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赵紫阳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123456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赵紫阳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123456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三家如何分晋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现在我们暂时离开中山国,回到“三家分晋”的话题上来。应当说,但凡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基本都知道“战国七雄”的概念。而这七个战国强国中,魏、赵、韩都是从晋国分裂而来的。如果你再对历史感兴趣的话,对于“晋国六卿”这个概念也应当不会陌生。因为在晋国最终被三大家族分裂之前,晋国的国政长时间是被六大家族所掌控的。而晋国之所以会形成六大家族的格局,始于那位老来称霸的“晋文公”,他所创立的“六卿”制,为日后晋国内部分裂的地缘格局埋下了隐患。
其实这也不能怪晋文公,六卿制度的设立,根本目的是为了分权。只不过晋国的地缘格局实在有些复杂,这些卿族世家最后独立出自己的一片空间也实属无奈。
“晋国六卿”一开始只是个政治概念,至于是谁任职这些高位,其实是不固定的。只不过华华夏族也好,中央之国也罢,实际都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而这些个家庭繁衍到一定时候,就形成了宠大的家族。而这些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亦希望他们所获得的利益,能够因由血缘的关系而传承下去。这种情况实际上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改观,我们经常能够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看到来自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共事于同一个政府部门的情况。并不能说这些人都是庸碌之辈,但他们能够获得比旁人更多、更重要的资源,那就是“机会”。
晋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春秋晚期,晋国六卿的概念实际已经演变为“六大家族”了。这六大家族分别是: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而这六大家族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因晋文公所创的是“六卿”制度,就满足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之间同样存在的残酷的博弈。
事实上这种政治博弈,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记载政治斗争的历史,也是众多历史爱好者及影视剧编导们所热衷的题材,一般而言并不会成为此贴所感兴趣的话题。之所以在这里要提到晋国六卿的概念,是因为在周王朝没有完全覆灭之时,或者说中国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之前,“封建”制度仍然是政治主流。而相比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斗争,很容易连带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因为就象诸侯们从王室那里分封到土地一样,卿族大夫们也从各自的君主(或称“公室”)那里分封到土地。你在政治格局中的位置,直接影响你家族的生存空间。
对于晋国内部繁杂的政治斗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研究一下。基本的脉络是六卿变四卿,即中行氏、范氏先被灭,然后是魏、赵、韩三家联手攻灭了智氏。关于春秋战国时代应该从什么时候分界,历来都有不同的说法。之前我们也分析过,正式的分法,应该从魏、赵、韩三国的诸侯地位,被王室承认那年算起(公元前403年),否则所谓的“战国七雄”无从谈起。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官方”的任命,并不总是和现实合拍的。在群雄并起的年代里,各政治力量往往都是先把生米煮成熟饭后,再去关注面子的问题。那些在春秋中称霸的诸侯们也只会真的形成称霸的局面后,才会去会盟诸侯,并谋求王室的承认。只有那位以“仁义”为上的宋襄公才会去尝试,在自己的实力尚未达到之时,便去走会盟的形式,希望大家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结果当然是自取其辱。
因此如果从现实的角度看,魏、赵、韩三家在联后攻灭智氏之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的局面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正如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那样,智氏和之前的中行氏、范氏一样,在失败之后失去的不仅仅是政治地位,更是土地。没有人会坐以待毙的,因此每一次政治斗争都是通过战争的形式来体现出来的,而结果则是地缘政治的重新洗牌。
到了公元前437年,晋国公室最后的土地也被三家瓜分干净了。只不过暂时谁也不愿意承担灭晋之祀的罪名,还为晋国的公室保留了“绛”都、“曲沃”两座城邑,并且反过来要奉三家为上。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三家分晋基本算是完成了。如果将这一年看成是战国时代的实际开启年,也算合理。
我曾经非常想还原出“晋国六卿”以及“三家分晋”之初的地缘格局,但后来发现,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在当时,国家的形式还是以点为主,即以控制城邑为主,点与点之间暂时还没有条件连成一片。而这些家族在晋国所受封的城邑,经历过上百年的积累过程,并不一定会限于某一个地理单元。也就是说,他们所控制的土地是犬牙交错。即使是在六卿演变成为三大家族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很难用一条国境线,准确的划出魏、赵、韩在国的地理分割线。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缘格局,显然是不符合地缘政治的基本规律的。如果没有稳定的,联成一片的国土,谁都不会感到真正的安全。因此三晋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就是在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这个磨合的过程,即有战争,也有和平的交换。根据自身在三家分晋之初,所占据的地缘位置,魏赵韩三家也或主动,或被动的确定了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或者说是将哪个地理单元,划归自己的势力范围。
鉴于三晋最后的土地已经远远超出了山西高原的范围。我们会分片解读,三晋是如何分别分割这些大的地理单元的。首先当然是晋国的大本营——山西高原。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魏、赵、韩三国是如何瓜分山西高原的晋国土地的吧。前文我们说了,如果要想将三晋在分立之初所占据的城邑完整的标示出来,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我们却可以从三个国家的初都处,以及他们在战国后期所形成的地缘格局,看出他们的主要扩张方向。
正如所有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一样,适合耕种的平原地区,都是争夺的重点。因此在三家分晋之后,三个曾经的盟友都选择了自认为最有利自己发展的城邑作为都城。其中魏国的政治中心设在运城盆地的东部,与他们在中条山南部的初封地——魏地,隔中条山相望。在假途伐虢一节中我们已经说过,魏国的这块初封地,是因晋国吞并了一个叫“魏”的小国而得到的;而韩国的先祖得到他们的初封地,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这片因韩原大战而闻名的土地,之前也是属于一个叫“韩”的小国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是多么的怀旧,这些国名在转换为地名后,又被它的新主人重新变为国名。
韩国在独立之后的新都城,设立在临汾盆地的中部,叫作“平阳”,与位处临汾盆地西部的韩原遥呼应。如此看来,韩国似乎对临汾盆地情有独钟,而魏国则更应该在运城盆地拓展自己的空间。不过有一个问题是,临汾——运城两大盆地,虽然分割为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但实际上这两个地理单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春秋晋国的章节中已经解读过了。也就是说,既然晋国最终将临汾——运城两盆地融为一体,并成为晋国的核心区,那么理论上存在的两个山头,实际上被合为一座天王山了(也就是“河东之地”)。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韩、魏两国势必有一家要被挤出河东之地。
纵观先秦的历史,并非所有的地缘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就好象大家所熟知的“一山不能容二虎”这句俗语,其实还有一句少有人知的后话,叫作“除非一公和一母”。只可惜韩魏两国都是经历过晋国内部残酷的政治斗争,而生存下来的强者,并没有一方愿意象当年的“申戎”一样,仅仅满足于把持周王室的选后权,并以此为前提,甘为对方所驱使。
最终的结果是魏国获得了河东之地的控制权,而韩国则被迫将他们的政治中心迁往别处。如果晋国不是三分天下,而是由韩魏两国平分秋色的话,,那么韩国人很可能会向北占据太原盆地,并将晋北的忻定盆地、大同盆地作为扩张的方向。不过可惜的是,那三个盆地已经被赵国定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了。
赵国的先祖赵夙,与魏国的先祖毕万是同时受封的。时间都是在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大举吞并河东诸侯之时。将吞并的土地奖赏给有功之臣,是分封制的一种体现。赵人所得到的土地就是韩原附近,那里原来属于一个叫“耿”的小国。不过与魏赵两国有所不同的是,赵人并没以以“耿”作为自己的国号;更为重要的是,赵氏子孙并没有将临汾——运城两盆地所构成的河东之地,作为自己的扩张方向。而是选择做一个开拓者,将目光锁定在山西高原的北部。
三晋主要扩张区示意图
赵国的先祖赵夙,与魏国的先祖毕万是同时受封的。时间都是在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大举吞并河东诸侯之时。将吞并的土地奖赏给有功之臣,是分封制的一种体现。赵人所得到的土地就是韩原附近,那里原来属于一个叫“耿”的小国。不过与魏赵两国有所不同的是,赵人并没以以“耿”作为自己的国号;更为重要的是,赵氏子孙并没有将临汾——运城两盆地所构成的河东之地,作为自己的扩张方向。而是选择做一个开拓者,将目光锁定在山西高原的北部。
如果说韩国最终退出了河东之地是因为魏国的压力,那么赵国则是在六卿尚存之时,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扩张方向。那位真正为赵国独立奠定基础的赵简子,在公元497年之前所筑的晋阳城就在现在的太原一带,而筑此城的目的就是为了远离政治博弈的主战场:临汾——运城盆地。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晋阳邑的地理位置,就会发现晋阳在太原盆地的北端,或者说是处在忻定盆地与太原盆地相接之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可以左右逢源,将忻定盆地与太原盆地融合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赵氏的这个选择,无疑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而晋阳城在筑成后不久,也帮助赵氏族人经受了两次大的战役。一次是公元前497年,中行氏、范氏联手赵氏在邯郸的小宗(邯郸氏,又是一个想做大家长的“曲沃桓叔”),对晋阳城发起的进攻。这次战役的最终结果是赵氏联合了智、魏、韩三家,反过了灭掉了中行氏和范氏,而赵氏内部的大小宗之争,自然也平息了。这次战役除了让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少了两个竞争对手,也让赵国在今后的地缘整合中,将重点放在让自己在太行山两侧的土地连成一片(否则赵国孤悬于河北平原上的领地,就算不被人吞并,也很有可能再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
晋阳城所面临的第二次考验,和第一次如出一辙。这一次是智氏联合魏、韩两氏,欲灭赵氏。后来发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楚了。赵国反过来策动魏、韩两氏共同灭了智氏,而晋国的政治洗牌也就此终结。接下来的事,就是魏、赵、韩三国,如何将瓜分而来的土地重新组合,以让三国的控制区能够最大限度的连成一片。
对于晋阳城的位置还需要说明一下,主要是百度百科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对于一些认定百度为权威的朋友,可能会有所误会。赵人所筑的晋阳城位置在现在太原市的西南。或者说现在太原市的主城区是在汾水的东侧,而赵人所筑古晋阳城在汾水的西侧(现在的太原市晋源区一带,著名的晋祠就在这一区域)。不过也有人认为晋阳是在现在的永济市一带,也就是运城盆地的西南部(如果你在百度百科中寻找答案,就会找到这样的结果),所依据的理由是秦国在与魏国的战争中,从魏国手中夺取了一个“晋阳”邑(公元前319年)。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古典时期,一名多地的现象很普遍。赵国初都的晋阳城的确是在太原西南部,否则秦人决不会迟到公元前246年才攻克晋阳。更为重要的是,赵人如果不将政治中心移至山西北部,他们在北方的扩张行动将无所支撑(政治中心总是要放在最需要集中人力物力的地方的)。
晋阳位置示意图
如果我们将山西高原,由南至北按照地缘关系作一个划分的话我们首先可以将临汾——运城两盆地视作一个战略区。按照方位来看,这个战略区属于“晋南”。在华夏族以黄河下游作为扩张对象时,晋南地区是中央之国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也是山西高原的地缘核心。而当华夏族开始向北扩张后,山西高原中部的另两个盆地:太原——忻定盆地,又可以划分一个个战略区,即为“晋中”。这两个盆地之间的关系与临汾运城盆地类似,而当年赵人将政治中心设在二者的连接处,更是让晋中地区能够以一个整体形象,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
至于恒山山脉以北的大同盆地,或者说晋北地区,由于向北与蒙古高原之间,没有连续的山脉作为切割线;向南又有恒贯太行——吕梁山脉的恒山山脉作为屏障。因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大同盆地成为了农牧混合区,尤其是在华夏文明趋于保守的时期,帝国的统治者更愿意将更易于防守的恒山山脉,作为主要的防线。
当然,大同盆地最终还是成为华夏核心圈的一部分。而最先作出这种尝试的,正是赵国。鉴于赵国在北方的扩张,暂时还不至于与另外两个邻居发生冲突,我们还是先将目光转向山西高原的南部,因为在魏、赵两国瓜分完临汾——运城,太原——沂定、大同,这五大盆地后,还有一片虽不丰腴,战略位置却极为重要的地区没有进入我们的视线,那就是“上党高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