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系列 与 — “唐河道”与“拒马道”
很多朋友觉得三晋部分比较精彩,其实不是我写的好,而是太行山两侧的地理结构足够复杂,因此而演绎出来的地缘博弈也足够精彩。尤其是在中央之国的核心格局开始完成的战国时期。而要想了解清楚这看似复杂的地缘格局,其实也并不难。在太行山以西,我们需要交注意力放在那些山脉,以及因山脉分割而成的盆地上。那大大小小超过十个的盆地型地理单元,让我们很容易找到控制他们的战略要点在哪里。事实上,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所取得的战果,大部分就是在山西高原诸盆地之间的连接点,以及那些连接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诸盆地,以太行八陉为基础的道路(比如平型关大捷,响堂铺战斗等)。在这种地形中打伏击,正是红色军队的特长。也正因为如此,那位山西高原的土皇帝,才会愿意让八路军在山西高原活动(可以参看《亮剑》)。毕竟如果日本人全面控制山西,利益最先受损的是阎锡山。而山西高原这复杂的地形,也的确迟滞了日本的进攻,让他们无法向中国的西北方向继续渗透。当然,如果日本控制了蒙古高原,那么形势将向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
至于说华北平原,我们的关注重点则是河流了。不过相比于山脉来说,河流的阻隔作用要低的多。尽管在不同的时期,华北平原上的那些河流也不断成为乱世诸国的分割线。但还是很容易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的。尤其是到了近代,技术的发展已经让军队可以迅速在河上铺就桥梁了。而这种大平原,无论是对于武器落后的正规军的抵抗,还是游击战都是很困难的。对于红色军队来说,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在靠近太行山东麓的地区活动,一如当年的中山国一样;而在完全的平原地区,就只能靠在地下挖掘地道,人为的制造复杂地形,以显示自己的军事存在了。当然,河流在平原之上也并非不能发生决定性的作用,不过做到这点的前提是需要很大的决心。一如当年用晋水围攻晋阳城的智氏,这种以水为兵战法的前提是你无需考虑普通民众的伤亡。而在华北平原,那水量极大,河床却是悬于地上的黄河,是最容易成为“水兵”的。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在日本向黄河以南快速推进的时候,花园口的大堤还是被炸了。而从军事角度看,日本也的确无法去控制黄泛区。只不过当年决定这样做的人,虽然不是这类军事决定的始作甬者,但在越发重视生存权利的今天,注定是无法抹去的污点的。当赵人从忻定盆地经灵丘盆地进入涞水盆地;或者从大同盆地经蔚县盆地到达涞水盆地后,他们还需要有合适的道路走完剩下的太行山之旅。而从涞水盆地进入华北平原的道路也有两条,所到达的也恰恰是两个地缘板块,北边那个地缘板块被命名为“燕”,南边那个就是“赵”了。“燕赵”两个字经常被连用,并且作为河北省的地缘标签,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燕赵两个地缘板块是如果划分的。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身为华夏后裔要我们,要无视“中山国”那些戎狄的存在。通往华北平原的两条道路一南一东,而这两条道路的形成则与两条河流有关。南线道路所依仗的那条叫唐河,我们可以称之为“唐河道”;东线的那条则在拒马河边,我们暂且称之为“拒马道”。当年白狄进入华北平原的主要走的是唐河道。在他们南出涞源盆地后,首先会看到古恒山,在眺望这座有着地标性质的圣山后,白狄们沿唐河河谷南下,最终到达现在的河北省唐县。鉴于这条以唐河为参照的道路,对于中山国的重要性,决定在平原地区开创一番新事业的戎狄们,首先在涞源盆地的南面,进入唐河河谷的位置设置关隘,以阻止晋人(赵人)利用这条道路,尾随而来。这个要塞当时叫作“鸱之塞”,意思是只有鹞鹰才能飞过去的要塞。在赵灭中山后,赵人称之为“鸿上关”,这个“鸿”也就是大雁。鹰也好,大雁也好,总之对于没有翅膀的人来说,这决不是一条好路。到了明朝,要塞的标签又变了,这次改的名字倒是跟鸟没什么关系了,改和马有关了,新的关名叫作“倒马关”。顾名思义,就是马到了这就摔倒。二千多年了,这条路依然还是难于上青天。 对于生活在山地中的白狄来说,他们会更适应在这种类型的道路上行走。不过只在险要处建立一座关隘是不够的,特别是赵人控制了涞源盆地后。因此中山国最初所建立的城邑,就设在唐河通道进入平原的地方,以为战略支撑。为了保险起见,中山国在这个点上所建的城邑最少有两座,一座叫作“中人城(邑)”,一座叫作“左人城(邑)”(都在现在唐县境内)。也许还有一座“右人城”,不过没有记录。 中人城是中山国最早的政治中心。当年晋国还未分裂时,中人城就曾经被攻破过一次。那时的中山国其实还没有正式立国,被称作“鲜虞部落联盟”更为合适,作为联盟主力的白狄族,主要控制涞源盆地——滹沱河之间的区域。而滹沱河以南,控制井陉的任务则主要交给联盟中的另外两个戎狄部族。这两个部族一支叫作“肥”,一支叫作“鼓”。前者现在的位置在石头家庄东面的藁城市;后者则在石家庄南部的宁晋县(也就是大陆泽的北端)。有时他们也会被称作“肥国”、“鼓国”,以让观者知道这两个字其实是地缘标签。其实他们还算不上是正式的国家。 中人城之所以被晋人所破,并不在于“鸱之塞”不够坚固,而在于他们犯了一个错误。即借道给晋人,去攻灭肥、鼓两国(公元前530年)。这类把戏当年晋国曾经在“假虞伐虢”中曾经用过一次。如果白狄们熟知历史的话,应该会有所警觉。不过以虞国姬姓诸侯的身份,尚受不了厚利的诱惑,出卖了兄弟。对那些戎狄,又怎能提更多的要求呢。 后来的事情,大家不用读史也可以想象到了。晋人在征服肥、鼓两族后不久,就对中山国下手了。只不过这次,他们不用去硬碰白狄的唐河防线了。在白狄们还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到来时,赵国的军队已经从南线越过滹沱河攻到了中人城的南面,中人城最终的陷落也就不可避免了(公元前529年)。 白狄在退入太行山中后,一如他们后来被魏所灭时所做的那样,在20多年后卷土重来,大败晋军,重新恢复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前507年)。只不过在这之后,白狄们也意识到,那种松散的部落联盟,很容易被人所利用,因此他们决定以华夏族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大败晋军后的第二年,中山国正式立国,中人城也正式成为了中山国的第一个都城。 之前的〈赵——燕——中山国地缘关系示意图〉忘了把肥、鼓的位置标上去。现在补上重新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