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洲系列 — “希波战争”之马其顿的抉择
在希腊的地缘结构中,安尼奥斯河流域,被称之为“塞萨利”地区。安尼奥斯河中下游地区,也是希腊最大的低地板块。由于塞萨利地区的海岸线,也被一条南北向的山地覆盖,因此整个板块呈现为一个标准的盆地结构,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塞萨利盆地”。很显然,在这样的盆地结构中,周边山地所流淌下来的河水,会呈现叶脉状向中间汇集,并最终合流成一条大河,冲破山地的包围东流入海。 最终为安尼奥斯河提供入海通道的山谷,就位于奥林区斯山南。在这座“神山”的对面,是一座体量略小的山峰——奥萨山。两山之间的这个谷地,则被希腊人称之为“滕比河谷”( Vale of Tempe)。很显然,由马其顿进入塞萨利的天然通道,就是沿海岸线南行至安尼奥斯河口,然后穿越滕比河谷进入盆地腹地。 对于防御者来说,滕比河谷这种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是非常有利的。加上奥林匹斯山相当于希腊地区的北部起点,希腊联军一开始,很自然的将此选定为阻击波斯入侵的前线。为此,雅典和斯巴达特地从伯罗奔尼撒半岛,海运了一万重装步兵至滕比河谷,以帮助塞萨利地区的希腊城邦,抵御波斯大军的进攻。然而这支准备迎战的希腊军团,却在几天后,就重新登船回到了伯罗奔尼撒(具体是科林斯地峡)。这是因为,正处于骑墙心态的马其顿国王,告诉了希腊人一个情况,那就是从马其顿地区南下塞萨利盆地的路径,并不只有滕比河谷一条。 根据我们过往的经验,这条路径应该是阿利克蒙河南岸某条支流,与安尼奥斯河北岸某条支流对接而成的。理论上看,这些路径可以有多条。只不过如果没有人使用的话,河谷通道和山口,一般都会被土石或者植被所覆盖,难堪大用。至于马其顿人所指的新通道,位置到底在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其顿人知道哪个山口具备通行条件。 马其顿人的“告密”,无疑动摇了希腊人据守滕比河谷的信心。不过,这其实并不是他们放弃滕比河谷的主要原因。因为从技术上看,希腊联军也可以在马其顿人提到的小路上布防。更何况既然是马其顿人主动提示的,做通工作让其不告知波斯人,也是有可能的。 真正让希腊人收缩防线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塞萨利盆地的地形。首先,作为希腊地区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冲积盆地,塞萨利开阔的地形,并不利于人数较少的希腊步兵布防。也就是说,一旦波斯人冲破希腊人在谷口设立的防线。波斯人在人数、机动、远程攻击能力上的优势,将在塞萨利盆地开阔的地势中,完全占据优势。而后撤的希腊步兵,甚至没有机会在被波斯骑兵追到之前,退入山地中逐级抵抗。 其次,鉴于塞萨利地区山地围边的地形结构,波斯人甚至不需要用兵,就有机会征服塞萨利地区。滕比河谷这样的地形结构,固然能增强军事上的防御力,但相比那种越往下游越开阔的,漫流而成的三角洲河口,受害于水的风险性也在无限加大。波斯人只需以土石封堵住这个安尼奥斯河唯一的出口(对于数量庞大的波斯大军来说,做到这点太容易了),就足以让正处于丰水期的河水,漫流于塞萨利盆地的低地区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波斯军队控制了滕比河谷,不用等他们动手,塞萨利人就自动投降了。事实上,在薛西斯遣使来向希腊城邦,再次索取水和土时,深知自己地缘劣势的塞萨利地区诸城邦,就已经做出了顺从波斯的姿态。只不过,没有谁会真的愿意放弃独立地位,去受制于一个庞大帝国。他们请求南边那些准备反抗波斯的同族出兵据守滕比河谷,其实是在做两手准备。如果马拉松奇迹再现的话,自己自然可以继续做希腊人;一旦失败了,责任也是可以推到雅典和斯巴达人身上的。而塞萨利人几乎可以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迎“王师”入城。 不管塞萨利人的算盘打的有多精,希腊联军的后撤,都让他们只能选择归顺波斯了。也就是说,在波斯大军到来之前,他们的征服目标,就只在雅典所处的阿提卡半岛,以及斯巴达所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了。至于放弃塞萨利之后的希腊联军,将新防线设立在哪,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