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三角都市圈内部的地缘博弈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2011年8月19日关于长三角的解读

这两天关于“巢湖市”被分拆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既然这件事情跟地缘有关,那么我也不妨做个背景分析,也以此为例,解读一下中国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行政重组风。  就这件事情本身来说,似乎只是安徽省内的一件行政事件,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安徽这次“大手笔”的,把一个地级市给拆分了,却和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有关,或者说这是长三角内部的一场地缘博弈。首先我们要来解读一下“长三角”这个概念。作为中国经济的三大重点地区中的一员,长三角和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地缘概念,应该说出镜率都非常高了。而对这三个地缘板块的具体描述,也因角度不同,不尽相同。有时它们被称之为“经济圈”;有时又以“城市群”、“都市圈”的面目示人。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几种表述并没有太大差别,毕竟就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来说,城市就是一个地区的经济重心。    无论我们单从地理的角度,来探讨长三角的范围;还是把视线锁定在城市上,并以此来数字化“长三角”的行政边界,都会发现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同的视角总是会为这个概念,带来不尽相同的容量。按所谓“泛长三角”的概念来看,你甚至可以把长江中游的江西,纳入这个范围当中。不过如果我们参照历史当中的地缘博弈情况来看,如果你试图以江东平原为核心,向外进行地缘辐射的话,那么把北至淮河,西至江南丘陵(合肥以东)地区,作为一个大板块进行整合,是最符合地缘规律的。    在这个帖子的中国部分,曾经专门分析过的“江东平原”这个地理概念,其实也是目前长三角的核心所在。只不过在古典时期,太湖——杭州湾一线,一直是江东平原乃至整个江东地区的中心所在,而现在,随着海洋文化的兴盛,更靠近长江出海口的“上海”,成为了江东平原的核心所在。不过内部地缘中心的转移,并不影响整个板块的地缘属性。从整体的地缘结构来看,如果上海希望以自己为核心,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都市圈的话,苏南、浙北的这块平原之地,正是它需要最先连接的通勤区。具体到“都市圈”这个概念来看,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以及江北紧邻长江口的“南通”;浙北的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乃至外海的“舟山”,都会是以上海为核心,打造都市圈的一级伙伴。从技术上来看,这个都市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补上北端的长江口,以及南端的杭州湾两个缺口,以让这个都市圈在地理结构上完整化。同样的问题,也是珠三角所需要解决的。只不过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长三江要走的更快些,杭州湾大桥已经建成,长江口的桥隧工程,最迟在2012年,也可全面贯通。    在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时,有一个城市的地缘定位,就有些尴尬了,这个城市就是“南京”。从历史来看,以六朝古都自居的南京,仅仅在60多年前,还是整个中国的政治中心。而现在,在面临上海的地缘压力时,已经降格为江苏省省会的“南京”,一直在纠结自己究竟是甘为上海的小弟,还是找机会作大自己,以和上海抗衡。  单从行政划分的角度来看,如果南京能够把自己行政中心的地位,延伸到经济影响上,以自己为中心整合规划江苏的话,南京是具备与上海抗衡的实力的。即使是不能象上海那样,因沿海而具有的国际影响力,起码也可以在国内,与之同级对抗。问题是,从地缘属性来看,江苏的经济重心,位于江南的苏锡常地区,更愿意与上海连成一片,共同规划自己未来的蓝图。这种尾大不掉的格局,让身为省会的南京感到难堪。事实上南京的这种尴尬地位,早在当年纵向切割“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时,就已经埋下了。在这个原来为拱卫都城南京而设立的直隶省(江南省的前身)中,南京是当然的地缘中心。而现在纵向一划,不仅让江苏、安徽两省,都横跨了三个地缘文化截然不同的板块,更让南京成为了江苏省的边缘城市。即无法掌控尾大不掉的苏南地区,又很难帮到淮河以北的苏北地区。富的管不了,贫的带不动,南京要想突围的话,只有无视那不合理的行政边界,依照自己的地缘属性,来重新定位自己的腹地,唯有如此,南京才有可能恢复自己的江湖地位。而具体到行动上,这个地缘规划就是横跨江苏、安徽两省的“南京都市圈”。    曾经不止一次,有朋友问我,中国下一个直辖市会是哪个城市,南京的可能性大不大。政治上的事,要考虑的情况很多,有的时候不是你的经济或者体量到了,就一定能够升级的,行政、地区平衡等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不过这倒也不妨碍我们,从技术的层面来分析一下,南京如果要想直辖的话,会有可能切割出那些区域,作为自己的辖区。而目前南京为自己量身定作的“南京都市圈”,其实就可以看作这种设想的预演。


长三角都市圈地缘结构图


江苏—安徽地缘结构图
基于南京在江苏省的边缘位置(地理上的),当这座曾经的帝都为自己划定直接势力范围时,不可避免会需要把触角伸到隔壁的安徽去。在你想成为某一板块的地缘中心时,在自己的周边打造均衡的缓冲带,是很正常的做法。在南京划的这个圈里,江苏境内的镇江、扬州、包括淮北在淮河以南的盱眙、金湖两县;安徽境内的滁州、马鞍山、芜湖,以及巢湖市所辖的居巢区、含山县、和县,都包含在内了(具体位置参照《长三角都市带地缘结构图》)。应该说,不考虑行政分割的因素,章从单纯的地理、文化背景来看,南京的这个都市圈,还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的。一方面,南京的历史、政治地位,使得它对周边地区,具备天然的优势。最有可能,因为经济实力尾大不掉的苏锡常地区,被排除在外了。换句话说,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实际上已经认同了,苏南的这片平原之地,作为上海的直接辐射地存在。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尊重地缘规律的选择。就象珠三角内部,也会存在几个次一级的都市圈一样。长三角也同样存在这种亚板块。只是比之珠三角,上海在整个长三角的核心定位,要清晰的多。  单从地理结构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南京在打造都市圈时的规律。和上海的天然辐射地,主要在江东平原不同,南京都市圈,所圈定的范围,恰好把长江与两岸的“江东丘陵”、“江淮丘陵”(参见《江苏安徽地缘结构图》)给包括进去了。在历史上,这片横跨长江的区域,就是作为江东平原的缓冲之地而存在的。而南京,也正是为了增强这种防御力,而逐渐成为政治中心的(政治中心不一定在最富庶的地方,更多的时候,是在战略要点上)。在不挑战上海大哥地位的前提下,南京把自己周边,具有共同地缘特征的区域,整合为一个实力略低的都市圈,应该说也是符合长三角这个大板块发展的整体利益的,否则完全以上海为唯一核心的话,反而不利于地缘整合。就象广州也不可能控制整个珠三角一样。    如果当年的“江南省”没有分拆,那么作为地理、政治中心的南京,在自己周边共建一个都市圈,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事实上,其他省份,大都也都在这样做,以期在都市竞争中,抢得先机。问题是,现在江南省已经分拆了,而南京的行政影响力,并不能直接覆盖到安徽治下的城市中。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安徽境内的几个城市,也愿意跟经济更发达的南京,走的更近些。或者说接受以南京为核心的整体规划,但安徽境内,毕竟还有个不尴不尬的省会“合肥”在。没有谁天生就愿意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尤其是这个人还需要从自己身上割肉,来壮大自己。  之所以说合肥的地位有些尴尬,是因为这个省会城市的位置没有按常理出牌。以安徽境内,有江、淮两条重要河流的格局来看,如果要在这一区来选择政治中心的话,要么靠江,要么靠淮。而江、淮两岸的城市,如淮南、安庆,也的确在不同时期,成为了区域的政治中心。至于合肥在1949年以后,被确立为安徽的省会,我们以前也分析过历史原因了。时刻担心对手从东南方向,沿水路攻入大陆腹地的红色政权,不愿意把所有的重要城市,都放在长江边上。而把安徽的地缘中心,放置在江淮丘陵的边缘,可以更好的为中原腹地提供缓冲(在对手准备北上时)。不管当时的这种考虑,有没有历史的局限性,把安徽的省会放在江淮之间,更靠近地理中心的位置,倒也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就是可以平衡安徽的南北关系。否则象江苏这样,政治、经济优势,都集中在长江一线,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的不平衡感,就越来越强了。  虽然合肥的政治地位,并不是因为他在省内有天然的竞争力,而得到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以政治中心的优势,来真的为自己打造安徽的内部结构(交通、经济等)。在中国这种权力集中使用的文化影响下,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希望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中心,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交通当然是一方面。在诸多因素中,这其实是最容易做到了,就象如果中国有一天,把首都迁到青藏高原上的话,假以时日也一定会有一张,条条大路通高原的交通网出现的。  另一件比较潮流的事情,就是以合肥为中心,也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都市圈,以让自己的各方面指标,强于省会其他城市(特别是沿江城市),以避免出现某个城市因经济实力强,而尾大不掉的现象。在行政主导,权利集中的中央之国,这种情况是不能容忍的。  如果从定位来看,合肥都市圈的定位,应该是比南京都市圈要低一个级别。首先在区域划定上,合肥并没有南京那样的沉淀的影响力,因此也合肥都市圈所圈定的区域,都在安徽境内。事实上本来就在安徽地理中心的合肥,也没有必要把圈划到外面去。合肥北面的淮南,西面的六安、东南面的巢湖,共同成为了合肥市共建都市圈的“伙伴”。从这个都市圈的划定来看,应该说合肥是在尽量避免与南京都市圈发生冲突。换句话说,如果大家相安无事的话,那么长三角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由上海、南京、合肥三个不同级别的都市圈来支撑。后者与前者不是竞争,而是补充关系。问题是我们刚才也说了,不是每个人,都天生愿意低人一等的。就象南京也未必不想有一天,能和上海平起平坐一样(如果升级为直辖市的话),合肥对于南京把手伸到自己的腹内,也并不满意。一场暗战,即将开始。
在合肥所划定的都市圈里,有一个区域是和南京都市圈有交集的,那就是位于合肥东南部的“巢湖市”,在南京的预想当中,这座地级市的市区(区巢区),连同北部的含山、和县两县,都应该是南京都市圈的一部分。这个地级市因安徽境内最大的淡水湖“巢湖”而得名,也因此而控制了巢湖的大部分的水面。合肥将之划为自己的直接辐射区,也是很自然的选择。就象南京希望自己的周边,能够均衡分布有腹地一样。  如果从行政的角度来看,对安徽治下各地,有行政管辖权的合肥,应该是更有机会控制这块竞争之地的。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行政并不总是万能的,那些位于边缘的板块,会选择用脚投票,向更有吸引力的,相对发达地区靠拢。就是南京也同样无法用行政命令,来打消上海对苏锡常地区的影响一样。特别是单从构筑都市圈,进行区域整合这件事来说,合肥也好,南京也罢,都是以城市的角色,和其他城市相互协调的。虽然说二者都兼负省会的职责,可以让自己在行政上,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但这种影响力,在法理上始终是无法转变为直接的行政命令的。更何况就算你能让官僚体系和执行自己的规划,却无法让资本和民意,随之而转向。特别是在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前面也有不少朋友说了,仅从道路这项基础设施来比较,车从江苏进入安徽,就能够感到明显的不同。在这种经济差异的背景下,如果你需要在南京和合肥之间作出选择的话,你会更愿意和谁对接呢?    合肥和整个安徽经济,在先天上的不足,让它们似乎只能接受,成为南京乃至江苏腹地的角色,或者说捆绑在江苏的车头上,担当一个配角的角色。问题是,从地缘背景来看,安徽方面肯定是清楚,自己无法和兼具江海优势的江东平原同级PK,但如果和去除掉苏南地区的江苏相比,安徽方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少劣势。毕竟安徽境内的那段长江(称之为皖江),甚至比江苏境内的还要长点,如果不是南京长江大桥当初建的太低了的话,皖江两岸在接受海洋经济的辐射方面,并不会比南京差多少(现在万吨轮,到了南京就过不去了);而安徽在江东的部分,也能够不通过南京方面,直接与太湖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做无缝对接。这样对比下来,让合肥方面看到,自己在与南京的PK当中,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南京更加近海,更容易从最发达的上海、苏南地区受益,固然是一个客观优势(还有经济的先发优势),但南京受地理位置所限,必须把一部分触角伸到安徽,才能补圆自己的都市圈,却也是个现实的劣势。如果合肥方面,能够将行政手段运用到极致,还是有机会做大自己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辖区比合肥还大的“巢湖区”被分拆了。    分拆之后的巢湖,与合肥接壤的市区和庐江县,被划入了合肥;而与江东的马鞍山市隔江相望的含山、和县两县,则被并入了马鞍山;至于这两个县南面的无为县,也被隔江相望,位于马鞍山南面的芜湖市所接受。这种分割方法,应该说是充分考虑了地缘规律。局限于江东,辖区面积狭小的马鞍山、芜湖两市,在土地面积上得以飞跃,并且和南京一样,成为了横跨长江的城市。为了更合理分割,芜湖甚至还得到了和县南面,与之相对应的那个角。这些都表明了,虽然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希望自己成为整个安徽省的老大,但并没有到不尊重地缘规律的地步。作为最有机会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尤其是与江东核心区对接的马、芜两市),安徽方面还是在尽前力加以扶植的。  当然,基于中国地缘政治情况,行政中心一定也希望自己是经济、文化中心(看看北京就知道了),如果做不到的话,经济基础就会影响上层建筑的稳定了。就象苏南在江苏省的离心力那样。因此单从合肥这座城市的利益来看,扶植芜、马两市,甚至规划“芜马一体化”进程,以期借长江经济,提升整个安徽的竞争力,并不是为了搞乱自己的行政体系。而唯一避免尾大不掉情况出现的办法,就是在提升人皖江城市竞争力的同时,也做大合肥这个行政中心。具体到实践当中,就是通过拆分巢湖,扩容合肥。通过提升合肥的竞争力,增强对周边城市的向心力,最终坐实自己地缘中心的位置。所以我们会看到,合肥拿走了巢湖市近一半的土地,并由此而成为安徽省内,体量最大的地区(地级)。  拆分巢湖的做法,固然是立足于安徽省内的,地缘架构的重新洗牌,但却直接影响到了南京构筑都市圈的战略计划。因为这不仅让南京以自己为中心,辐射巢湖的计划成为泡影(同为省会的合肥,是不会愿意服从于南京的指挥棒的),更让芜、马两市,有机会把视线从南京身转移,打造自己的小圈子,并以上游地区的皖江城市为腹地做大自己。而在安徽的计划当中,也的确是一个“双核”的计划。即以合肥、芜湖为双核心,带动整个安徽的经济。这种自成体系的做法,让一向视安徽为自己地缘利益区的南京,感到措手不及。可以预见的是,南京都市圈的这西南角,再参与南京方面所组织的协调会议时,就不再会那么积极了。    相比芜湖等于长江城市,合肥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是很明显的。这不仅影响到合肥的经济潜力,更会影响到合肥在安徽省内的江湖地位。因此除掉行政上的调整,增加自己的体量以外,合肥也希望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地理结构,让自己不仅仅是因为行政的选择,而成为安徽的中心。所谓“无水不兴”,无论是在古典时期,还是工业时代的现在,得水之便的城市,都会因为生产、生活用水、水面交通的优势,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的。从河流的角度来看,有江淮两水横贯其间的安徽,并不缺少。但对于合肥这座城市来说,却正好处于江淮之间,位置不尴不尬。如果合肥想要有足够的水资源,来支撑经济的话,那么巢湖这个在中国还算排的上号的淡水湖,就是它唯一可以依靠的了。当我们在地图上,标示出合肥在这次分割中,所得到的部分,就会发现,巢湖实际上已经成为合肥的内湖了。    将巢湖变成合肥的一部分,终于可以让合肥象其它大型城市那样,发展自己的水岸经济区了(大家都在热衷于,在近水处建新区)。只是水还有死水、活水之分。如果仅仅是一个不通江达海的淡水湖,那么你除了以“湖景房“的噱头,做高湖边的房价,并得到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外,并不能象长江城市那样,得到交通之便。能够通过水运,摊薄物流成本,是江、海城市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因素。因此和南宁方面,希望打通广西盆地的出海口一样,合肥也同样有计划,将巢湖与长江连通,实现自己通江达海的愿望。    这项目能够改变安徽地缘结构的工程,叫作“江淮运河”,目前还处在计划当中。从名字中,也可以看出,这并不仅仅是一项为合肥打造水运出海口的计划。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安徽境内的长江、淮河两大河流,通过合肥这个行政中心连通起来。在这种“工”字型的水网结构下,本来不上不下的合肥,终于有机会成为真正的地理中心,并通过天然的地理关系,来辐射、影响江、淮两地了。  江淮运河工程如果实现的话,意义并不至于圆了合肥地缘中心的梦想(安徽境内),另一项重要意义,则是为淮河输水。尽管在我们解读先秦历史时,淮河还是一条体量位列四渎的大河。但在被黄河多次扰乱水系之后,淮河的水量已经大不如前了。这条曾经非常重要的,能够独流入海的大河,甚至已经没有了天然出海口,主流只能借由江苏境内借长江入海。将之视为长江的支流,也不为过。江淮运河的贯通,不仅可以通过调水、航运拉近安徽境内,江、淮地区的地缘关系,更可以加扩大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区,进而提升整个安徽的经济实力。    以上这些内容,只是就长三江的地缘格局,以及分拆巢湖这件事,所做的一点技术分析,并不代表任何一种地方利益。至于博弈的结果究竟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大家都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把自己做大做强,并带动周边地区,那么这种竞争并不会是有害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