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大摩宏观策略谈:2025中美变局展望
假设,你遇到麦琳怎么办?
董事长两口子不干了,至暗时刻谁是白衣骑士
2024年心理咨询师报名通道开启!可考心理证书,无需辞职,名额有限,11月30日截止报名!!!
吴京捧红的白眼狼,爆红后却反咬一口,如今落魄到无戏可拍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信陵君力挽狂澜解邯郸之围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按照一般的想法,秦国在长平取得了那么大的胜利,接下来就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攻入邯郸灭了赵国。事实上秦军确实也尝试这样作了,兵分两路的秦军,一路向晋阳出发,攻取了整个太原盆地;另一路则当然的是以邯郸为目标了。不过在占据了近卫邯郸的卫城“武安”之后,秦国对于是否要再继续扩大战果产生了犹豫。毕竟在战场之上,“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辩证关系永远是存在的。在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后,秦国本身也已经大伤元气。即使是战国最优秀的军事家(战术)白起,也认为如果秦国再卷入一场大型攻坚战的话(基于邯郸城的坚固程度和重要性,这场战役所持续的时间肯定会超出长平之战),并没有取胜的把握,并且很有可能让坐山观虎斗的其他诸侯有机可乘。更大的问题是,秦国虽然占据了上党腹地的几大盆地,但在经过这场大战之后,上党腹地的农业潜力已大受影响(有劳动力和战斗力的人口在战争中基本都消耗掉了),秦国要想控制上党高地,一方面还需要由腹地继续提供补给,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时间休养生息了。当然,比秦国损失更大的赵国,也同样需要时间来休整。在这种情况下,在秦赵双方,加上韩国之间达成停战协议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了。 作为战胜国的秦国来说,并没有理由无条件的和赵、韩两国达成停战协议。按照通常的外交准则,战败方会更渴望和平,因此也必须付出一定代价。而秦国所开出的条件就是,让韩国割让他们在河济平原之上的唯一据点“垣雍”邑(河南省原阳县西北),以作为秦国下一步向河济平原渗透的跳板;而赵国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要更大了,秦国需要赵国拿出六座城邑,以为他的上党驻军提供补给。从韩国的角度来看,他们根本没有和秦国谈判的资本,更何况就河济平原这个地理单元来说,韩国之所以在它的西端保有一个据点,无非是为了让地处中原的韩国本部,与河北平原的“南阳之地”结合的更紧密。现在韩国在黄河以北已无寸土了,这个突出部也失去了价值。所以秦国很顺利的拿到了“垣雍”,向陶邑这块飞地又跨出了一步。不过赵国这边,“土地换和平”的计划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尽管赵国现在比秦国更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但他们也同样清楚,秦国是决不可能就此罢休的,这种交换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此消彼涨,结果反而会让秦国的攻击来的更快,更猛烈。既使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那么赵人最终还是选择的拒绝,并做好了在邯郸城与秦国血战到底的准备。知晓这段历史的大多数人都很难理解,在经历过这么重大的损失之后,赵国居然还敢和秦国硬顶,难道赵国的战争潜力还没有被完全打掉吗?如果从战术的角度看,支撑赵国继续与秦国对抗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赵国也清楚,长平之战后的秦军其实也已经是强驽之末了,上党高地本身又暂时失去了补给能力,如果自己能支撑一段时间,秦军就可能会撤了;另一个原因就是赵国对于邯郸城的防御力还是很有信心的,在当年被魏国攻破之后,痛定思痛的赵国对于邯郸城内外防线已经经营了数十年,要想攻破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去战术因素,支撑赵国打下去的还有两个战略因素,一是赵国的领土和人口虽然在六国之中只是居中,但动员能力却是最强的。这主要是因为赵国多年以来,将北方作为主要的扩张方向,并且在赵武灵王之后实行“胡服骑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赵国,从地缘文化上来说已经是一个半耕半牧的混合体了。在军事架构上,更与游牧民族相一致,即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亦进行以骑射为主的军事训练,如果要进行全国动员的话,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当然,人力资源是有数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你的农业生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拖得时间太久,国力会大受影响。 在发出最后的动员令后,赵国仍然抱有希望的另一个战略因素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在外交上有所突破。谁都知道,赵国如果被灭的话,对于其他诸侯意味着什么。虽然秦国也在竭力通过外交途径(收买与恐吓),阻止外力介入秦赵之间的战争。但只要赵国仍在抵抗,就不排除有诸侯愿意出手相救,打破秦赵之间的平衡。秦国显然没有预料到赵国的强硬态度,形势也变的有点骑虎难下了。其实对于秦国来说,如果不去攻击邯郸,赵国也决没有力量和想法“收复”上党高地甚至太原盆地。秦国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稳固自己在上党高地及太原盆地的统治,为下一阶段的战事作好充足的准备。问题是作为战胜国的秦国已经提出了自己认为合理的条件,如果就这样被赵国挡了回来,而没有所动作的话,那么对秦国的负面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出于政治的考虑,秦国必须给赵国一个教训(也是做给其他诸侯看的),看看邯郸城是否还有足够的战力来阻挡秦军。 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并非就一定是一个对战争极度渴望的好战分子,而是应当会审时度势,不打无把握之仗。从这个角度看,白起无疑是对得起“战神”这个称号的,这也是他能够取得常胜战绩的基本准则。虽然拒绝指挥邯郸之战的白起,最终因此而失势身死,但邯郸之战的结果却验证了他的军事判断力。正如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除了赵国自身原因外,外部的支援成了决定战局的关键。而帮助赵国力挽狂澜的就是战国史上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魏公子“信陵君”。略知战国史的朋友,应当都知晓“信陵君”这个人,而他在战国政治舞台的崛起,正是由于秦国这次的围攻邯郸之战(前257年)。其实无论是在长平之战,还是现在的邯郸之战时,秦国最为担心的都是其他关东诸侯加入到赵国阵营中,特别是在双方处在胶着状态时。为了不让这种情况变为现实,秦国在外交上可以说是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而这其中重点防范的对象就是魏国了。无论是身处当时的诸侯们,还是现在的我们,都十分清楚,如果赵国完蛋了,接下来倒霉的就一定是韩、魏两国了。只不过韩国这个二流诸侯,早已只能够凭借外交手段在夹缝中求生存,无论是敌是友在战略上作用都不大了,因此最有可能支援赵国的,就是魏国了。 最后的情况也正是如此,当赵国向魏国求援,并挑明唇亡齿寒的道理时,魏王(魏安厘王)决心派出援军以支援邯郸。问题是秦国也早已预料到魏国会有此异动,因此在赵国求援的同时,秦国的外交压力也被直接传达到了大梁城。秦人的意思很简单,谁出头我就打谁。在这种情况下,魏王又一次犹豫了,所派出去的十万援军在到达漳水南岸后便停滞不前。就象我们在马路中间看到一辆车迎面开来,而又无法判定它的行驶方向时,本能的反应就是止步不前,以根据对方的变化而变化(不信可以试试)。魏国的这种犹豫也是这样一种本能反应,魏王需要看看局势是如何发展的,以决定压宝的方向。 只是魏人可以又一次的坐山观虎斗,被围困的赵人却等不下去了。正如我们昨天所分析的那样,就算赵国能够凭借坚固的城防措施,以及全面动员所迅速组织起来的军队抵挡住秦军,他们也必将面临和长平赵军一样的命运,只不过这一次整个赵国都将面临无粮可食的境地了(劳动力都基本都被从耕地转移到战场了)。所以对于赵国来说,没一分钟都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战国四公子的赵国平原君,向他的小舅子,同样位列四公子的魏国 “信陵君”救援,而后者也因此而上演了 “窃符救赵”的惊人之举。窃符救赵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经典了,所以细节也就不多加描述了,不太清楚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从表面上看,信陵君是由于与平原君的姻亲关系而冒死救赵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之举。因为赵国如果有失的话,秦军的目标就会是赵国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只是人性的弱点就是这样的,当还没有事到临头时,总还是抱有一丝幻想,希望时间能够改变一切。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有这样的弱点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如果是一个政治家,就不一样了,你必须要有足够的决断力(管理者也是一样的)。魏王并非不知道秦国灭赵之后的后果,只不过较之信陵君而言,缺少一点决断力罢了。 从战术上来看,信陵君选择在这个时候救赵,时机也是很不错的。秦国自攻击韩“南阳之地”以后,就处在连续作战的状态,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自身也受到了极大的消耗。因此这个时候和死守邯郸城的赵军里迎外合,秦军很可能因此而溃败。既然这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决定,而不是信陵君的义气之举,那么也应当有其他有远见的政治家或者诸侯国能够看到这点了。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楚国也同样看到了这点。当然,按照外交规则,楚国也一定是在赵国的求援之下,才作出这样的决定的,而为赵国执行这项外交任务的,就是平原君。只不过说服楚王的关键人物,是平原君的一个门客“毛遂”。立下大功的毛遂,其自荐的故事也成就了一句人尽皆知的成语。 从楚国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是非常想去捡这个便宜的,毕竟自郢都失守后,秦军气势如虹,楚国也一直没有机会反击。而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楚国当然不甘心论为一个看客了。现在经过赵国以命相博后,秦国的后劲明显有些不足了,对于楚国也说,也正是显示实力的好机会。为楚国领命出击的正是同样位列战国四公子的“春申君”。加上平原君、信陵君,战国四公子算是到齐了三个。而邯郸城下的秦军,对于魏、楚联军的到来,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经历过那么多场胜利后,邯郸城下的秦军显然没有预料到,有谁在自己占据上风时,还敢去支持对手(阙于之战时,魏、韩两军是在赵军突袭得手后才见风使舵的)。特别是之前的魏国,已经慑于秦国的外交恐吓,在秦赵边境裹足不前了,这更加让秦军有恃无恐执行他们的围攻计划了。 有了魏、楚两国的援军,邯郸之围算是被解了,赵国也由此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这次战役所造成的军事及政治后果却远没有结束,特别是魏国就此迎来了一次重新成为政治之巅的机会,虽然这只是一场濒死前的“回光返照”而已。秦军在邯郸城下的失败并仅仅意味着一场战役的失败,事实上取胜之后的魏、楚联军一直追击秦军至河东,甚至一度将秦军逼过黄河。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战果,很大程度是因为围攻邯郸长达十七个月的秦军,所能够调动的兵力也有限了,作为前进基地的上党高地,已经十分空虚了。并且作为攻击方的秦军,并不认为上党高地会受到来自东方的攻击(只有他打别人的),因此也不可能象当日廉颇那样,精心构筑防线了。正因为如此,回撤的那部分秦军(除掉被歼投降的),并没有凭借上党之险稳住阵脚,而是一直退到河东才组织起了象样的抵抗。 虽然秦军回撤回河西之后,很快就发起了反击,就夺回了河东。不过能够替魏国在弃守河东数十年后,“光复”一次故土,信陵君的这次救赵之举,也算是大获全胜了。 其实让那不到十万的魏军去守住河东那么一大片土地,本身也是不现实的。即使是魏国不追究信陵君斩将夺权之罪,为其提供支援,也不可能守得住河东(现时秦魏的实力对比,与当日弃守河东时差距更大了)。因此信陵君在秦军发起反击后,就率领魏楚联军退了回去。不过有着山河之险的长治、晋城两盆地再放弃就没有必要了。虽然说魏国在河东已经没有了利益,但鉴于占据韩国“南阳之地”的秦军,一直对魏国的那部分河内之地虎视眈眈,魏国也很有必要在位置相对应的上党高地上,即“晋城盆地”据守一块缓冲地,以防陷入秦军再一次攻入上党高地,让自己陷入两面包围的境地。至于说长治盆地,得失与否与魏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块区域的防守,还是交给赵人去做吧。当然,如果魏国想把整个上党高地(腹地)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也不会有任何问题的,获救之后的赵国也绝不会想来分配战利品。只是现在的魏国,已经不是当年东征西讨的超级大国了,一场胜利并无法改变秦国一超独霸的战略格局。在这种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思维指导下,将自己的防线拉长并不是个好主意。 前面有朋友认为,信陵君的胜利与魏国无关,只是他的个人成就。事实上信陵君并没有背叛魏国,自始自终也是率领魏军进行援赵之役的。而在解了邯郸之围并收复上党之后,援赵的魏军,连同晋城盆地那块缓冲之地(高都)都被交还给了魏国。只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信陵君个人选择了留驻邯郸,毕竟当日之举虽然于战略上没有问题,也为魏国重振了声威,但终究于君臣之义有失,如果不是愚忠到底的话,还是没有必要回去接受责罚的(后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后,再遇到类似情况,自杀以全名节的情况就多了)。 虽说信陵军领军救赵是一种以下犯上的行为,但从结果来看,倒也是帮助魏王下了决定,并不能算是置魏国的利益于不顾。因为魏王也并非看不到赵亡之后的后果,否则也不会置重兵于秦赵边境。如果让狗血一点的导演来写这段历史,也许会将魏王描述成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明知信陵君有救赵之心,而故意放任其窃符救赵。如果取胜了,自然是好事;如果败了的话,则可将责任推在信陵君身上,为对秦外交赢得空间。虽然这种设想在正史、野史中都没有记载,但谁又能肯定魏王当时不是这样想的呢?所以深究历史人物的内心想法,其实是很难探究历史真相的(悲剧的是,现在的历史研究基本都是从这个角度着手)。对于我们来说,从当时的战略格局和结果上来分析,也许能更接近历史真相。不管怎么说,以魏军为主、楚军为辅的这次救赵行动是取得了成功。作了胜利方的魏、楚两国,即使自知无法真正实现大反攻,但在自己的后院威风一把还是可以的。对于魏国来说,最让他坐立不安的就是秦国通过攻齐之役,所占据的那块飞地“陶邑”了。借着信陵君在前线的大胜,魏国顺势拔除了这颗钉子。至于说同为战胜国的楚国,他们当然也不会放弃这次重振国威的机会。在魏国拔除陶邑的同时,陶邑的东邻“鲁国”成为了最新的牺牲品。当年东西纵横于中央之国南部的楚国,大有在东部以江东、泗淮流域为基础重新部局的架势。 回头再说秦国,虽然在邯郸遭遇了重大失败,但秦国的国力摆在那,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东进的步伐。当然,再来啃一次上党这块硬骨头,暂时也没有这个能力了。现在从战略格局上来看,似乎又回到了秦攻上党之前的格局。不过仔细分析,秦国较之前还是进了一大步,首先消灭了最大敌人赵国40多万的有生力量,自此赵国再也无力独自抵抗秦国了;其次秦国所在长平之战前,在河内所占据的那块基地(韩之南阳)还握在手中,因此秦国接下来仍旧以黄河两岸为主线,向三晋发起新一轮的攻击。除了向北攻击魏国在河内的城邑以外,以实践谁出头就打谁的诺言,黄河以南的韩国同样没有偏安的机会。 韩国在丧失了黄河以北的土地后,不只剩下河、济以南,紧邻洛阳盆地的那块郑国故地了。依秦国的实力,韩国想独自抵挡秦军的进攻基本是不可能的。依韩国过往的生存法则,他们是一定要通过外交手段,或将祸水引给其他诸侯,或者想办法让秦国觉得自己的存在,更有利于秦国的扩张。只是这次韩国人还没急,就已经有人抢在前面出头了。不过这次挑头的却并非韩国的两个三晋兄弟,而是那个末落的王族----西周。 东、西两周之所以能够在洛阳盆地生存下来,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和韩国一样,从来不给过路的诸侯们增加阻力,甚至是极力讨好。另一方面则利益于王室的余威,虽然其间不止一个诸侯(特别是秦、楚)曾经打过王室的主意,但考虑到政治风险都还是放弃了。不过现在的局势大家都已经看得很清楚了,秦国所图的显然已经不是霸业,而是“王”业了。如果再这样干等下去,韩亡之后,两周的灭亡也就在转瞬之间了。因此处在秦国东进最前沿的西周(都城洛邑)首先坐不住了,在当了那么多年的缩头乌龟后终于男人了一次,挑头联合各路诸候出伊阏攻击秦军。结果正应了那句老话“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各怀心腹事的联军很快就溃败了,强出头的西周也就此亡国(前255年),六年以后,同样也希望在濒死前一博的东周(还只在谋划之中),也“享受”了同等待遇。而秦国在将象征天下权力的“九鼎”运回关中后,对于这个末落王族最后的致敬就是,遵循灭国不祀的古训,留给他们一小块封地以祭奠先人。 占据了整个洛阳盆地的秦国,开始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切割,不仅将进一步压缩了韩国的空间,更直接进逼到魏都“大梁”之西。而魏国则无可避免的承受了最大的压力,以至于想把河内残余的据点都移交给赵国,以让赵国在河北平原与秦国直接交锋,以缓解魏国正面的压力。而赵国这边,虽然邯郸城暂时没有再被围攻的危险了,但他们的西土核心“太原盆地”却在邯郸之围被解8年后(前247年),陷于秦人之手了。现在,面对拥有强大资源的秦国,唯一的办法就是诸侯们再次联手,变被动防守为主动攻击,看看能不能把秦人突入华北平原的突出部给挤压回去了,让崤函之险重新成为阻隔秦人东进的天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