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说说中牟所在的林州盆地的交通问题。既然我们将之称为盆地,那么它的基本地形就是四面环山的了。之前我们也说了,林州盆地西面为太行山主脉,其他三面则是太行山东麓的延伸,因此相比而言,林州盆地与河北平原的交通要便利的多。这也使得赵国最终还是沿山势在面向魏国的一面,修筑了长城。鉴于秦代之后,长城修筑的重点都在北方,这些诸侯割据所修建的长城就再也没有得到维护了,因此已经很难找寻到它们的遗迹。而我们所引以为傲的“万里长城”,如果不是历代不断人重修,也早以淡出我们的视线。只不过为了显示中国人的力量,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让很多外国人,误以为八达岭上那段长城,就是当年秦始皇所修筑的。
相比于那些“河堤长城”,建筑于山脉之上的长城还是容易保留下些遗迹的,林州盆地的边缘也的确发现了一些长城的遗迹。如果有朋友对于发现这些历史记忆有兴趣的话,不妨按照我在图上所画的那个黄圈去尝试一下,这也算是地缘研究所带来的乐趣之一吧。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想从林州盆地出发去往邯郸的话,应该是先向东到达现在的安阳地区,然后向北渡过漳水到达邯郸。不过魏国占据了漳水以南的平原,并且与赵国发生激烈的地缘矛盾之后,中牟与邯郸的交通就没有那么顺畅了。赵人很有可能需要向北从那些山体中,穿越漳水(甚至浊、清两水),然后经滏口陉东出“滏口”进入邯郸。这种走法显然是非常艰险的,不过比之二千多年后的林州人民需要在山崖上凿开一条水渠,将浊漳水引入林州盆地,赵人的工作还算轻松的。不管怎么说,林州盆地通往河北平原的道路还算通畅,亦有多种选择,但对于赵人来说,他们还需要有一条通道横穿太行山脉的分水岭进入上党地区,否则中牟的地缘价值将大打折扣。很不幸的是,林州盆地西侧的这一段太行山山体,是南太行中海拔最高的一段(海拔2000米以上)。因此无论是对于赵人,还是以后想从林州盆地西入上党高地的人来说,都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唯一可供开辟道路的地点,在这段山体的中间。那里有一连串的峡谷,如五指峡、龙泉峡、红豆峡等。对于我们来说,不用为弄清这些峡谷的名称而烦恼,因为这些东西向相接,连接林州盆地与长治盆地的峡谷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太行大峡谷。如果大家想领略一下太行山的险,这是一条有代表性的路线。 沿太行大峡谷一线目前已经开通了公路,我们可以很方便的乘车游览,不过对于古人来说,这条要经行一系列峡谷的路线实在是太过艰险了,因此这条道路也被称之为“羊肠坂道”(也被用来特指其中一段最难行走的道路)。至于赵人在经由这条道路往来于东西两地时,碰到过多大困难,只能凭我们想象了。但数百年后,那位将政治中心建立在“邺城”的曹丞相,在经由这条“羊肠坂道”时,却留下了自己的感慨。这些感慨被记录为文字,名曰《苦寒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这首曹操的代表作,来体会一下丞相当时的心情。在这里只贴出前前面几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能让一代枭雄叫苦不叠,这条“羊肠坂道”之艰难可想而知了。曹操当年之所以选择从太行大峡谷进入上党,一是因为从邺城出发,这是最近的路线;二是因为这条路线可以直插长治盆地乃至整个上党地区的地缘中心,也就是现在的长治市所在地,而曹操当时的征伐对象(高干,袁绍的外甥),也正是盘据于此。如果你从其他的道路进攻的话,都必须先攻占其他关隘,不能达到一战定胜负的效果。 任何一条有重要价值的战术通道,军事家们在合适的点上构筑防御体系,羊肠坂道也不例外。在长治市的东侧有一个山口,是经由羊肠坂道进入长治盆地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将长治盆地比作一个壶的话,那么这个山口就象是一个壶口,通过它就能够与河北平原沟通,所以这个山口被命名为“壶口”,构筑关隘之后自然也就叫作“壶关”了(现在那里有个村子叫“壶关村”,想找壶关的朋友,千万别找到壶关县城去了)。其实在太行大峡谷中的任何一个峡谷,都可以筑关守道。但对于一个军事要塞来说,更需要的是得到快速的后勤支援。因此在路口的两端,进入平原地区的最后一个路口筑关,是能够获得最佳防御力的方案(函谷关后来被弃,移于潼关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由于中牟——太行大峡谷——壶关——长治的这条“羊肠坂道”,必须经由长治盆地,再北上进入太原盆地。因此长治盆地始终是赵韩两国争夺的焦点,双方所占据的城邑也可以说是犬牙交错,也经常易主。在魏国准备将自己在上党高地的控制区交给韩国时,赵国最为忧虑的就是韩国在上党高地取得了绝对优势,自己的通道被韩国所控制,因此是极力阻止。而关于韩赵两国在上党高地的博弈,一直贯穿于两国历史,直到长平之战前,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将所控制的上党地区全数交给赵国才算结束。 至于赵韩两国在上党高地的博弈,史书中记载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一时期,一个城邑归属于韩国。但在另一个时期又显示为赵国的城邑,至于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中间是否有过反复就不得而知了。但通过地缘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赵国所感兴趣的主要是长治盆地,对于晋城、阳城地区(以及韩国腹地的其他土地),即使攻入也会迅速回军,或当作筹码与韩国交换自己需要的土地。最典型的例子是赵国曾经在公元前370年攻取一块郑地(郑国的土地,但郑国在五年前刚被韩国所灭,所以是韩国的土地了),最终被用来换取了长治盆地的“长子邑”(长治市西南的长子县,也是长平之战中赵军的重要据点)。在有些文章中,赵人所换取的这个具有重要价值的城邑,被认定为是韩王的“长子”被送往赵国为人质,只能说是望文生义了。由于经由太行大峡谷的羊肠坂道过于艰险,因此在古典时期,除了林州盆地的居民以外,河北平原之上的居民很少使用这条通道(军事用途除外)。这也造成了它不太为人所知,没有被列入“太行八陉”之列。而后世的一些研究者在发现太行大峡谷能够通行之后,曾经试图将之归入孟门陉,即认为孟门陉在向北穿越太行山之后,没有向西进入晋城盆地与太行陉会合,北入长治盆地;而是再北向插入太行大陕谷,然后再西过壶关进入长治盆地(这两条路线都是在现在的陵川县转向)。相比于前者,后者所要遇到的困难显然要大的多,在日常交往中也没有什么必要(现在也没有沟通二者的公路)。唯一的战术作用就是可能避开经过晋城盆地腹地,直击长治盆地。也许的确在某一历史事件中,出于军事的需要,有军队走过孟门陉——太行大峡谷——壶关的路线,但以林州——长治为起始的“羊肠坂道”的确是一条有别于太行八陉的太行通道。 关于通往壶关的羊肠坂道就分析到这了,对于赵国来说,这道道路曾经是他们沟通长治盆地的重要通道。不过在他们放弃中牟之后,邯郸西侧的“滏口陉”就成为赵国最为重要的东西通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