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鄂尔多斯的地缘特点

温俊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单从鄂尔多斯这个名字来看,我们就知道这是一块属于游牧民族的土地。如果从纬度上来看,鄂尔多斯斯高原与山西高原中的太原盆地——大同盆地一线,是属于同一纬度。而高原西、北两侧分布有西套、后套、前套三条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的平原带。这样看来,被黄河环绕的鄂尔多斯高原应该是很有条件成为农业文明区的,但我们所看到的事实上,即使是在自然环境远胜于今天的战国时期,华夏诸侯们也没有企图向鄂尔多斯高原移过民。而正是因为鄂尔多斯这片农耕民族眼中的“不毛之地”的存在,河套平原这条很有机会被华夏民族消化的土地,也变成了一块“亚飞地”,并长期为游牧民族所占据。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水”。水资源在河套内诸地理单元的分部状况,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如果我们观察河套内部的水系分布状况,就会发现,南部的陇东高原、陕北高原都有相对密集,分布均匀的河流存在。其中陇东高原的河流基本属于泾河水系;陕北高原的情况稍显复杂,其西部属于洛水水系,而东部那块呈三角状,插入鄂尔多斯高原与黄河之间的土地,则拥有数条独流入河(黄河)的河流,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所熟知的“延河水”(延安的母亲河)。  整个陕北高原的形态,相信“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我们,已经从无数革命教育片中熟悉了。基本形态就是被那些河流切割成壑状,而那些呈西北——东南流向的河流,在为沿河居民提供水源的同时,也不断的把陕北高原的黄土送入黄河,去支援华北平原的居民。要是不考虑黄河的存在,我们甚至可以认定陕北高原是吕梁山脉西侧山地的延伸。这种认定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河西的陕北高原,与河东的吕梁山地,拥有类似的地缘文化。并且由于这种纵向切割的艰难,黄河在了陕北高原与吕梁山脉之间,未能形成类似河套平原那样的种积平原,而是造成了“晋陕大峡谷”这样的地形。河流对于陕北高原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沿河地带,可以有机会成为农耕民族的聚落区;另一方面却也将黄土高原的黄土大量的带走。当然,这笔帐并不能算在延河和它的邻居身上,根本原因还是高原上的植被条件不好,蒙古高原带来的风沙,和人类的过渡开发,都是影响陕北高原植被的重要因素(“成也萧和,败也萧和”,陕北高原那么厚的黄土层,也是从蒙古高原刮来的)。  与陕北高原的沟壑纵横相比,鄂尔多斯高原就显得要平缓许多。不过这种平缓,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腹地没有什么河流。鄂尔多斯高原所有的,那些常年有水的河流基本上都是分部在边缘地带,这些河流在为陇东、陕北高原以及河套平原(包括西套)这些河套边缘地区提供水源的同时,却没能滋润鄂尔多斯高原的腹地。腹地所有的一些小河,大都为时断时流的季节河,根本无法支撑农业生产(在地图上可以看见一些湖泊,由于没有足够的淡水补给,90%都是咸水湖)。缺水加上来自蒙古高原的风沙的吹蚀,鄂尔多斯高原的土壤条件也很差,从发育程度上而言,大部分地区属于“初育土”,顾名思义,也就是处在“石——土”转换阶段的土壤。  鄂尔多斯高原地表水资源的缺乏,不仅使得对水资源要求很高的农耕文明在上面无法扎根,也使得对水资源要求相对较低的游牧民族,亦无法在其腹地找到高质量的草场(对于大部分植物生长而言,水多了总比水少好)。因此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他们控制鄂尔多斯高原的方法都是争夺前套、后套、西套这三个大“河套平原”。谁控制了这三个平原,就可以声称自己控制了鄂尔多斯高原,乃至整个河套地区。反之,就算对手没有进驻鄂尔多斯高原,你把控制线划过去也是自欺欺人,就象有些“历史学家”,习惯在在绘制古地图时,把某一个朝代的北国边境一直划到北冰洋一样。  当然,如果华夏民族在控制了几个河套平原之后,还是会在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寻找几个条件相对较好的点,建立行政机构的。不过这种设置完全是为了保障河套平原与南部的陇东、陕北高原的交通,基本属于没有自给能力的兵站性质。一旦河套平原有失,这个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腹地的据点,会马上被放弃的。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在稳定据有河套平原之后,他们也会去鄂尔多斯高原放牧。前提是那里还能长草,相信在战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植被状况要比现在好的多,牧民们在那里的生活也比现在要比现在滋润。而现在如果你去那里旅游的话,会发现高原的大部分表面,已经被黄沙所覆盖了,一如曾经的科尔泌草原变身为“科尔泌沙地”一样(西北部最严重,已经沙漠化了,叫“库布齐沙漠”。南部靠近陇东、陕北高原还好点,沙地草场相间,叫“毛素乌沙地”)。如果从华夏民族的角度,希望控制河套地区的话,由大同盆地是西进前、后套平原的支撑点。就战国时期的情况而言,赵国在西出大同盆地,控制前、后套平原之后,再沿溯黄河而上,向西套平原渗透就非常困难了。这么漫长的补给线,是赵国的地缘实力所难以支撑的。而相比而言,渭河平原上的秦人如果想控制西套平原的话,区位优势则会明显许多,前提是秦人能够先控制陇东高原。至于当时占据陇东高原的边缘民族,我们在秦霸西戎一节已经说过了,就是那个让秦国用王太后施展美计的“义渠戎”。不过秦国灭掉义渠戎已经是公元前272年,再过50年秦国就要完成他的统一大业了。如果西套平原与陇东高原连在一起的话,相信秦人会一鼓作气的拿下这片水草丰美之地区。问题是西套平原与陇东高原之间插入了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南角,这就大大增加了秦人北伐的难度。  秦人当然不会有我们今天这样的技术条件,来分析鄂尔多斯高原的地理结构,但他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这片土地不能为他们北上的军队补充淡水。因此这片被秦人称之为“旱海”的土地,成为了秦人征服西套平原的障碍。  对于秦人来说,如果确实觉得有吞并“西套平原”的必要,还是有能力完成这次远征的。问题是吞并义渠戎之时的秦人,已经开始了东扩的步伐(吞并义渠戎是为了不让后院起火)。而西套平原并不是东扩的必经之路,即使要防御游牧民族自西套平原发起的侵扰,在陇东高原北沿建一道长城也就够了。从获得战略补给地的角度来看,秦人倒也存在北据西套平原的动机,不过那时候秦人已经控制并开发了“蜀”地这个大粮仓,已经足以支撑他们在东部的战争了。至于说西套平原所能提供的“马”资源,对于养马出身的秦人来说,尚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鉴于上述原因,秦、赵两国暂时都没有对西套平原有什么想法。鄂尔多斯高原也就成了两国在河套地区的缓冲地。对于秦人来说,要想穿越鄂尔多斯高原这片“不毛之地”的难度固然很大,但赵人和游牧民族要想由此南下,也是很困难的,特别是秦人和后世的华夏政权,沿陇东、陕北的那些河谷通道两侧,构筑了有层次的防御体系后(可以参见现在那些县城的位置),渭河平原的北部安全级别,被大大的提高了。  梦想永远是支持人类前进的动力,尽管从北部进攻秦国的难度太大。但伟大的赵武灵王在南胜魏国,东并中山,西收河套平原后,还是亲自南下考察了穿越路鄂尔多斯高原、陕北高原攻击渭河平原的路线,只不过计划尚未实施赵武灵王就被急于抢班夺权的儿子给饿死了。不过计划没有实施,对赵武灵王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最起码不至于让他以一场失败的战争,来结束自己辉煌的一生。  与赵武灵王有同样梦想的是更伟大的秦始皇。不过作为中央这国的新主人,始皇陛下所能集中的人力物力是前人所无法达到的。对于强大的秦朝而言,难度并不在于能不能够通过一次战争,赶走河套平原之上的匈奴人。而是在于怎样让自己的核心区,也就是渭河平原与它们连接起来,让河套地区长久的为中央之国所控制(控制了河套,匈奴人就失去了前进的跳板)。想要在鄂尔多斯高原移民固然是不可能的,不过修建在那片高原上修建几条可以快速通过的道路,以缩短河套平原与渭河平原的交通时间,倒是有可能的。于是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秦人所建筑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在秦国统一中央之国后诞生了。  在我们以后的内容中,将要进入战国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说秦国将要开始展开它的统一战争了(“秦直道”的具体结构,统一之后予以解读。)在此之前,会插播对“中朝边境”的解读,以满足对这部分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鉴于整个河套地区对于中央之国西北地区地缘安全的重要性,在民国政府所建制的塞外四省中,河套地区的大部分,也就是前套平原、后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成为了绥远省的主要组成部分(阴南丘陵也被划入)。为了应对外蒙古的分裂倾向,与河套地区相对应的那么部分内蒙古部分的“蒙古高原”,也成为了绥远省的一部分(和察哈尔一样)。所谓“绥远”,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当时是绥远省的省会。  从地缘关系的角度看,如果不是当年山西人的“走西口”,以呼和浩特、包头为中心的前套平原可能还是一片纯粹的游牧区。而如果作为内蒙古中部的地缘核心——前套平原,没有足够多的汉族人口进入的话,在民国之初,内蒙地区也很可能会定性为难以控制的边缘地区了。只是这种结果的出现,我们并不需要感谢开放边禁的清政府,因为不是他们的封禁,拥有强大人口基数的汉族农民,早就自然渗透入内蒙和东北地区了。    在绥远省的西面,还有塞北四省的最后一个省——宁夏省。这个省的设立,是为了控制河西走廊以北,河套地区以西的内蒙古高原,只不过就象绥远省需要前套平原这个地缘核心一样,宁夏省也需要西套平原这个地缘核心(否则去掉了人口相对密集的西套平原,剩下那些草原沙漠根本无力支撑省一级的行政单位)。因此西套平原一如它在古典时期的地缘定位那样,带上其西部的部分蒙古高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地缘板块。    在建国以后,绥远省和宁夏省都被撤销了。前者基本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而宁夏省在剥离了蒙古高原部分之后(这部分也交给了内蒙),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新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虽然去掉了蒙古高原部分,但向南面的陇东高原延伸了部分土地,把位于高原北沿的“固原”地区给划进去了(原属甘肃)。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让甘肃的轮廓线显得非常怪异,其陇东高原部分(现在主要归属“庆阳”地区管辖)象是一块飞地存在于宁、陕之间。


附:民国时期的“绥远”、“宁夏”二省行政地形图。  顺便说一下,所谓塞北四海中的“塞”,指的是明长城上的那些关隘,或者说其南部是以明长城的主体为界线的。从这条分割线,大家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央之国二千多年来的地缘博弈线。



民国“绥远”、“宁夏”二省行政地形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