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系列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当赵国决心越过恒山山脉向大同盆地扩张时,他们首先需要有合适的道路。沿着河流开辟道路是最常见的方法,问题是恒山南北的宽度虽然不算太宽,山脉南麓也有一些流入滹沱河的小河(都很短),但却并没有横穿整个恒山山脉的河流。如果赵人希望顺着河流从忻定盆地渗透入大同盆地,是没有条件的。不过如果赵人肯向西翻越“云中山”(忻定盆地西侧的山脉),到达到云中山与吕梁山脉之间的谷地,倒是有一条河流向东北方向,从恒山山脉的西头绕过,进入大同盆地,这条河流在战国时代被称之为“治水”。而现在,它在大同盆地西部的部分被叫作“恢水”。在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地标“朔州”,在这里北流的“恢水”与其他河流合流后,转向东滋润了整个大同盆地。而这条河流最终还穿越了太行山脉,流入了华北平原。至于这条河流现在的名字,则有两个。太行山以西部分被叫作“桑干河”,流入华北平原的部分则被叫作“永定河”。
如果让赵人选择的话,向西翻越云中山,再向北沿治水进入大同盆地,其实是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反正是要翻山,还不如想办法在恒山山脉中开辟道路,向北直接进入大同盆地。不过你觉得这条道路费力,并不代表那些习惯在高原山地中活动的戎狄不会由此进攻忻定盆地的侧翼。事实上如果戎狄们愿意的话,他们甚至可以沿着吕梁山脉——云中山之间的的谷地,进入太原盆地,而戎狄们之所以可以绕过赵人所控制的忻定盆地,直击太原盆地则是因为另一条河流的存在,这条河流就是“汾水”。 如果说汾水是太原——临汾盆地的母亲河,那么桑干河就是大同盆地的母亲河了。虽然说这两条河流的流向不同,但它们最初的的部分却共同分享的吕梁山——云中山之间的谷地。也就是说如果从蒙古高原或大同盆地南下的戎狄,无法攻破赵人在恒山山脉所设定的防线,他们很可能会沿着治水(恢河部分)南进,在到达治水源头后,这些骑马民族只需要再往前走一点点,就可以看到从吕梁山上流下来的汾水。而剩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的,渴望进入农耕区打草谷的骑兵们,可以沿汾水顺流而下,进入太原盆地的北端,至此整个汾河两岸的平原都展现在他们的眼前了。 当然,戎狄们沿汾水上游进入太原盆地时,他们首先会面对赵人在山西高原的地缘中心“晋阳”城,在经历过两次围攻之后,晋阳城的坚固已经是毋庸置疑了(建在这,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第一时间,对汾水方向的进攻作出反应)。不过让自己的政治中心,那么容易暴露在敌人面前,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更何况绕过恒山山脉的戎狄们还有可能从侧翼攻击忻定盆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吕梁——云中谷地的北端,治水河边构筑一道关隘,以阻止敌人的进攻。 当年赵人筑在谷地北端的关隘,叫作“楼烦关”,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赵人看到楼房就烦,而是因为在赵国北扩之前,大同盆地的西部(朔谈州地区),以及吕梁——云中谷地,是由一个叫“楼烦”的戎狄部落所控制。事实上刚才所分析的地缘博弈,并不只是赵人才会面对的。在整个古典时期,大同盆地都经常成为北方游牧民族进攻山西高原乃至华北平原的跳板。因此控制吕梁——云中谷地的的战争,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基本的地缘形式并没有变化,所变化的只是不同的地名罢了,就象晋阳演变为太原后,仍然是山西高原的地缘中心(战国时期还只是北部的地缘中心)。楼烦关现在的名字是在明朝被定格的,被叫作“宁武关”,而它周边所发展出来的城镇(关隘在和平时期,可是商业枢纽),则被命名为“宁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