。

关于郦姬之乱在秦晋地缘关系上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在之前已经交待过了。实际上在晋惠公上位,秦晋通过“韩原之战”夺取晋国控制的河西地之后,这场动乱所造成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因为秦晋争霸的主角之一“晋文公”也就是“重耳”还未正式出场。
  重耳和夷吾(晋惠公)都是晋献公的儿子,也因骊姬之乱的原因在外避祸。相比于夷吾躲在左近的“梁国”,重耳跑的范围就要广的多了。在他十九年的逃亡生涯中,齐、楚、宋、郑这些大国都曾经留下他的足迹。对于一位公子来说,这当然是一种磨难。不过这种流亡的经历,也让重耳充分了解了黄河下流乃至长江流域几个重要大国的地缘结构。这也是他仅仅在位九年,便成为就了霸主地位的基础。
  
  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国继承君位,仍然与秦穆公有关。对于地缘上相对牌劣势的秦国来说,通过介入晋国的君位之争,以获取政治筹码,一直是秦人所惯用的方法。因此在韩原之战后,秦国在取得河西之地的控制权后,还提出了另一个要求,即将晋国的太子,也就是晋惠公的继承人入秦国为质。这种作法当然是具有要挟的意思,不过对于秦穆公来说,他的本意其实是培养晋国的下一代君主在感情上更亲近于秦国。因为以双方的整体实力对比来说,秦晋之好的局面,比秦晋争霸的局面,要对秦国更为有利。因此对于这位入质的太子,秦国给予的待遇是很高的,秦穆公甚至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这位晋国太子,希望再结秦晋之好的诚意应该是足够的了。
  问题是与秦穆公的战略眼光相比,这位晋国太子显然要差许多。在自己的父亲病重之时,由于担心太子之位不保。在没有通知秦人的情况下,这位秦穆公的女婿跑回了晋国,并成为了新的国君。其实这位太子如果不是自己跑回去的话,秦国也一定会派军护送他回国继承君位的。而他这种“忘恩负义”的作法让秦国对于与晋国结成战略同盟的想法落空了,也让秦穆公意识到,他需要再找一位投资对象,以替换掉这位没有政治眼光的“白眼狼”
  这位新的投资对象就是重耳。而这其中让喜欢八卦的朋友感兴趣的是,秦穆公将被前太子遗弃的女儿又嫁了给了重耳。尽管先秦之人的观念比之现在要开放的多,不过这种把侄子的妻子改嫁给伯父的做法,也的确够可以的。只能说在政治家看来,所谓儿女之情并不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能够为之带来什么样的利益才是最吸引人的。
  关于这段真实“艳史”的细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自行查找。在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晋文公上台之后,秦晋之间的地缘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而这些也是我们下一节所要解读的。(《郦姬传奇》里重耳与骊姬还发生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所以想看艳史解读的朋友,还是找这些导演编剧比较对路)

重耳终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成为了“晋文公”,秦晋两家由于姻亲的存在,也开始了一段蜜月期,所谓“秦晋之好”就是从这里来的。对于秦穆公来说,之所以费尽心机介入晋国的内部事务,除却想拿回河西之地以外,更想东出崤函通道,去中原一试身手。如果晋国从此能受秦国控制,自然是最好;即使不能,双方保持一个良好关系,并达成同盟,共同图谋中原,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对于还未完成渭河平原整合的秦人来说,能够在晋国的引领下,到中原地区去一试身手,会安全的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