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警察殴打打人学生,舆论撕裂的背后
你手放哪呢,出生啊
薅广电羊毛!100元话费实付94.6元,还有电费96.9充100元!招团长~
警察踢打校园欺凌者:当事人不愿返校,派出所拒收锦旗
疯传!广州地铁突发!警方介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秦蜀进入汉中盆地的通道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如果从长度和流量来看,故道水和西汉水、白龙江相比并没有优势。不过现在一般还是认定斜穿秦岭的这条故道水是嘉陵江正源,这种认定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由关于入蜀最接近直线的通道(难度大家都差不多了,都够难走的),“大散关”也因此无争议的位列“关中四塞”。在唐以前,这条横穿秦、巴山脉的大河,是以西汉水是作为正源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之后才有嘉陵江之名,并以故道水为正源的。而故道水之所以能够成为嘉陵江的正源,是因为华夏政权并不总是能够保有对陇西高原的控制权。鉴于于陇西长时间处于中央之国核心区的边缘,加之故道水所指示的“散关道”,是直接连接关中、蜀地的通道,因此故道水这条在三源之中,体量最小的源头,被习惯性的认定为嘉陵江正源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也正因为此,“故道水”之名也被湮没了,反而是白龙江、西汉水之名,能够出现在现在的地图上。 在文化争夺战愈演愈烈的今天,嘉陵江的源头也出现的争议。最起码甘肃的专家学者,希望能够依据客观数据,将白龙江确定为嘉陵江的源头。如果最终“正名”的话,应该对当地的旅游业会有所影响,不过在具体的基础建设中,谁是“正源”并不重要,由关中通往成都的“宝成铁路”,还是沿着散关道所修建的。虽然西汉水、故道水通道是连通秦、蜀两地的重要通道,但如果秦、蜀两地不是处在同一政权统治下,它们往往并不会成为优先选择的战略通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汉中盆地的存在。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你是沿西汉水由陇西高原出发,还是沿故道水由渭河平原出地,在两条道路相汇之后,都要从汉中盆地的西侧通过,然后在穿越大巴山脉进入四川盆地。也就是说,如果汉中盆地掌握在你的对手手上,那么无论你是由蜀入秦,还是由秦入蜀,行走在这条脆弱的蜀道之时,都没有安全保障。 事实上,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以汉中盆地为战略基地,控制秦——蜀通道是非常容易的。如果不能将汉中盆地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嘉陵江沿线的那些据点、驿站也同样会失于敌手。也就是说,无论是从战略还是战术的角度看,想绕过汉中盆地直接勾通秦、蜀,可能性是非常低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三国时期,魏、蜀两国都要在掌控汉中之后,才能对对方发起攻击。 如果说想从关中地区进入汉中盆地,有一种方案是沿西汉水或故道水南行,然后在合流之后,西向转入汉中盆地。仔细观察地图,我们会发现,南北向的嘉陵江其实和汉水的源头离得很近,并且当中有一条现成的峡谷可以利用。也就是说,由嘉陵江通道,进入汉水谷地并不会太难。其实就西汉水与汉水的地理关系,在历史记载中是很混乱的。在早期西汉水和汉水经常会被认定为一条河流。也就是说西汉水南流之后,并没有注入四川盆地,而是东向与汉水的干流相通。而如果一直是保持这种结构,那么白龙江的“正源”地位,倒也不用争了。至于说为什么西汉水后来会与嘉陵江合流,地理上的解释是因为地震改道。 从西汉水的得名上来看,西汉水在早期曾经是汉江的源头,还是很有可能的。也正因为此,位于现在汉江上游谷地的“汉中盆地”,才会被标注为汉“中”,而不是“汉源”。不过西汉水的前世是否真是汉水的一部分,并不重要。因为从地理关系上来看,入川的嘉陵江,和最终流进江汉平原的“汉水”,都可以指向西汉水源头处的“西犬丘”。也就是说,从地缘关系上来说,居于陇西高原的族群,在南迁时,沿着嘉陵江入川的机会,和沿着汉水入“汉水谷地”,直至江汉平原的机会,是对等的。既然汉中盆地对于秦、蜀两国来说,有这么重要的战略地位。那么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两个国家都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进入汉中的。让蜀人来走的话,他们所选择的线路会是先由“葭萌”切入嘉陵江通道,然后北上到达汉水的西侧,再东向进入汉中盆地。这条整体呈“西南——东北”向的路线,虽然略有转折,但整体上还算得上是一条直道,没有让蜀人走太多的冤枉路。 如果说蜀人在选择进入汉中盆地的道路时,不需要做太多选择的话,那么秦人在做同样的事情时,就要费点周章了。要是秦国的地缘中心还在陇西高原,那么沿西汉水东向切入汉水盆地,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只是问题是,现在秦人的核心区已经在渭河平原了,让驻扎在陇西高原的军队,从侧翼对汉中盆地施加压力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果以这个方向为主攻方向,向汉中盆地渗透的话,秦人在由渭河平原调配资源时,就需要花费成倍的成本了。而秦人即使依靠更为强大的实力,得到了汉中盆地的控制权,要想将影响力由关中幅射入汉中,就算是由故道水转入汉中盆地,也还是不得不在险峻的山路上绕上个大圈子,这显然会直接影响秦人对于汉中盆地的控制力。有鉴于此,在秦岭有腹地,开辟出直接沟连关中、汉中的道路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尽管依据古典时期的技术条件,要想在秦岭腹地开辟道路是非常艰难的,但路是人走出来的。在整个古典时期,秦岭的腹地带是被开辟出了多条道路。而最先被利用的,也是通行条件最好的就是“褒斜道”。我们刚才说了“褒斜道”在几条秦岭小道中,算是通行条件较好的。其实这个较好,也只是相对而言(主要还是因为直接指向汉中,所以维护的较好),这些穿行于秦岭之中的河谷,根本没有在河道两旁流出足够的究竟让人通行。为此,沿着河道旁边的峭壁开凿孔洞,插入支架,然后再铺上木板通行,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这也就是所谓“栈道”。在连通秦、蜀两地的“蜀道”中,“栈道”也是经常被迫使用的交通形式。而开凿于“褒斜道”中的栈道,则是属于标志性的栈道,也很有可能是最早使用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如果进入战争时期,防守的一方要想阻止对方的进攻,只需要将栈道烧毁,就可以起到迟滞对方进攻的目的了(诸葛亮北伐退兵时,经常这样做)。 鉴于由陈仓道攻击汉中盆地成本较高,也容易遇到逐级抵抗的情况。因此军事家们往往更倾向于使用能够直接插入汉中腹地的“褒斜道”。只是要想走这条捷径的话,你得首先保证有路可走,即“栈道”没有被毁。这也正是为什么刘邦当年要修栈道的原因,当然,如果你在对方知晓进攻意图的情况下,即使有能力修复栈道,对方在出口处也很容易截击成功,让你功败垂成的,所以汉军当时“明修栈道”是虚,绕个圈子“暗渡陈仓”才是实。 基于刚才的分析,如果在战争开始时再临时修建道路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在秦国攻蜀的过程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似乎可以解释秦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秦国为了打通攻蜀的道路,弄了几头石牛,然后传言石牛能粪金,并告知蜀国要送给蜀王。而为了接受了几个宝贝,蜀国派人修筑了通往秦国的道路,因此蜀道也被叫作“金牛道”。 实际上我们刚才也说了,在秦人决定攻蜀之前,沟通关中、陇西、汉中、蜀地的道路就已经存在了,并不存在到了攻蜀之前,再计诱蜀人修路的情况。从逻辑上看,如果秦蜀之间一直没有可供通行的道路,那么秦人也就无法向蜀人传递消息,更谈不上计划攻蜀了。不过鉴于蜀道非常容易被破坏掉,因此蜀国在占据汉中之后,封闭了褒斜道(其他两道要想封闭也不难),以防秦人的渗透也是很有可能的(蜀人还没有力量,继续向关中渗透,封关以自守是正常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秦人计诱蜀人重新修通道路,也是符合逻辑的。 只是即使是秦人计诱蜀人修通了包括褒斜道在内的蜀道,他们的军事行动也只能对汉中盆地起作用。因为无论他们突袭汉中盆地的行动有多么突然,蜀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反应,在“葭萌”这个点上封关以自守,保住川西平原的核心区,不受秦人侵扰。这样的话,秦人所收获的就只是汉中盆地了,再想图谋四川盆地的话,就要面对持久战了。 不过后来秦人南过秦岭,灭掉巴、蜀,并将汉中盆地、四川盆地收入囊中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也就是在公元前316年就完成了。能够这么迅速的完成项艰巨任务,当然要感谢那个占据汉中盆地,并建都“土费城”的苴国了。引儿狼入室的“苴国”不仅害得自己亡国,也连累了巴、蜀两国同时亡于秦人之手。而秦人对于苴国的“感谢”,就是将苴都土费城“升级”为四川盆地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区域。 有了“苴国”的背叛,蜀国的迅速土崩瓦解是可想而知的,失去了天险保护的川西平原,再也无力阻挡北方来敌的进攻了(在后来的诸多案例中,这个时候成都平原上的政权,往往都已经在心理上崩溃了)。而身处山地的巴国,理论上应该可以抵抗更长时间的。不过这个时候的巴国,在楚人的攻击下,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实力远强于巴、蜀,又通过征服苴、蜀两国占据了上水优势的秦人,乘势攻入阆中、江洲几个巴人的重要据点并不算难事(后来南宋之所以也能在钓鱼城这些山城中,抵抗一些时间,是因为还能通过水路,由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补给)。在这些重要城邑丧失于秦人之手后,即使有部分巴人退入山地之中,作为一个国家,巴国也可以被宣告亡国了。 说到这里,可以再提下“巴”这个特殊的国家。巴国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的生存方式,这种以资源+区位立国的方式,很象现在中东那些产油国。一旦这些资源被掠夺,或者被找到替代品,崩溃往往是在一瞬间。在以农业立国的东亚古典社会,巴国这种不事农耕,依靠控制食盐所获得的财富而强大方式,本来就是被视为异类。而巴人强悍异常(山地所赋予的性格)的战斗力,却又经常凭借区位优势介入核心区的地缘博弈,更让那些正统诸侯(包括楚国)们感到不平。因此对于“巴”文化,也流传下来一些负面的评价。其中最为知名的评价就是“下里巴人”,以用来评价巴人音乐的不入流。演变到现在,已经衍生出“乡巴佬”一类的,带有强烈贬义的词汇了。而与“下里巴人”所对应的成语:“阳春白雪”所代指的音乐,则相传是源于两个出身“高贵”的诸侯国——晋国或齐国。 在形容对“巴”人的评价当中,还有一个典故是用来形容巴人野心的,那就是“巴蛇吞象”,这个典故演化到现在,则变成了“贪心不足蛇吞象”。就“巴”这个字的定形而言,也很有可能是源于蛇的形象(应该是蟒蛇)。 举出“下里巴人”和“巴蛇吞象”的典故,并非是在贬损巴文化。相反,作为中华文明中为数不多的异类,巴文化为我们呈现出了不同的生存样本。巴国的兴亡也可以为我们处理当代的地缘政治,提供历史经验(包括那些资源性城市,在资源耗尽时,如何思考转型的问题)。 关于秦、巴、蜀之间的地缘关系,以及“苴”的战略地位,相信通过这一节的解读,大家已经比较清楚了。不过在征服巴蜀之后,秦国的崛起之路还远未走完,下一步他们就要面临更为强大的对手——楚国了。在秦人征服巴蜀的过程中,有很多朋友心里可能会有疑问,这个时候楚人在做什么。如果说楚国在长江一线,受阻于巴国,未能渗透入四川盆地腹地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与楚国核心区——“江汉平原”一水相连的“汉中盆地”,为什么楚国也未能抢在秦人之前染指呢?这个问题的解答,就要放在下一节了。到时候我们会对整个汉水流域的地缘结构,作一个全面解读的。
汉水流域地缘结构图(战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