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系列 — 古希腊地缘结构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迈锡尼文明都只存在于神话色彩浓厚的“荷马史诗”中,对于迈锡尼人的来源、发展,以及断代问题,更多需要依靠考古发现来提供证据。相比之下,当雅典——斯巴达成为希腊半岛的主角后,古希腊文明发展的脉络就要清晰的多了。尤其在经历过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后,希腊的历史也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西方古典时期的开始)。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有必要从地理结构的角度,来理清一下希腊半岛的板块结构了。否则的话,大家面对后面不断跳出的地缘标签,会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不计算古希腊曾经殖民的海外领土,今天我们看到的希腊,大体与二千多年以前的希腊相吻合。不过与东亚的情况一样,古希腊在希腊半岛上也同样存在着核心区与边缘区的问题。最起码在斯巴达人与雅典人开启有信史支撑的“古典时期“时,居住在今天希腊北部的部族,还被中南部那些以文明人自居的希腊人视为蛮族。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入主希腊,并将希腊文明带入帝国时代的马其顿人。 以板块来划分的的话,亚历山大和他祖先所经营的马其顿地区,并非是希腊半岛唯一的边缘区。在它的西侧,还一有片与亚平宁半岛(意大利)隔海相望的沿海山地——伊庇鲁斯,也同样成处在这样的边缘位置。事实上,马其顿——伊庇鲁斯地区,也是原始印欧人南下半岛中南部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之前出现的古希腊四大部族,都曾经在这两片土地上逗留过。比如多利安人,就是从伊庇鲁斯南下,经科林斯地峡入主伯罗奔尼撒半岛的。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马其顿“都有耳闻,毕竟亚历山大所建立的帝国,无论从面积还是过程来看,都让人印象深刻。不过提到伊庇鲁斯,知道的人估计就不多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地理结构入手,让大家在头脑中为希腊半岛,乃至整个巴尔干半岛,画出一副地缘结构图来。 所谓“希腊半岛“,更多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因为从地理角度来看,希腊半岛只是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它与巴尔干半岛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割线(不象伯罗奔尼撒半岛)。不过既然希腊人,最终只选择了在巴尔干半岛的南部发展文明,而不是力图向北扩张至整个巴尔干半岛,那么这其中也一定有着地理结构方面的因素。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先把视角拉高点,看看这个多山的半岛,是如何被一条条山地切割成火药桶的。 覆盖巴尔干半岛的这条山地,是一条叫作“迪那拉”的山脉。山脉的西端,在亚得里亚海(亚平宁——巴尔干半岛之间的海域)的东北角,与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相连。正因为这层关系,迪那拉山脉也被称之为“迪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在填满巴尔干半岛西北角,并且向东南方向延伸至半岛中部后,迪那拉山脉并没有象一条标准形态的山脉那样,线性延伸下去,而是向地中海、爱琴海、黑海方向,延伸出了三条支脉:斯塔拉山脉、罗多波尔山脉、品都斯山脉。 结合所附的《古希腊地缘结构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三条支脉的存在。由于三条支脉呈扇形向外扩散,所以三条支脉之间,也形成了较大的低地空间。最起码我们从山地密布的巴尔干半岛地形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半岛东边缘的沿海地带,相对来说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地缘板块的边界也较为清晰。至于迪那拉山脉主脉所覆盖的西北部,那可真算的上是整个欧洲地缘关系最为复杂的区域了。所谓“巴尔干火药桶”的标签,也正是因这一地区剪不断,理还乱的地缘政治结构而起的。虽然二战之后,这一地区以种族属性为依据,被整合为了“南斯拉夫联盟“,但这个坐在火药桶上的联盟,最终的下场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迪那拉山脉的地形虽然让人十分头疼,但从黑海北岸,西南方向迁徙巴尔干半岛的原始印欧部落,却不用在这片复杂山地中纠缠。他们大可以沿黑海——爱琴海海岸线,从山地的末端擦过,渗透到半岛的南端。即使在这一过程中,还是不得不遇到一些山地的阻隔,其难度也已经大大降低了。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二者之间的交通时间,来计算原始印欧部落,从黑海北部迁徙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时间。因为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逐级渗透过程。也就是说,原印欧人部落会先迁至离南俄草原较近的地理单元,然而在一段时间后,由于人口增长、竞争的关系,再向南迁出部分人口,直至最终到达半岛南端。 沿黑海西岸南迁的原始印欧人,在离开黑海北部的南俄草原后,他们也将步出欧亚游牧民族,最为适应的“干草原“地带了。迎接他们的,是一片气候更为湿润的大平原:多瑙河下游平原(也叫瓦拉几亚平原)。欧洲最重要的河流”多瑙河“,就是从这里注入黑海的。由于靠近山地,降水更多的缘故。这一地区在大规模农业开发之前,是被温带阔叶林所覆盖。通常情况下,只要温度适宜(别太冷),欧亚大陆上那些森林覆盖的平原地带,最终都会被开发成农业用地的。正基于这一基础,后来的罗马帝国才得以在黑海地区扩张至多瑙河下游平原。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统一这片土的地国家,才叫作“罗马尼亚“。 很显然,游牧草原的原始印欧人在适应森林地带后,也不再会将游牧视为唯一的生活方式了。不过,对于操古希腊语的部落来说,他们命中注定不会留在多瑙河下游平原(其实应该是竞争失败的结果)。下一步迎接他们的,将是斯塔拉山脉与罗多彼山脉之间的低地带。今天占据这片低地带北部的国家是“保加利亚“,而保加利亚人的最初来源,也是一支来自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保加尔人)。不过在古典时期,这一地区有着一个大家同样不陌生的标签——色雷斯。 大多数人知道色雷斯,是因为那个在历史书中,被定位为奴隶起义军领袖的色雷斯人——斯巴达克斯,至于这片土地,了解的人却并不多。从地缘位置来看,色雷斯东临黑海,南接爱琴海。尤为重要的是,小亚细亚半岛与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土耳其海峡,也正是在色雷斯的东南角。也就是说,无论希腊人,还是小亚细亚半岛的统治者来说,如果想沿陆地对方领地扩张的话,色雷斯都是必经之路。 基于这一地缘关系,以及经营爱琴海贸易的需要,希腊人也的确在色雷斯沿岸登陆,建立了一些贸易据点。不过就整个色雷斯地区来说,在古希腊文明时期,政治、经济结构,还呈现出分散的农业村落形态。相比热衷于贸易的希腊人,色雷斯人更喜欢在不太忙的时候,为周边国家充当雇佣军来赚取额外收入。鉴于色雷斯的位置,在欧洲文明的火种点燃于爱琴海南部地区的情况下,它成为希腊人眼中的蛮族之地,也就情有可原了。 事实上,古典时期的色雷斯人,最初并不生活在巴尔干半岛的东北角,他们最初的时候,已经步希腊人之后,向南渗透到了罗多彼山脉与品都斯山脉之间的低地带。这一拥有爱琴海北部,大部分海岸线的板块,就是“马其顿“。相比色雷斯的位置,马其顿要更接近进入城邦文明阶段的希腊地区。这也使得它最终成为了希腊的一部分。至于色雷斯地区,希腊人感兴趣的只是它的海岸线。如果没有土耳其人的介入,今天的希腊也许还能够拥有,色雷斯地区在爱琴海的海岸线(现在色雷斯地区由保、土、希三国分割,希腊份额最少)。
很显然,从南俄草原进入希腊半岛的原始印欧部落,一定是经由多瑙河中游平原、色雷斯地区、马其顿地区南下的。相比色雷斯地区,马其顿地区的地理分割要更显破碎一些。前者主要由埃罗斯河(梅里奇河)水系所覆盖;后者自西向东,分别有阿利阿克蒙河、阿克西奥斯河、斯特里蒙河、奈斯托斯河五条独留入海的河流所滋养。不过相比罗多彼山脉、品都斯山脉的存在,分割这几大水系下游地区的丘陵,并不足以让它们互相封闭起来。低地、沿海的地理特点,以及与南方古希腊文明相邻的地缘位置,使得生活在南部低地的部落,在进入王国时期后,会趋向于先将沿海地区统一为一个整体,然后再反过头来整合上游高地区的部落(马其顿帝国就是沿着这样的脉络统一马其顿地区的)。 最终整个马其顿地区内部,并没有按照河流切割成五个板块。而是以高、低地标准(上、下游地区),南北切割为了“上马其顿地区”、“下马其顿地区”。今天上马其顿地区,为了斯拉夫人的领地。并且在“南斯拉夫联盟”旅行过一段时间后,独立成为了今天的“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只是这个名字,让马其顿人和希腊人都有些不爽。前者希望把那个前缀去掉,独享马其顿帝国的文化遗产;而仍然保有下马其顿地区的后者则认为,这一文化遗产会转变为政治要求。至多只能接受“北马其顿共和国”的名称。 在马其顿地区盘桓过后,创造古希腊文明的原始印欧洲人,又将继续沿海岸线进入下一个地理单元了。在他们面前所横亘的,是古希腊地区最重要的一座神山——奥林匹斯山。在古希腊神话中,诸神们就是居住在这座神山之上,一边向南与希腊人的生活发生交织;一边向北,帮助希腊人警惕蛮族的渗透。 奥林匹斯山上当然不会真的居住有神仙了,这座海拔2917米的山峰,是希腊半岛的最高点(神仙总是喜欢生活在高处俯视重生的),同时也并不妨碍,它四年一次的成为奥运圣火的采集地,但为之带来这些光环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奥林匹斯山的地理位置。从地理结构上看,奥林匹斯山是西侧“品都斯山脉”的东部延伸,山海相接的特点,使之成为了南北两片低地的自然分割线。这点与燕山山脉,在分割东北、华北两大平原,所起的地理作用相类似。只不过,希腊人的“世界”要迷你的多。 被奥林匹斯所直接保护的南部低地,实际处于品都斯山脉及其东部延伸山地的包围之中。在希腊内部的大区划分中,这一地区被称之为“塞萨利”。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这一地缘板块,标注为“塞萨利盆地”。如果希腊半岛文明的火种,是从南端的伯罗奔尼撒半岛被点燃的话,那么最起码在古典时期开始时,塞萨利盆地已经成为了古希腊的北部地区。至于马其顿人,他们此时虽然也在希腊文明的影响下,开始由分裂的部落结构,进阶为统一的王国时期。但直至亚历山大为希腊带来无尚的荣光之前,马其顿王国仍然是希腊人眼中的蛮夷。 以开创希腊文明的迈锡尼人轨迹来看,他们在穿越塞萨利盆地后的下一站,还不是巴尔干之旅的目的地:伯罗奔尼撒半岛。在塞萨利盆地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还有一个自西向东,延伸入爱琴海的半岛——阿提卡半岛。就古希腊文明的历史地位来说,做出最大贡献的,也是这个居中的半岛。古典海洋文明的代表,今天希腊的首都——雅典,正位于这个半岛的东南角。之前曾经有朋友提到,《古希腊地缘结构图》中,没有把古希腊三大城邦之一的“底比斯”标出来。而它的位置,也正是在阿提卡半岛的中南部,与伯罗奔尼撒半岛隔海峡相望。如果你想从塞萨利盆地,沿陆地方向经科林斯地峡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话,底比斯地区也是必经之地。 对古希腊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尽可以对照附图,看看自己感兴趣的城邦,究竟隶属哪个地缘大板块,又有什么样的地缘优势。至于大多数人,清楚从达达尼尔海峡开始,沿爱琴海分布的色雷斯——马其顿——塞萨利——阿提卡——伯罗奔尼撒,这五大地缘板块间的地缘关系,就足以理解希腊文明的地缘结构,以及后面所发生的故事了。 上述五大地缘板块中,除了中间高、四周低,呈现岛屿地理特征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之外,其余四大板块,都是巴尔干半岛的主要低地区。这虽然我们在解读地缘时,总是把注意力集中于能承载更多人口,并因此而产生文明的低地。但就人类迁徙这件事来说,只要条件允许,每一片土地都有机会成为人类的栖息地的。只不过,迁往条件相对恶劣山地的,往往是竞争的失败者。这也就是说,在原始印欧人的迁徙过程中,除了南下最终形成古希腊人的部落之外,也同样会有朝西部山区渗透的部落。 然而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放在人类迁徙的问题上,这句话也同样适用。能为我们提供丰富存在证据的,总是那些文明创造者。那些被文明边缘化的“蛮族”,一般只会因为与文明地区发生过大规模冲突,才有可能在历史中留下痕迹。要是他们不幸在丛林法则之下,先被其它蛮族所灭,那被历史带上一笔的机会就很低了(大多数边缘部族的下场莫过于此)。 相比那些在色雷斯、马其顿地区就被迫向西部山地迁徙的部族,迁入与希腊半岛核心地区相邻的,品都斯山脉中南部山区的部族,要幸运的多。尽管整体环境更为恶劣,地缘位置也使得这半岛西南地区的海岸线,无法成为爱琴海贸易的直接受益者,但与塞萨利——阿提卡——伯罗奔尼撒三大核心区相邻的位置,使得这一被称之为“伊庇鲁斯“的,希腊半岛西部沿海山地,最终成为了希腊的一部分。也正是基于这一地缘优势,在其它三个古希腊语部落发展迈锡尼文明时,还在伊庇鲁斯地区从事农牧生活(以牧为主)的多利亚人,才有机会成为第一个入侵”希腊“的蛮族,并有幸洗白成为希腊人的一部分。 然而前面我们也说了,多利亚人的入侵,更多带有保守的农业文化色彩。就人类的迁徙的扩张动因来说,很大程度是因为人口的压力。在可供开发的土地有限,希腊半岛上粮食与人口之间的矛盾,会比大河文明地区更为尖锐。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有二,一是遵循丛林法则,向周边地区发动战争(比如在抢夺其它城邦的收成),直接掠夺额外补给;另一种则是通过贸易手段,交换得到其它地区的粮食,进而在掌控商业渠道的情况下,纯粹充当“商人“(而不是生产者)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对于以雅典为首的迈锡尼文明继承者来说,后一种方法是他们强大的根本;而对于在曾经山区坚守畜牧经济的多利安人来说,接收迈锡尼文明中的农业成分,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多利安系城邦就不会有贸易利益产生,雅典和它的盟友,就没人种地了。任何事物的定性都是相对的,就象我们说华夏文明的本质是农业文明的同时也不会认为这一文明中就没有商人的立足之地一样。只不过,就海外贸易这一点来说,斯巴达及其盟友们,总归是竞争不过那些在迈锡尼文明时期,就已经把重心放在海琴海上的伊奥尼亚、爱奥里斯人的。为了对抗这些东部的爱琴海城邦同盟,斯巴达人唯有把他们在陆地上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