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南半岛 — 金三角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在分析完中缅甸边境后,还有一个虽未与中国接壤,但对中缅关系乃至整个中南半岛北部都有重大影响的地区是不能回避的,它就是——金三角。事实上由于这一地区所盛产的“土特产”,金三角的知名度是世界性的。

金三角地区盛产鸦片应该说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当地的土壤及温度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农作物,但却非常适合种植罂粟。做出如此重大发现的人并不是本地的土著,也不是北来的汉人。而是历史上最大的鸦片经营者——英国;  二是由于地处中南半岛北部边缘的高原山地地带,当地的山民历史上与南部冲击平原上的居民融合度较低,政治上的独立倾向较强。而这些希望独立的部族需要通过鸦片贸易所获得巨大利润与中央政府的长期对抗。这使得很多毒品经营者同时又拥有很浓厚的政治背景。当然就后来的情况看,很多武装力量已经谈不上政治追求了,鸦片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成了唯一的目的。曾经的政治武装缅共、国民党残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金三角最为著名的毒王“坤沙”则是一个相反的例子。坤沙最初经营毒品时单纯只是追求经济利益,但后来他发现自己成了金三角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最为著名的“毒王”,而周边跟他做同样贸易的武装组织,却大都因为有一层政治外衣而没有受到类似的打压时,为自己找一件政治外套就成了头等大事。好在掸沙本身拥有汉族和掸族双方的血统,在他需要借助汉人(包括土生和外来两部分,后者的代表是国民党残军)的力量时,他强调的是前者。不过他现在需要把他掸族了弟的招牌打出来。于是金三角地区最负盛名的毒贩成为掸邦独立的代表,政治标签是禅邦革命军(也有叫“掸邦独立军”、“掸邦联合军”的)之所以要花点时间交待坤沙的背景,一则是他在金三角地区的重要影响力。二是这是一个地缘政治贴,如果仅仅将视线局限在“金三角”地区的毒品属性上,我们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我们需要明确每一股重要力量相关的文化、政治背景。由于金三角地区强烈的“毒品”背景,使得人们很容易忽视其背后的政治因素,以及引发这些政治因素的民族、地缘背景。但如果深入研究后,我们会发现,尽管金三角地区处在缅、泰、老三国交界处。但它的形成却是掸邦高原上政治斗争(或说族群斗争)的延伸,而中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回到中缅边境,将视线重新聚焦在那条紧贴中缅南部边境的“缅共三角区”上。  上图


通过我们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所谓的“缅共三角区”带有很强的华夏背景,或者说是华夏文明对缅甸渗透的桥头堡。我们知道横断山脉很大程度上阻隔了汉族向掸邦高原及缅甸本部的迁移,但这并不代表有组织的迁移没有出现过。事实上对于内敛的华夏农耕民族来说,成规模的迁移大都是伴随着军事入侵而产生的。由于华夏文明2000多年来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大部分来自北方,因此这种迁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由北向南而至的。伴随着这种迁移,华夏文明逐步将长江以南地区消化为中国核心区。及至明朝末年,中央帝国在南部边境已经大体上形成了现在的边境线了。只是在横断山脉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边缘地区还未完成“改土归流”罢了。如果满洲人没有对明朝的汉族政权展开新一轮的军事入侵的话,汉族仍然会因为人口的增长自然的向中南半岛渗透,特别是在美洲的高产高淀粉的家作物进入中国后(后果是引发人口大爆炸,中国人口由不足千万,在百年时间内增长至4亿)。不过东北游牧民族的这次成功入侵加速了这各迁移过程,直接的后果就是有成批的忠于明朝的汉人迁移至了现在的中缅边境缅方一侧。当然由于地形的特点,这些汉人并未越过怒江及高黎贡山向西迁移,而是集中在南部边境,也就是我所说的“缅共三角区”之内。其中最为著名的居住地就是最近出镜率颇高的“果敢”。由于军事压力所造成的民族迁移,果敢的明遗民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300年后中国又爆发了一场新的政权争夺战。与满洲入主中原相同的是,这一次的军事压力仍然是由北向南而至的(共军以东北为基地向南推进);当然与之不同的则是,这次是汉族内部的政治角斗。  这一次的政治博弈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过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因此而产生的新的人口迁移对地缘政治所造成的影响。很明显,影响最大的是台湾,迁入台湾的那100多万人及其后代在是将台湾融入中华核心圈的重要力量。另外香港也受益颇多,这些新输入的人口数倍于香港原住民,并与大陆地区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在台湾和香港迎来大批移民的同时,缅甸也迎来了新的一批中国移民。当然这批移民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一般被称之为“国民党残军”,尽管我个人觉得用“残军”来形容这些移民显得有些不够尊重,但其实这支军队本身也是这样来称呼自己的,这其中悲壮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本贴所关注的并非意识形态,因此我仅从地缘和人口迁移的角度来分析汉民族对中南半岛的这一次渗透。无论是出于地缘、文化的因素,还是出于政治目的,“残军”最初所选择落脚点都只能是在中缅边境的“缅共三角区”。事实上在击败了缅甸政府军的进攻之后,“残军”已经控制了这一区域,并在整个中缅南部边境对中国境内的新生政治力量造成了压力。如果考虑到高黎贡山的阻隔作用,“残军”已经切断了中缅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  这一点当然不能为中缅双方的政治力量所容。既然双方的目标一致,那么将“残军”从这一区域挤压出去就再所难免了。最终的达成的协议缅甸政府同意共军入境作战,以帮助双方支这部分对双方来说都是麻烦武装力量。对于双方来说,所希望的结果是歼灭战。不过当地的地形,已及“残军”的战斗力,使得这一战术目标并未实现。不过将残军挤压出中缅边境的战略目标却还是达成了,只不过这支军队最终退入了泰国北部,也就是金三角的核心地区。这一次该泰国人感到麻烦了。对于北京方面来说,驱逐“残军”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方面会放弃这一业已形成的战略突出部。于是“缅共”得以迅速的填补了萨尔温江以东至中国边境的空白,最终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地区形成了稳固的根据地,以至于在缅共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后,我仍将这一区域命名为“缅共三角区”。从缅甸本部的角度来看,这一次的联合行动非但没有消除北部的不稳定因素,反而由此增加了中国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用“引狼入室”来形容并不为过。  当然,缅甸在这一次与北京方面的交易中也并非没有收获,最起码双方由此确立了中缅之间的边境线,这使得中国不再谋求对那些有可能引发争议的地区的主权。不过这并不是缅甸实力所造成的结果,而是由于他的地缘位置所形成的,这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在此不再重复。由于中国并没有与泰国接壤,因此历史上汉民族并没有大规模的强势进入过泰国。目前泰国国内的所谓“华人”大多数是自然渗透的结果(19世纪末中国人口大爆炸后为多,以潮州人为主,主要走的是海上路线),目前基本是已经被同化了。残军的这一次进入可谓是开天辟地头一回。由此“金三角”地区也进入了中国的视线。  为了了解金三角的地缘结构,特制图一张。上图


对于金三角地区的范围有着不同的说法,但都是以缅、泰、老三国交界处为中心。这张图上所划出的金三角地区就是金三角的核心地区,也就是最初的金三角概念发源地。当然随着后来周边的各种势力看到鸦片种植所带来的巨大利益,金三角的概念开始向周围扩张,最终基本将中南半岛北部高原山地靠近中国边境的地区都包括了进去(也是半岛各中央政权控制力最弱的地区)。  图:金三角(广义)

金三角之所以能够成为残军退守的基地,主由于他的政治格局。由于地处三国交界处,残军将基地建在泰国一侧的美斯乐。使得他们即可以从掸邦高原保持联系,又可以免受缅甸军方的攻击。当然泰国方面并不愿意坐视这一“祸水”南下至自己境内,除了正面对抗泰国军队以外,残军亦可在承受过大压力时,暂时迂回至缅甸境内。这与现在小贩喜欢在两区交界处打游击的情况类似,城管们对此的解决的办法是双方联合执法。不过这种合作牵扯到太多协调的事情,往往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金三角的这一优势后来也为坤沙所利用,在他打出“掸邦革命军”的旗号并将掸邦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整合在一起之后,最初的想法当然是占据整个掸邦。不过在缅甸本部的军事压力之下(洗不净的黑底也让他无法获得外部的政治支援),让他不得不退守至萨尔温江以东。由于这一区域的大部分地区已经为缅共所控制,留给掸沙的空间并不多了。于是最终掸邦的“政治中心”也和“残军”一样选择在了泰缅边境泰方一侧,地名俗称“满星叠”。从行政区划上讲,这里属于泰北的清莱府。由于由缅甸进入泰国——老挝的这条“金三角走廊”太过重要,各种力量交织在内,因此大家会发现,缅共并未能完全控制萨尔温江以东的地区,而是在“缅共三角区”与“南佤”之间留下了一个空白区。事实上由于“南佤”地区离中国边境太远,这一地区也并非为佤军所控制,缅甸政府军、掸军的势力都在此交融。金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三国交界处,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湄公河在此转了一个弯,就此而成为了缅——老,老——泰之间的自然分界线。掸军和残军最终选择了缅泰边境做为主要活动地点,一方面是因为两股力量均来自于掸邦高原,需要与旧有的关系联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更加机动的往来于边境之间,如果将主要根据地设于老挝境内,那么无论是缅方还是泰方,都很容易在河的对岸据险设防,以切断他们和自己境内的联系。深究“金三角”的实际范围最后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因为在高峰期,从克钦军——缅共——残军——掸军,直至泰、老的部分军政人员都成为了鸦片经济的一部分。当然目前这随着国际压力的增大,这一区域的鸦片贸易正处在萎缩阶段。  对于华夏文明来说,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博弈,最终的结果是让泰国又融入了十万(包括残军的后裔)华族血统。鉴于这部分血统的新鲜性及强烈的政治背景。其对泰国所能施加的文化影响,要远胜于同样数量的其他华人。
关于缅甸部分,基本上分析到这就结束了。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还不过瘾,觉得应该最起码应当把果敢分析一下。我也知道果敢最近发生的事,让大家对那一带同胞有些担忧。不过就事情本身来说,只是一个战术性的调整,并不会影响到中国对当地的地缘影响。  换句话说最近发生的事情,理念上分析北京方面应该是事先知道的。之所以默认事情发生,并非是希望缅甸本部的势力占据果敢乃至整个缅共三角区。这与当初帮助缅甸驱逐“残军”有些类似,最终还会有可以接受中国影响的势力控制这一地区的。  缅甸方面希望进入这一区域是很自然的,而北京方面没有如大家所希望的那样与实施影响力,主要是这些地区目前的情况有些不可控了。不是政治上的,而是他们的某些“特种经济”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民生(如果注意的话,会发现新闻媒体对此类事件有过集中报道。比如有学生被骗至缅甸然后让家里汇钱)。  毕竟中国对于这一地区的控制是战略性的,当下并不会发生很具体的作用。而那些“特种经济”对国内的影响却是现实的。因此借缅甸之手整顿一下也是很正常的。  之前对“缅共三角区”的政治前途已经做过分析了,因此如果下一步发现这几个特区的武装力量有所减弱并不用感到奇怪。当然在佤邦真正获得“邦”的地位,并得到缅甸政府足够的安全承诺之前,双方的对抗能会继续下去。  关于解决那些“特种经济”的方法,仍是继续增加中国的影响力,使之能从正常渠道获得足够的经济收益(这一点目前一直在做)。当然这也是北京方面所希望的。  总之随着中国自身力量的加强,中国并没有放弃这一战略突出部的理由。至于更多的,基于“缅共三角区”的地缘作用有限,很多朋友所希望看到的更加积极的动作,目前还不会出现。
最后总结一下中国应该在缅甸的地缘战略:  一、稳定现有在掸邦及克钦邦的影响力(目前以经济手段为主)  二、与缅甸本部合作,获得印度洋上可以控制的出海口(租借、合作都可以)。之前有朋友问具体应该是哪个港口。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仰光以西的海线只要有合适的都可以。从军事角度一定程度抵消印度的地缘优势只是一方面(驻军不是必须的,最起码可以为印度洋上的中国海军提供一个稳定的补给基地),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这对于越来越信赖印度洋航线的中国来说,尤其重要。当然缅甸的政局是一个大问题,不过解决好了缅甸的问题,中国很大程度可以减少与南海诸国博弈的顾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国最终不得不与南海国家强硬摊牌,那么南海航线会不会受影响)。因此缅甸的政局发展如果才能对中国有利是中国优先要考虑的,其重要程度不会低于朝鲜半岛局势。至于具体应该怎么做,牵扯面过于复杂,就不是本贴所能解决的了,让政治家们去头痛吧。  三、尽快打通中印公路。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意义前面已经做过分析了。一旦这条路线最终复通,中国并不需要特别做什么事情。中国的影响力会通过民间贸易的方式迅速向西扩散。当然中印公路能否真正成行,缅甸政局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中印关系能否正常化,否则无法打消印度的顾虑。而中印关系能否正常化的关键在于中印边境的划定,这也可以从一方面解释为什么占据陆地地缘优势的中国,在中印边境划定上持积极态度。当然印度的政治家其实也是很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毕竟如果中印关系不正常化,印巴关系也无法正常化,这是影响印度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既然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意愿和动机,我还是看好问题最终会解决掉的。至于中印缅三方谁从中获益更多,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中南半岛一共有五个国家,最为主要的是缅甸、泰国、越南。至于老挝、柬埔寨,目前并没有特别重大的地缘作用。事实上中南半岛在在日本人进行那场“圣战”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就是一部“三国演义”。而之后亦有国家有意愿继续这部“三国演义”,不过最终在中国的干涉下功亏一篑。这些都在下一步分析越南时会具体解读。  对于中南半岛腹地的泰国,并不会专门去做分析。对于它的地缘情况,在之前的章节中已经分析的差不多了。中国对于泰国的定位,应该是做为中南半岛的平衡者,当然这也是泰国所正在做的。由于中泰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包括地缘和经济上的),中泰之间应该会长久的保持友好关系。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华夏文化在泰国的影响力应该会有所增强(或说复苏)。当然希望在泰国再造中华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泰国的民族融合政策;另一方面是华人在泰国并不会感到不适,在现有体制下也能够得到平等的政治经济待遇,因此没有自我保护的动力,久而久之大都被当地文化所同化了。当然华人骨子里的祖先崇拜意识有利于中国扩大影响力,因此你会看到在推出孔子做为形象代言人后,祭祖文化也成为中国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当然这样做并不只是针对泰国的华人的。  这与在马来西亚的情况恰恰相反,在那里华人必须通过保持自身的民族特征,才能够在穆斯林的重压之下获得生存空间。从这一点上来说,在南洋群岛上分出几个岛上来进行所谓“再造中华”计划可能还更加现实。  做“再造中华”的分析,主要是为了满足一部分朋友的愿望。并不代表我认为这是可行或者必须的,我只是分析可能性的大小罢了。事实上即使真的在中南半岛某地出生一个华族为主的政权,也并不代表它理所应该的就会是中国的一部分,或者与中国的关系会比与周边其他国家的关系要高一等级,地缘的距离才会是决定性的因素。也许有句老话可以解释这一现象,那就是“远亲不如近邻”。当然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还是会直到一定积极作用的,甚至会让两者在某一时段出现紧密联合。前提是占据地缘优势的一方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远看美英关系,近看中新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