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赵——燕——中山国地缘关系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赵——燕——中山国地缘关系图

最近写得比较细,一是因为三晋之间的地缘关系,不把相关的路陉,以及控制这路陉的关、邑交待一下,是很难弄清楚的(相信以前看书,这一块大多数人都是云中雾里);另外就是,战国结束后会暂停一下古典部分。所以在图上会标多一些细节,这样即使后面的没写,大家如果消化了之前的内容,并有图参考,很多读史方面的疑问也可以恍然大悟了。

在解读完中山国与赵国在井陉一带的地缘关系后,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华北平原的北部,去看一下那里的地缘结构了。不过在解读赵国如何从北线进击中山国之前,我们还需要将视线再转回山西高原,去看看赵国在彻底解决中山国之前,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在赵国的历史上,赵简子和赵襄子两父子无疑是贡献最大的,如果没有他们两次解了晋阳之围,并反手与其他家族联手灭了范、中行、智三家,也就没有位列战国七雄的赵国了,甚至也都不会有三家分晋的格局出现。不过祖宗打下来的基业在好,后世如果没有正确的战略眼光,与时俱进的规划新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地缘扩张的方向),最终也还是逃不脱被人吞并的下场。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迁后的郑国,在郑氏三公为新“郑国”打下良好的基础后,郑国的地缘结构就再也没有发生新的变化,坐任其他边缘在国做大,而没有应对的方法,最终为韩国所灭。    好在赵国并不存在这种情况,在他们向山西高原北部扩张过程中,又一个伟大的君主诞生了,他就是以“胡服骑射”而名垂青史的“赵武灵王”。由于赵国在三家分晋时的地缘定位,他其实是远离地缘政治中心的。如果不是在河北平原获得了一块土地。赵国在山西高原北部的扩张,并不会引起其他诸侯国太大的注意。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在中原占据主导地位,才是最值得伤神的。赵武灵王是在公元前326年继位的,那时候,战国前期的第一强国——魏国,在东征西讨中已经不失去了当初的霸气。而秦国则开始步入上升期。整个中央之国暂时陷入了一种平衡,即谁也没有能力独自单挑其他几国的联盟。也就是在赵武灵王继位后的第二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国际事件——“五国相王”。也就是“魏、赵、韩、燕、中山”五个国家组成战略联盟,相互承认对方为王。如果观察这五个国家的地缘结构,会发现他们恰好是瓜分河北平原的五个国家。而这其中的地缘背景,即是秦、齐两国相继称王,而魏国为了挽回自己下滑的实力,便拉拢另外几个河北平原国家共同称王,以对抗秦、齐两国。至于楚国,早就自立为王了,这个长江流域的蛮夷,一直都是孤立于北方诸侯之外的。    “五国相王”只是战国时期,众多合纵连横方案中的一种组合。事实上战国时期的这种组合,从来没有稳定的存在过。各诸侯国都是各怀鬼胎,勾心斗角,随时都会有新的组合诞生。只不过以赵国的地缘实力,很难凭借在河北平原的那块基地,在争霸中原中有大的作为,也很少成为这种组合的领导者。因此赵武灵王最终也象当年赵简子筑晋阳城一样,暂时将视线从地缘博弈的中心转移,投向山西高原的北部,去从那些戎狄身上吸取力量了。当年赵国将国都定于太原盆地与忻定盆地相汇的“晋阳”城,就喻视着赵国将晋阳城南北两端的太原盆地、忻定盆地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了。而在消化掉这两个盆地后,赵国在山西高原北部的扩张方向出现的分歧,因为摆在赵人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条是沿着白狄东迁的方向,东出忻定盆地,进入华北平原,最终从北部开始并吞中山;另一条则是越过恒山山脉向北部的大同盆地扩张,继续将那些戎狄赶到更远的地方去。事实上对于赵国来说,能够东出忻定盆地,吞并中山国,一直是长久以来的目标。即使在赵武灵王刚继位时,能够在华北平原北部拓展空间,也是首选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赵国开始借机插手燕国内政,甚至曾经鼓动中山国进攻燕国。为的都是自己能在乱局中,在燕——中山两国之间撕开一道缺口,让赵国从北线进入华北平原成为可能。    问题是无论中山国有没有看穿赵国的想法,中山国都没有被削弱,反而向北侵夺了数百里的土地。也就是说中山国的地缘实力得到增强。赵国想正面突破他的封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决定将视线投向更远的北方,去看看恒山山脉背后的大同盆地,是否存在新的发展空间。而此时的大同盆地,除了世代居住于此的戎狄,也有不少因受晋人(包括三晋)挤压,从南部几个盆地以及山地中迁移过去的戎狄。这些混居于大同盆地的戎狄,也一如他们在华北平原的亲戚一样,产生了一个政治体——代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