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中) —由中国电影的互联网时代说开去
前面也说了,很多人认为,三片同热的现象出现,直接受益于所谓“国产电影保护月”。换句话说,如果与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同台竞争的话,是绝不可能取得如此成绩的。这样的看法,说对也不对。对,是因为如果开放式竞争的话,票房肯定会有部分分流的;说不对,是因为“保护”的做法,并不能狭隘的被理解为自我封闭。恰恰相反,今天的保护是为了蓄积起他日能直面市场的力量。
说起美国的核心价值观,“自由贸易”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条。包括美国在政治、文化层面的“自由”观,本质上都是建立在自由贸易理念的基础上来。对于在政治、经济、技术上都占据了优势的美国来说,将地球建成一个没有贸易壁垒的“地球村”,无疑对它是最有利的。然而在“自由”这个道德制高点下,有一个残酷的现实往往会被人所忽视:从本质上说,纯粹的自由贸易所适用的是最冰冷的“丛林法则”。你在进入这片丛林时的体量,决定了你在食物链的位置。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与西方传统工业国(包括日本),能够在这个食物链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对于任何一个有历史常识的人来说,如果回忆一下脑海中记忆的“八国联军”,再对照一下拉入俄国之后的所谓“八国集团”,就会发现这100多年来,世界虽然看起来经历了数千年来最大的变革,但各国在食物链中的身位,却如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让人绝望。
在很多宗教里,都有黑暗和光明的对决。对于自认拥有“普世价值观”的西方人来说,中国这个在各方面都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国家,的确有如一个黑暗对立面般的存在。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华夏文明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封闭、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基础上。诚然,华夏文明的这种封闭性、自大感,曾经让这个自诩为“中央之国”的国度,付出过惨重的代价。作为一个稳定传承了数千年,地缘上又独立于亚洲东部的庞大文明体来说,华夏文明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了。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算起,这个探索过程已经持续了一个半世纪。这其中最大的困局在于:一方面,需要学习西方文明技术上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工业后发国家,又受困于“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困局,不可能在完全复制西方模式的情况下,赶上先发国家。
既然必须在向外部学习技术优势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独特的竞争力,那么回首再看那些曾经阻碍华夏文明“进步”的因素,就不一定那么面目可憎了。换句话说,“自给自足”的思维,并不只会导致固步自封的小农业经济思维,也可以成为提升身竞争力、保障自身安全的动力。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网络上所谓“五毛”和“JY”的互喷,最常见的模式是:前者举例说明中国又在某项技术上领先了;后者则力证,中国在这项技术或某个领域,还落后于其它国家(不一定是美国)。然而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无论是哪一方,潜意识其实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不管在哪方面,中国都“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必须做到最好。而这,就是文化对整个族群所产生的无形动力。
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上述探索过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值得期待的是,在接下来的路程中,中国已经在技术层面,看到了在水面架设一座桥梁的希望,这座桥就是“互联网”。尽管中国在互联网时代的起步差,要远小于传统工业起步时的情况,但相比美国的技术和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优势,还是有差距的。在布局互联网经济的卡位战中,中国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得益于 “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在任何需要结“网”应用的技术,都拥有战略性优势(比如高铁网、电网);二是制造。受惠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这让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可以有效的和硬体经济结合起来;三是互联网在市场中的运用,只是最近二十五年的事。中国在这方面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后发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互联网应用层面,当下已经能够拥有巨头的重要原因。
有鉴于此,如果不想在丛林法则下痛苦挣扎,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是必须的。 “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保证了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即使做成一个“局域网”,也能够在应用层面上做大。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网民可以免费使用到在绝大多数国家,只有通过收费才能享受到的服务(因为市场规模够大,运营商可以通过其它方面赚钱)。这种植根于市场规模上的赢利模式,能够让引进行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市场化,并最终消化、创新出属于自己的技术。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凭借巨大市场,引进、消化技术而崛起的中国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