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太行八陉之“军都陉”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我们在三晋部分已经分析过太行八陉中的前七陉了,按照正常的顺序应该将最后,也是位置最北的一陉“军都陉”分析完了,再分析燕国以及燕山的地缘结构的。不过作为太行八陉的最后一陉,军都陉其实是位于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交界处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它就是两条山脉的分割线。因此先将燕山山脉分析透,再回过头来解读这个两山交汇处,会更容易理解它的重要性。




燕.上谷郡地缘位置示意图
对于“军都陉”这个名字,很多朋友可能会感到陌生,不过提到八达岭长城、居庸关,相信没听过的朋友就在少数了。其实这几个带有军事色彩的地缘标签,指的是同一区域,也就是由华北平原北部,西北向切入山西高原北部的战略要点。或者说是变换了多套马甲的北京城,在西北方向的门户。如果沿河而上流寻找道路的话,那么穿越这个接合部流入华北平原,被北京人民视为母亲河的“永定河”,应该是最有希望的。只是正象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有些水量和峡谷落差太大的河谷,并不一定适合开辟道路,因此军都陉并没有是在永定河畔。  不过能不能沿河行走,并不是穿越山脉所必须的,更重要的是你选择开路的地区,应该是宽度最窄的地方,这样即可以减少开辟道路的工程量,也可以减轻旅途的辛苦度。而二条山脉的接合部,往往就是山势最弱的地区,也最具备通行条件(永定河谷,实际上走的还是太行山脉的北端,在山中流淌的距离过长)。至于说没有河谷依靠,是不是就一定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挖山开路,倒也未必。因为除了大河河谷以外,山脉之中更多的是一些没有蓄水量的山谷,找到最距离最短,结构最稳定的山谷后(也许是一条,也许是相互连接的几条),只要勤加维护,足可以满足原始的通行条件。  因此我们的解读重点,并不在于军都陉是如何穿越燕山——太行山脉的接合部的(位置在永定河谷的东侧)。我们所需要了解的是,在军都陉的西侧,是什么样的地理结构,而由此引发的地缘博弈,又是如何影响华北平原的。如果从地理结构来看,穿越军都陉后,就是属于山西高原的地界了。按照山西高原的结构划分,最先进入我们视野的应该是大同盆地。不过大同盆地固然是山西高原五大主要盆地中,位置最北的一个,但过了军都陉后并不代表马上就能到达它的核心地区。就象如果从忻定盆地出发,东入华北平原时,要先过灵丘盆地、涞源盆地这些小级别的次生盆地一样,军都陉的西侧,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盆地区。而最靠近华北平原的盆地区就是“怀延盆地区”。  所谓的“怀延盆地区”,也可以叫作“怀来——延庆盆地”。顾名思义,怀来县和延庆县是这个盆地中两个主要的行政单位。不过这个盆地区其实又可以细分为几个半封闭的小盆地,除了怀、延两县所处的“怀来盆地”和“延庆盆地”以外,最少还可以分离出一个同样以县为名的盆地——“涿鹿盆地”。之所以解读这些看似繁琐的细节,并非是在上地理课,而是因为“怀延盆地”本身的地缘重要性,以及它在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防御作用,让我们不得不对它多看两眼。  实际上,如果我们将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看作是一条连续的山脉的话,那么也可以认为“怀延盆地区”其实是位于这条山脉的腹地。这种地理结构,一方面使得我们的山地旅行,难度被大大降低(有了盆地的存在,边缘的山体就不会太宽了);另一方面也让盆地本身,成为了一个有自给能力的战略要地。为了控制这个体量不算太小,又有农业开发潜力(现在有三个县在里面)的盆地;更为了拱卫华北平原北部的安全,历代中原王朝都将“怀延盆地区”视为战略重地,并建立高等级的军政机构加以管理,而最先这样做的就是燕国。燕国在怀延盆地区所设立的军政机构,就是燕国“塞上五郡”中的最后一郡——上谷郡,也是唯一与太行山脉发生地缘关系的军事重镇。不过怀延盆地区虽然是“上谷郡”的核心区,但却并不是这个重要战略区的全部,因为在西出“怀延盆地区”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盆地区——张家口盆地区,有一部分被划入了上谷郡的管辖范围。因此我们在附图中,会看到燕北长城在走到这个方位时,并非是沿着怀延盆地的西缘修筑的,而是南北向的,从中间将“张家口盆地区”切割开。虽然我们后面会分析到,所谓的“张家口盆地区”,其实也可以分割为几个半封闭的小盆地,但对于防御者来说,最为理想的状态当然还是在整个盆地区的外围构筑防线(山势更高),以让自己能够完整获得它的地缘潜力。要想了解燕国在取得“怀延盆地区”的控制权后,为什么要再向西更进一步的话,就需要先将目光重新转回到河流上了,而这条河流刚才我们已经提过了,就是“永定河”。不过这条深受北京人民喜爱的母亲河,血统并不简单。它和它的上游水系,更是直接影响了蒙古高原——山西高原——华北平原这三大地缘板块之间的地缘关系,并成就了上谷郡略显怪异的地缘结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