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汉水流域的地缘结构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汉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的族名,来源于汉水。更由于这条以“汉”为名的河流,能够将黄河——长江流域连接在一起,从地缘结构上,促使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汉族”。也正因为如此,“华夏族”这个文化概念可以说是黄河文明所造就的,但“汉”文明则是由黄河、长江文明融合而成的。 如果在探究“华夏”——“汉”的转变过程,那么这个转变主要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完成的(汉朝则是最终成型),黄河文明的代表“秦”,与长江文明的代表“楚”之间的博弈,就是这个两大文明博弈、融合的典型案例。我们今天所要解读的“汉水谷地”,则是这两个诸侯国争夺的重点区域。
汉水流域地缘结构图(战国)
关于“汉水”,我们在春秋阶段解读楚国的时候,已经部分解读过了。不过那个时候,我们所解读的主要是汉水的下游,也就是进入平原之后的那部分。这部分汉水,连同长江所形成的江汉地区,成为了楚国的核心地区。而我们今天所要解读的,主要是汉水在山地之中的中上游部分。这部分河流(包括支流)所覆盖的区域,可以统称为“汉水谷地”。 从现行的行政区划来看,由西向东,从汉中盆地西端的“宁强县”(陕西),至汉、丹两水(江)交汇的丹江口市(湖北)之间的汉水流域,都包涵在“汉江谷地”这个地理概念之中。不过如果我们将“汉江谷地”的概念收的再窄一点,即谷地是否主要由“汉江干流”冲积而成这个标准,来定义“汉江谷地”这个概念的话,那么大家会发现,只在位于汉江上游地区的“汉中盆地”才符合这个标准。也就是说,汉水横穿了“汉中盆地”这个地缘版块,并为之带来了汉水谷地中,面积最广,农业条件最好的河谷平原地区。至于汉中盆地以东的汉水中游地区,人类主要活动于汉水的诸多支流两侧,其冲积平原的体量,较之汉中盆地,并不在一个数理级上。因此大家一提到秦、巴山脉中的汉水谷地,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汉中”这个地缘版块,甚至将之视为汉水谷地的全部。事实上汉水中游的地缘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理结构的关系,在春秋之前,这些山地之间也存在着许多边缘部落。只不过到了战国时期,位于汉水下游的楚国,经过长时间的渗透,控制了汉水中下游地区,并最终在此,与南下的秦国形成了对峙的局面。我们先从整体上来看看汉水谷地的结构。所谓“谷地”,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两山之间的区域。由于地势的问题,这些谷地中通常都有大小不一的河流(溪水)。如果形成这些谷地的纵深够宽,一般情况下,就能够冲积出一定规模的平原带,那么在地理概念上,我们可以将这类谷地用“盆地”来定义这类谷地了。基于农业生产的特点,这些地理较好的低地区,通常也是人口聚集区,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如果从空中俯瞰汉水中上游流域,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即从汉中盆地往东,整条低地带并非伴随着汉水干流而生成的。而是整体向南产生的偏移,从整体上和汉水呈人字型排列。这种偏移所产生的后果就是,整个汉水中游地区的争夺重点,并非是在汉水两侧,而是汉水那些支流两侧的谷地。 说到汉水谷地的低地地带南偏,其实也并不十分准确。最起码在汉中盆地的东侧,那个在汉江谷地中的排名仅次于汉中盆地的“安康盆地”(目前的核心行政区为安康市),其主体位置就是在汉江的北侧。假使不是清晰的把汉水标示出来,我们很容易认为安康盆地也是由汉水冲积而成的。因为从位置形状上来看,它和汉中盆地的走向很是一致。只是汉水在从汉中盆地流出后,其实向南拐了个接近90度的大弯,从安康盆地南面滑过。而目前滋养安康盆地的,主要是一条叫作“月河”的汉江支流。不过汉江也并没完全没有顾及安康盆地的感受。那个90度的大弯从安康盆地的南面滑过后,最终又从安康盆地的东端向北穿出。而月河与汉水相交的那个点,自然也就成了整个盆地的地缘中心,也就是现在的安康市所在地。 汉水为什么会有这种怪异的走向,要让专业的地理学家去解释了。从地缘上来看,汉水的这种走法,造成了三个后果:一是让汉中盆地与安康盆地的地缘联系性最降低了。也就是说,无论是最初的褒国,还是后来的苴国,在占据汉中盆地后,如果想沿汉水顺流而下渗透到安康盆地去,还需要多费些周章;第二个后果是,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那条低地带,自安康盆地以东,就分布在汉水以南的区域中了。而这也意味着安康盆地与汉水以南的那些人口密集区,被由汉水分割开了。这让安康盆地与东部汉水谷地的联系,也显得不那么紧密,或者说在地缘上更显孤独。最后一个影响,正是因为这种地缘上的孤独感所引发的,这体现在历史上,就是这个地理条件仅次于汉中盆地的地缘板块,在先秦时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历史印记。或者说就是,安康盆地没有想当然的成为汉水中游地区的地缘中心。 假使汉水以北地区,也存在着相对密集的低地带,安康盆地的地缘地位,应该也还是会有所提高。因为你是否强大,不仅仅是取决于自己的地理结构有多好,更要取决于,你能够影响多少想念的地缘板块。关于这点,北美大陆在地理大发现前后截然相反的命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不是航海技术的发展,美洲对于这个星球主体文化的贡献几乎于零。而当北美可以通过海洋来影响全世界时,被激发的的地缘潜力,甚至让北美的核心区成为了新的世界中心。 实际上,安康盆地以东的汉水中游地区(干流两侧),都没有成为人口密集区。究其根本是因为——这里被神仙看中了。虽说山地、河流都是影响地缘结构的重要因素,但山地对于地缘结构的影响要更大些。而河流的走向,其实是要依据山形而形成的(先有山形,后有水势)。就汉水的走向而言,汉中盆地中的上游河段,是由秦、巴两大山脉之间穿行而过的。只不过穿越汉中盆地之后,汉水的河道就开始出现偏差。先是向南偏移,切入大巴山脉的北麓,从安康盆地南缘滑过;然后又来个90度转向,从秦岭的东南端切入,最终穿越秦岭的东部进入平原地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汉水的中游河道,基本都是从峡谷中穿行,而无法造就盆地型的平原带了。 由于汉水的切割,汉水南部,安康盆地东部的这部分秦岭东南支,也可以被视作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了。至于这部分山体的名称,相信大家绝对不会感到陌生,它就是武林圣地 “武当山”。而汉水以北的这部分山体,也就是秦岭的主体(与渭河平原相对应的那部分),则被称之为为“终南山”。 终南山和武当山,在历史上的名气都非常大。在我们的印象中,这都是修行得道的好地方。当然,被神仙看中只是玩笑之辞。事实是,这些山高林密的地方,人类没有办法大规模的开发,因此只好让“神仙”去住了。不过神仙也并不总是能够成为这些人迹罕至区域的主人的。一会我们就会看到,大巴山的东端就没有被神仙占了,而是“诞生”了两种更神秘的动物——“野人”和“周老虎”。由于汉水的走向没有与秦巴谷地完全吻合,因此武当山与大巴山脉所合围的这条低地带,其实是由汉水以南的一些支流来滋养的。这也造成了,秦巴谷地的东段,县一级的行政单元都在汉水以南的情况。观察地形图,我们会在武当山以南,自西向东找到平利、竹溪、竹山、房县、保康,五个县级行政区。而每一个行政区,都对应着一条源于大巴山脉,向北注入汉水的河流。将他们连接起来,就可以大致画出一条与武当山平行的直线来。 对于这五个行政区以外的朋友来说,应该会对他们的名字感到很陌生。的确,从地理结构上来看,由于武当山所代表的“秦岭”,与神龙架所代表的“大巴山脉”(神农架位于大巴山脉的东端)在最东部相接,整个秦巴谷地的东部,都象是一个世外桃源一样封闭起来了。而我们之所以要把这个看似不太重要的地缘板块单独列出来,除了因为它是汉水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因为这个地缘版块,生成了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标签——“庸”。我们一直说,先秦时期对中央之国的文化传承,有重要的源头作用。很多我们现在所用来代指某种文化的汉字,在当时都可以指向一个国家(族群),而“庸”这个字,在当时也是一个国家的名字,这个国家叫作“庸国”。说到“庸”这个国家,历史就很久远了,当年武王伐纣时,就和和巴、蜀一起,成为了会盟的八百诸侯之一。虽说八百诸侯之数肯定是虚指,但当时的地缘分割的厉害,有几百个所谓的“诸侯国”也很正常。而能够见诸于史料的,也大都是有些体量的。最起码能够在一个地缘版块中占据主导地位。至于说庸国的主要控制区,就是秦巴谷地的东部,汉江以南的这个区域。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关于“庸”字的成语典故,多以贬意居多,比如“庸人自扰”、“平庸”、“中庸”之类。在大家的感觉中,庸这个字,即使不算贬意,也意指平凡。而从当年庸国的地缘结构来看,他们倒也可以过上一种相对平静的日子。只不过,虽然从地理结构上看,庸国属地的封闭性很好,但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封闭的地理单元,就象蜀道再难,也能够被开通一样。庸国存在之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多有交往。 从地缘结构上来看,庸国处在秦、巴、楚三股地缘势力的中间,这种夹心层的位置,也注定他的命运会与这三个国家联系在一起。在当年随周人伐纣的时候,庸国的实力还要强于巴国(位列西土八国之首),而那时的楚人,还远没有后来巨无霸般的体量。生活在山地之中的庸人,凭借上水优势,也经常东向袭扰给汉水下游地区,成为楚人的心头之患。如果从大的地缘格局上来看,位于楚国西部的庸、巴两国,依靠山地所形成的防御体系,以及上水的进攻优势,都是悬在楚国西部的两个不稳定因素。应对这类边缘民族,除了武力征服以外,在文化上贬低它们的价值,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就象赵人编排出“中山狼”的故事,将“中山”这个文化标签,与忘恩负义的做法联系在一起一样。巴、庸两字后来的文化定位,也与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国后来的发展速度,我们都很清楚的。以庸国的体量而言,他们在春秋之时,还是成为了楚国的附庸。不过正象后来唐人所比喻的那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曾经在中原大显身手的“庸国”还是没能耐住性子,联合了周边的山地民族向楚国发起了挑战。假使庸国一直安于现状,也许庸国会象很多其他的山地附庸国一样,直至土地兼并日趋白热化的战国时期才被宗主国完全吞并(比如义渠国),而现在,庸国的国运被提前终结了。楚人灭庸之事,发生在公元前611年,这年正是春秋楚国最强大的君王——楚庄王执政的第三年。这位以“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而青史留名的楚王,正是用“灭庸之战”来开启他的霸业的。 楚国在灭庸之后,在庸人所控制的秦巴谷地中设立了“上庸县”这个行政单位。我们现在一提到郡、县二字,一般总会认为这是中央集权的一种表现方式,这二级行政机构所辖的区域,也应该是属于一个国家的核心区。事实上这种概念的形成,来源于统一之后的秦朝。而在先秦时期,郡、县这两个行政单位都是设立在刚刚开拓的边缘地区,并多以中央直属的形式来加强管理的。只不过秦、赵、燕等北方诸侯喜欢用“郡”来标注这些新征服的土地,而楚国,则首先创立了县制。也正因为此,春秋时期的郡、县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隶属关系,用起来也比较随意(有时也会出现县管郡的情况)。 楚人所立上庸县的治所,就是庸国国都的所在,具体位置在现在竹山县的西南。从地缘位置来看,竹山在我们刚才所排定的汉(水)南“秦巴谷地”的五个县级单位之中(现在的县级单位),正好居于中间位置。不过并不是竹山成为上庸地缘中心的根本原因,因为要想成为地缘中心,你必须要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仅仅依靠一个几何中心的位置是远远不够的。竹山一带之所以能够成为上庸之地的地缘中心,是因为它所傍生的那条汉江支流——堵河,有着异于其他几条汉南支流的地缘优势。从流量上来看,堵河倒是汉江水系的第一大支流。不过从冲积平原的体量上来看,堵河之侧的竹山,并没有优势。支撑它成为“上庸”地缘中心的力量,来源于一条盐道——“巴庸盐道”。如果我们沿着堵河的诸多支流上行的话,会发现它们和其他汉南支流一样,发源于大巴山脉的北麓。如果再观察的仔细一点,会发现,它的西源来自于大巴山的东端;而它的东源,则来自于神农架的西端(米仓山、大巴山、神农架组成了大巴山脉)。当我们把视线越过大巴山脉的分水岭,向南移动的话,我们马上就会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巫溪”。在之前分析巴国时,巫溪之名已经出现过了。能够吸引我们目光的,并非这个现在的县级单位,而是在县城北部,大巴山脉南麓的“宝泉山盐泉”。 宝泉山盐泉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大宁盐场”,前者之名得于山,后者之名源于水,这个“水”就是大宁河。这条发源于大巴山南麓的河流,最终南向流入了长江,而盐泉所产之盐,部分也经由大宁河——长江水道向长江流域贩卖。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盐道”,在巴盐行销的历史中,有着诸多线路让巴盐行销到周边地区。其中有一条线路,就是沿大宁河北上,然后翻越大巴山的分水岭再经由堵河水系,辐射到汉水流域。由于这条线路的难点主要在前半段(特别是翻越分水岭这段)。在进入堵河水系后,就可以借助水力,很快的运销至汉水流域,特别是汉水下游地区。因此一直到清朝,运销至汉水下游地区的巴盐,都有相当一部分是经由这条线路运出的。 由于这条盐道,连接的是庸、巴两地,因此也被称之为“庸巴盐道”,而因为堵河上游的支流众多(支流还会有支流,包括其他河流也是这样,只能把地缘位置比较重要的部分标出),盐道具体的路径也有多条。不过这些线路随着河流的走向最终都在一个点上汇合了,也就是庸国国都,楚人的“上庸县”县治所在的那个点上。作为巴盐入汉江下游的集散地,竹山在“庸”这个地缘板块中居于中心位置,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堵河上游那些支流所指向的区域中,能够最终开辟出盐道的,主要是西部,靠近大巴山东麓的地区。至于东部的那些支流,所源于的神农架地区,至今仍然为原始森林所覆盖。当我们沿着堵河东源向北探寻盐路时,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地名“镇坪”县。大巴山、神农架的地理分割,也让它们在现在分属于陕西、湖北两省。而作为陕西省位置最靠东南的县级行政区域,镇坪所辖的区域也正是大巴山的东段。 镇坪之所以出名,相信最起码在网络上已经到了“尽人皆知”的地步。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镇坪也是当年“庸巴盐道”中间的重要转运点。至于有没有华南虎嘛。。。。我相信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前,大巴山中还是有老虎存在的。只不过现在,要想再找到的话,就有点难度了。也许大巴山的华南虎可以向东换个山头,跑到湖北境内的神农架去。不过神农架地区已经有了个更好的炒作对象“野人”。在华南虎还被视为“害兽”之时,神农架的“野人”就已经被传的沸沸扬扬了。有了这个“镇山之宝”,神农架方面当然不会屑于搞出什么“周老虎”来。(注:神农架目前所划定的行政区域很特别,叫作“神农架林区”,是唯一以林区命名的县级行政区域)。 不管华南虎和野人是否真实存在。所谓无风不起浪,就算是编故事,也要有本钱的。而大巴山和神农架山高林密的地理环境,无疑为周老虎和“野人”的诞生,提供了生存环境方面的证据。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在技术水平上的古典时期,如果没有“盐”这个重要生活物资作支撑。大巴山脉南北的地缘价值,将大打折扣。 在理解巴、庸这种边缘“国家”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国家概念来套,甚至也不能用周人所建立的封建制来看待。这些所谓的国家,更多只是一些部落联盟。依据各自的特点,而拥有不同的地缘标签。在庸国被灭之前,庸人除了自己控制秦巴谷地的东段以外,那些生活在秦巴山脉东部山地的部族,也多依附于它。而位于大巴山以南的巫渓盐泉也处在庸人的控制之中。为了应对庸国的反叛,楚人联合了川东的巴国,和秦岭北部的秦国,共同来应对这起危机。而在这场战争之后,巴人所获得的地缘利益,就是“宝泉山盐泉”。而楚人则将秦、巴山脉中的庸人故地收为己有。从此,大巴山成为了楚、巴两国的地缘分割线。一直到战国中期,楚国从巴国手中夺取了三峡地区,并设立了“巫郡”。楚国才算是彻底解决了西部的威胁。 其实说楚国解决了西部威胁,只能说是那些山地民族,不再成为威胁了。但在此之后楚国真正的恶梦才算真正开始。因为比庸、巴两族更为强大的秦人来了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理解,古人在秦巴山脉中行走的艰辛。附上两张照片,一张是秦岭栈道,另一张“庸巴盐道”。有胆量和时间的,可以去走走,否则在电脑前面看看就好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